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招生办
武汉大学

江城多山,珞珈独秀

山上有黉,武汉大学

当东方的第一缕晨光洒向珞珈山麓,承载着120余年历史和文明的武汉大学焕发出勃勃生机;这片骄傲的土地,承载了百年沧桑,见证了百年传奇;跨越三个世纪的历史长河, 武汉大学在数代伟人和学者的耕耘下;秉承传统、开拓创新,续写着中国教育史上一页页辉煌的篇章。
请您为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贵校的基本情况?

  武汉大学溯源于1893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历经传承演变,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第一批国立大学。1946年,学校已形成文、法、理、工、农、医6大学院并驾齐驱的办学格局。新中国成立后,武汉大学受到党和政府的的高度重视,成为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大学。1958年,毛泽东主席亲临武大视察。1993年,武汉大学百年校庆之际,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祝贺。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大学在国内高校中率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整体实力明显上升,成为国家“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1999年,世界权威期刊《Science》杂志将武汉大学列为“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2000年,武汉大学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揭开了学校改革发展的崭新一页。合校近20年来,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2011年,武汉大学进入英国《泰晤士报》世界大学排名400强。2018年,武汉大学在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第257位。学校的发展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认可。

武汉大学研究生教育起始于1935年,至今已有80余年的历史。1955年,武汉大学招收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研究生;1978年,重新恢复因“文革”中断达十余年的研究生教育;1981年,成为全国第一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4年,成为全国第一批试办研究生院的高等学校之一。2002年,成为全国34所自主划定硕士复试分数线高校之一。2018年,成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20个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之一。

自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大学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比较鲜明的办学特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目前,已建立起一套学科门类齐全、优势与特色鲜明、学位类型多样、指导教师力量雄厚、管理体制健全、教学设施完备、培养质量得到很好保证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特别是2000年合校以来,武汉大学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创新,加强管理,着力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明确将“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创新是研究生教育的主旋律”作为学校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理念,并通过近年来在研究生教育教学等诸多环节的改革,全力打造“武汉大学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通过强化质量意识,加强过程管理,初步形成了重视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文化氛围和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长效机制,研究生教育质量得到稳步提升,在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培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等方面做出了贡献,成为国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有重要影响和示范作用的基地之一。

随着学校的蓬勃发展,武汉大学研究生教育不断深化改革,成绩斐然:招生方面,深化招生录取机制改革,推出“直接攻博”、“硕博连读”、“入学考核”、“优秀人才单独选拔”、“申请——考核”制等招生考试方式,吸引优质生源,提高选拔质量;培养方面,探索多渠道的贯通培养模式,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实施优秀博士生延期资助与博士生课程助教制度,推进研究学分课程建设并试行研究学分列入培养方案,成为全国首批研究生课程建设和专业学位综合改革试点单位之一;学科建设方面,设立学科点建设基金,优先发展高新技术和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大力发展应用性学科,我校现有46个一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57个一级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 5个一级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共覆盖了29个二级学科,另有17个二级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6个学科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有42个博士后流动站。专业学位方面,有31个专业学位类别、23个工程领域,总体规模位居全国前列,构建起一套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自身特点及其发展规律的培养制度。我校目前拥有博士生导师1600余人,硕士生导师3600余人。截至 2018年12月,共有在校硕士研究生19608人,博士研究生6908人。

传承百年辉煌,尽展名校风采。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武汉大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了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水平大学的总目标,明确了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大学的发展定位,致力于推动学者、学科、学术、学风、学生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各项工作在稳定中发展,在创新中前进,学校整体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崭新局面。武汉大学研究生教育赓续“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百年精神积淀,锐意开拓进取,继续谱写教育新篇章。

请您介绍一下2020年贵校的硕士招生政策和计划,在学硕和专硕上的招生结构如何安排?

2020年我校计划招收硕士研究生6500多名(含拟接收推荐免试生)。其中:全日制硕士研究生5000名左右(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约3400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约1600名),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500名左右。各培养单位招生人数将在录取时根据国家下达的正式招生计划和报名考试情况做适当调整。此外,我校还招收若干专项计划,如“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高层次人才强军计划”、“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招生计划”、联合培养计划等,招生简章另行公布。

我校“2020年各培养单位硕士招生目录”公布的拟招生人数(含拟招收推免硕士生人数)为计划招生数,根据教育部招生计划下达、推免硕士生接收和其他实际情况,学校可对分专业或研究方向拟招生人数进行必要调整(增加或减少),具体情况届时将由各培养单位予以公告说明。

我校2020年不招收非全日制非定向硕士研究生。

2020年我校部分培养单位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请同等学力身份报考者仔细查阅相关培养单位招生目录,避免误报。对不符合该项报考条件的考生,我校将不予准考。

我校今年全日制硕士研究生6500名左右,其中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约3400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约1600名,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500名左右,与去年基本持平。

贵校有哪些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

第四轮学科评估我校19个学科被评为A类学科,其中A+类学科4个,分别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地球物理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我校共有10个学科进入“双一流”学科,分别为理论经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水利与土木矿业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口腔医学、图书情报与数据科学。

我校共有17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化学、工程科学学科在全球前1‰;材料科学、临床医学、生物与生物化学、植物学与动物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物理、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地球科学、社会科学总论、数学、计算机科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免疫学、微生物学等15个学科领域处于全球前1%。

请问学校在研究生培养模式有何特色?

