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重庆交通职业学院把准方向 培养未来技术应用人才

   重庆日报教育周刊    2020-05-27

  清晨,王万军一大早便来到公司,有条不紊地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他是重庆交通职业学院16级学生,目前在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从事BIM工作。重庆交通职业学院现有2名毕业生在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还有多名毕业生在中铁、广联达、上海宝冶等知名企业工作,其中很多在设计、研发的重要岗位上。    

  在985、211等高学历扎堆的知名企业中,大专生以其独特的优势“火”了一把。其背后是学校走内涵发展之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紧跟产业办学的先知先觉。

  重庆交通职业学院副校长张文礼说,是学校未来技术中心的建设,让他们迅速走完了从基本知识与技能到综合知识与技能,从分析问题能力培养到解决技术问题能力培养这一过程,掌握了前沿技术的应用,提升了自身竞争力。

  视野拓宽下好“先手棋”

  近日,教育部发布《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指南(试行)》。结合自身条件,重庆交通职业学院虽无法建设未来技术学院,但学校一直在未来技术的应用问题上下功夫。

  学校从2018年起,以培养掌握未来核心技术并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导向,建立了“学生未来竞争力提升中心”和“未来技术中心”。

  为此该校长期整合全校技术资源,广泛开展基于各项技术的科学研究、项目应用、课程教学,同时积极促使各专业技术的交叉、融合、渗透,创新性地建设未来技术中心,以实现理论上的突破和技术上的创新,锻造高素质科技人才。

  原来经常有大企业向重庆交通职业学院要毕业生,“有没有既懂机械又懂计算机的学生?”这让学校领导感到尴尬,以学科为逻辑的传统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分割化、封闭性等痛点,学生专而不融、知而难创。

点击此处观看视频

  针对学校计算机学科面临强而不普的痛点。2017年以来,学校新招聘专业老师20余人,新增加机位500个,学科课时也在原有的基础上成倍增加,解决全校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和大数据运用能力的普及问题,这样的举措让学生拥有了在未来技术中心学习的基础,能够得到更好的将知识融会贯通,在原有人才培养方案上增加3倍课程。

  在深度服务重庆机器换人的过程中,重庆交通职业学院深度调研产业新样态,针对政府所倡、产业所变、企业所急,学校主动融创成立未来技术中心聚焦区域支柱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的领域需求,在智能制造、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积极引进各项尖端设备、技术和人才,内外协同,加强专业交叉创新与专业跨界融合,形成了适应、支撑乃至引领区域产业创新发展的未来技术应用生态。

  平台集成打通“全链条”

  机器人在传送带往来穿梭,码放整齐的货物被自动挑选、分拣,井然有序地投入配送环节……在重庆交通职业学院未来技术中心的京东X智能物流实训中心一名教师正在操作AGV分拣系统设备的电脑,开展智能物流实训。

点击此处观看视频

  “未来,物流仓储行业将全面实现机器代人,分拣、运输甚至投放都不再需要人工,人的作用就是操作指挥机器。”京东X智能物流实训中心相关负责人说,不久之后京东无人配送车也将在校园内为同学们送快递。

  “毕业生就业质量是检验学校办学水平的主要标准,面向‘中国制造2025’和‘重庆智造’战略,复合型人才将是我们人才培养提档升级的重点。”重庆交通职业学院副校长张文礼说。

  在推进学生复合型发展和提升学生未来竞争力方面,该校可谓不遗余力。2015年学校成立BIM技术中心,引进了达索、欧特克、广联达等BIM软件体系。2019年,重庆交通职业学院与北京西普阳光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让无人驾驶汽车技术实验室及课程首次进入重庆高校课堂,成为学生必修课。并与德国倍福自动化有限公司、施耐德电气有限公司、库卡机器人有限公司等多个重量级行业大咖签订深度合作协议,标志着该校深入布局未来技术,精准对接重庆区域经济和产业升级发展最新需要。

点击此处观看视频

  经过不断的发展,未来技术中心“行军图”逐渐明了。未来就是面向未来产业样态,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技术就是要以区域现代产业集群或特定产业行业发展需求技术为导向,与龙头骨干企业等多元主体共建共管协同育人平台;中心就是聚全校力量和企业内训为一体,打破专业壁垒,让学生既具备较强的实践实操技能,又拥有跨企业、跨岗位的可持续发展力。

撰稿:胡忠英/刘洋/张骞月/覃燕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内容推荐
内容推荐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招聘信息 | 京ICP证140769号 |京ICP备12045350号|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赛尔互联(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CERNET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