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重庆理工大学教授杨岩:努力就没什么搞不定 在研究中充实自己

   重庆理工大学    2016-12-30

  “从1993年到如今已有20余载,母校给我提供了学习、工作、成长的空间,同时我也见证了重理工的发展,我对重庆理工大学有着极深的感情。”日前在接受重庆理工大学学生新闻中心“理工师说”栏目组记者采访时,该校机械工程学院杨岩教授动情地说道。

重庆理工大学杨岩教授在毕业典礼上寄语毕业生

  据了解,杨岩是巴渝学者特聘教授,重庆市高校优秀人才,全国机械原理研究会理事、西南分会副理事长,重庆农业机械学会副理事长、农业机械标准化委员会委员,多家SCI杂志客座主编,江苏省双创人才,江苏淮安“翔宇英才”,重理工-威马农业机械研究所所长,重庆理工大学智能山地农业机械研究所所长,江苏省沼液沼渣出料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作为负责人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社部留学人员择优资助项目、重庆市应用技术开发重点项目、重庆市科委自然基金、教委自然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著名期刊发表论文数10篇。

  未行千里不言退,行之千里不能退

  从本科到留学韩国,外人看来杨岩教授的研究学习之路似乎一帆风顺。然而,23年前的杨岩在得知自己的录取结果时,面对陌生的城市和学校,竟曾一度想复读。父亲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一个人如果真有能力,他在任何地方都能做好,一时不能决定你的一生。”杨岩将父亲的话记在心里,背上行囊,从遥远的北方来到山城重庆,开启了漫漫求学之途。一个男人的勇气和独立,源于未行千里不能退,纵使生活总是充满意外,杨岩总相信,只要努力就能改变现状,努力就会有收获。

  毕业后留校工作的杨岩后来通过韩国教授的面试,获得了留学韩国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在稳定的工作和求学的漂泊之前,杨岩毅然决然放弃工作,而选择继续自己的求学道路。初到韩国,陌生的国度和完全没有接触过的数字全息研究方向都让杨岩压力很大。“但是,既来之则安之,你只要努力,没有什么搞不定的事情,更多的是看你自己想不想去做。所以说我在那边读书,同去的一批人中我是最早学成回来的。”

  经了解,在韩国留学期间,杨岩仅花两年就完成了所有科目的学习,最终以优秀的成绩毕业回国,求学期间共发表了22篇学术论文,其中7篇SCI,8篇EI,该记录至今在韩国全南大学还未被打破。当被问及快速学习的秘诀时,杨岩教授笑着说“别人学三门我就学四门,做人最重要的一是要有计划,二就是要努力。在有计划的前提下再去努力,无论做什么事情效率都会很高。”

  从辽宁考到重庆理工大学以及留学这两件事是杨岩教授在求学过程中印象最为深刻的两件事,也是他人生的两个重要的转折点。成业者,未行千里不可言退,行之千里就不能退。

  传道授业,教与学的践行者

  在当时还处于分配工作的背景下,大学期间的杨岩实际对未来还很迷茫,他只是个一心一意想把书读好的学生。当时学校的条件很简陋,四十度的高温,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北方人,他只有每天去教室蹭风扇吹。一天中午,当他和几个同学又一次提前到教室蹭风扇时,发现教他们机械设计课程的老师任老先生也提前来到教室在黑板上画上课用的图,他画完后马上到教室后面走来走去,同学们很疑惑地问他。老师说“我在看一会儿各个角落的同学看不看得清黑板。”杨岩那时候也才十几岁,就觉得这样的老师才是真真正正的好老师,让人敬佩的老师,也让他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些许想法。

  作为一名老师,杨岩倍受同学们的喜爱和尊敬,甚至有许多同学亲切地叫他老杨。“老师与同学的关系,首先是一个教与学的关系,但不要总觉得自己是一位老师,要让学生感觉你和他是平等的,学生才会更乐于接受。教学方法我不喜欢太死板,更多的还是要和学生们一起学。”杨岩说道。

  对于自己的学生,杨岩也坦言,在搞研究方面,他更偏向动手和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学习成绩仅是一方面,大学期间学习到的“学习能力”则是杨岩教授认为更为重要的方面。他表示,“一个人今后接触的工作或是研究未必是他大学所学到的,谁能更快地接受新知识、掌握技能,谁才成为佼佼者。”

  永不止步的梦想,与母校一同成长

  目前杨岩教授致力于研究高精度数字全息测量技术和智能山地农业机械,两个方向都令他充满兴趣和热情,也在工作的过程中时刻提醒着职业带给他的社会责任。他总觉得时间太少,而想做的事情又太多,所以每天都忙忙碌碌,用研究来充实自己。他告诉学生们唯有上学读书的时候才是一个人时间最多的时候,珍惜时光,不留遗憾。

  未来,杨岩想在全息方面做显微镜和三维全息电视,推翻现有的3D眼睛带给人的“视觉欺骗”,而是做到真正的360度三维成像。农机方面他则想要用智能化的技术手段来提档升级,用APP规划地图,卫星定位让农机自己运行,彻底解放农民。

  如今的重庆理工大学今非昔比,而与母校有着深厚情谊的杨岩教授对学校教学研究型大学和“双一流”建设充满了期待。“一个学校如果要建设一流学科,首先就是老师,一定要有领军的大师级人物,一个大师就可以带动一个方向,成为一种资源。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生,学生自主建立一个学习和研究的气氛。我们的学校一定会越来越好!”(通讯员 刘晓冬 张妍 叶耀 余泳丽)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内容推荐
内容推荐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招聘信息 | 京ICP证140769号 |京ICP备12045350号|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赛尔互联(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CERNET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