武汉大学研究生培养坚持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坚持质量与创新两大主题,遵循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着力培养具有前瞻视野、精深知识、创新思维、健全人格、能引领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的优秀学者和行业精英。

2017年,学校召开研究生教育工作大会,出台《武汉大学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升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水平的若干意见》,探索通过优化培养过程管理、提高课程质量建设、建立研究学分制度、完善课程助教制、提升开放水平、深化专业学位教育改革、健全强化科研激励等途径,多措并举,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一、优化培养过程管理,建立多渠道贯通培养模式

为了加快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实现“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目标,学校积极探索本科直接攻读博士、硕博连读等多渠道贯通培养模式。根据不同学科特点,设立了直博生、“1+4”硕博连读、“2+3”硕博连读、“3+3”硕博连读等多种贯通培养机制,使优秀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都有机会提前进入博士教育层次,每年的直博生和硕博连读生达500余名。

2018年,学校全面推动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并同步开展“电子与信息”和“能源与环保”两个专业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通过培养方案修订,进一步强化育人导向,优化课程体系,完善培养环节,创新培养模式,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同年,学校印发《武汉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修订)》,通过进一步规范学制和学习年限,支持研究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细化请、销假审批手续,优化转专业转导师流程与结业手续,明确申诉程序,进一步尊重研究生自主发展需求,切实维护研究生学习权益。

二.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学校积极开展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打造课程品牌。通过一级学科通开课建设,拓宽研究生专业知识的深度与广度;通过专业课建设,增强研究生了解学科发展前沿,把握学科脉络的能力;通过公共选修课建设,提高研究生创新创业意识与实践能力,拓宽研究生视野,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通过全英文课建设,助力研究生了解本学科领域的前沿及最新研究成果。

三.探索建立研究学分制度,激发研究生科研热情

2017年,学校启动博士研究生研究学分课程建设。研究学分课程围绕选课研究生提出的原创选题开展,倡导开放式教学,考核方式灵活多样,寓教于乐,教研结合,是研究生课堂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与探索。研究学分可以冲抵本专业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学分(公共课程学分除外)。2018年,学校进一步推动在硕士、博士研究生层面全面推开研究学分课程建设。目前,学校已建成研究学分课程58门,研究学分制度也在2020年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中被正式纳入培养环节。

四.实施博士生课程助教制度,提升教学与学术交流能力

为进一步提升学术型博士研究生的教学与学术交流能力,培养未来优秀学者,学校规定从2018级起,所有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必须担任课程助教,主要完成本科生或研究生课程的部分教学、作业讲评、疑问解答、实验实习及创新实践活动指导等,并协助主讲教师准备讲义、教案、制作课件、组织课堂讨论、小班授课辅导等工作。上半年,学校已鼓励、引导部分在读学术型博士研究生担任2019级本科生基础通识课程《人文社科经典导引》、《自然科学经典导引》与《公共数学》、《公共物理》课程助教工作。

五.搭建研究生国际化教育平台,拓宽研究生国际学术视野

学校与美国杜克大学、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合作,签订了近百个研究生校际联合培养协议;积极参与联合国、欧盟以及各类国际组织科研合作项目,与国际知名科研机构开展全方位科研与人才培养合;积极参与国家留学基金委研究生公派留学项目,每年选送200多名优秀研究生到国外一流大学攻读学位或联合培养;设立了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基金,每年资助300名左右研究生赴国(境)外参加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或赴国(境)外高水平大学短期研修;大力推进研究生课程建设的国际化,致力于全英文课程与全英文专业建设,每年邀请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专家来校讲授《研究方法与国际学术写作》课程。

六.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综合改革,提升实践与创业能力

学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完善专业学位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建设一批校内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训平台与实践基地,开发一批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案例库,每年邀请百余名行业专家举办专业学位研究生系列行业发展前沿报告,建立以实践特色为主的多元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论文标准,全面推行“双导师”制,设置实践创新学分,大力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建立相对独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体系。

七.强化研究生科研成果奖励,激发高水平原创成果产出

学校组织开展“研究生学术创新奖”评选,每年拿出近1000万元专项经费,对积极参与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并取得优异成绩的研究生进行集中奖励,奖励额度从1.5万元/人到8万元/人,奖励名额接近500人。同时,积极开展优秀研究生、研究生学术之星的评比表彰,形成了政策激励、学术激励、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全方位激励机制,对于鼓励研究生潜心学术、勇于创新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017年起,学校开始实施优秀博士研究生延期资助制度。对拥有突出学术科研潜力,与良好前期研究基础的优秀博士研究生,学校全额资助其适当延长在校学习年限,以引导、鼓励与支持优秀博士研究生潜心科研,安心学术,产出更高水平原创性研究成果,为学术职业发展奠定更坚实的研究基础。2019年,学校首批资助259名延期毕业优秀博士研究生。

同时,学校积极引导、鼓励与资助培养单位、博士研究生自发组织全国性暑期学校、博士生论坛、博士生学术沙龙等活动,搭建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提升研究生学术组织与交流能力,营造研究生学术科研氛围,推动跨学科学术思想碰撞和科研成果的产生。

请您介绍下贵校研究生的学费收费标准?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我校全日制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学费标准为:8000元/人·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费标准为:13000元/人·年。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费标准详见《武汉大学2020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简章》

贵校近几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如何?

我校极为重视研究生的就业工作,实施毕业研究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和“导师工程”,深入用人单位调研,了解社会需求,积极拓展就业市场,每年通过校内网络平台发布近万条就业信息,提供数千个就业岗位。武大校友遍及世界各地,全世界成立了近百个校友会,校友为武汉大学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也给研究生就业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与资源。我校毕业研究生总体就业率近三年来保持在96%以上,就业单位多为党政机关、科研院所、高等学校、新闻出版、医疗卫生、国有大中型企业、境内跨国公司等单位和行业领域。从就业区域看,京、沪、粤、鄂是毕业研究生就业首先地区,形成“立足中部,面向全国”的就业格局。“武汉大学”已经成为海内外人才市场上的知名品牌。

访谈导航
联系
手 机 扫 码 查 看
关 注 掌 上 研 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