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口头与书面文学及其它--中国与澳大利亚少数民族及原住民文学”座谈会在西江千户苗寨文化研究院举行

   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    2018-08-01

  7月28日,在美丽的西江苗寨,一场别开生面的苗族古歌座谈会在千户苗寨文化研究院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近20名口头传统研究专家和西江苗寨6名传统歌师参加了座谈。

  座谈会现场

  座谈会围绕“西江苗族古歌的多样性与古歌来源、‘活形态’下苗族古歌的演唱方式和古歌在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西江苗寨歌师演唱

  澳大利亚科廷大学金·斯科特教授演唱本民族歌谣

  在整个交流座谈会中,西江苗寨歌师总共演唱了《开天劈地》、《铸日造月》等4首苗族古歌,苗寨年轻的姑娘们演唱了苗族飞歌,然后大家进行热烈地讨论,交流中既有中澳两国专家就苗族古歌向歌师提问,也有西江苗寨歌师向澳方了解该国土著民族民间歌谣的传承情况。在近两个小时的互动过程中,宾主双方相互启迪,不时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中澳双方专家和西江苗寨歌师交流

  当澳方专家问到苗族古歌的“古”是多久时,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国际史诗研究学会会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朝戈金研究员指出,因为苗族古歌是口传相受,传统缺乏文字记载,不能套用今天研究的那一套来研究,“古”是没有时间的,是代代相传下来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学部委员朝戈金发言

  澳方专家问西江苗族古歌老人对现代音乐出与民族传统歌谣杂糅出现怎么看时,几位西江歌师认为,他们能够接受这种时尚与传统的音乐结合。在谈到在旅游开发对像苗族古歌这样的民族传统文化有何影响时,西江千户苗寨文化研究院院长、贵州民族大学李天翼教授认为,旅游开发前,西江大部分村民都外出打工,2008年旅游开发后,西江苗寨依靠苗族文化,旅游开发和脱贫致富成效显著,并实践出了“西江模式”,旅游的开发一方面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复兴,但也出现孩子不爱说苗语、年轻人不爱唱苗族古歌以及想学苗族民歌的村民又缺乏有效渠道等问题。

  澳大利亚科廷大学金·斯科特教授发言

  澳大利亚科廷大学的金·斯科特教授是第一次来到西江苗寨,也是来自澳大利亚的一名土著学者,看到西江的发展如此迅速和老人们还能演唱本民族的传统歌谣时,他说,西江苗寨还有自己的主体来保护自己的民族文化,这点让他十分嫉妒,但是在他的国家,他的民族缺少这样传承保护主体,只能派出团体或个人到主流社会以表演的形式打动主流社会以争取获得文化保护发展的支持。在即将离开西江苗寨时,谈及民族文化保护发展时,他认为少数民族既要实现现代化,又要保持自己的传统,这很难。但他说,“我们可以成为动物园的创建者,但我们少数民族绝不要成为人类动物园的被观赏者。”此外,围绕苗族歌谣文化,中澳两国的其余专家也作了精彩的发言。

  座谈会结束后,中澳两国专家对西江苗寨文化进行了考察。

  与会嘉宾合影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内容推荐
内容推荐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招聘信息 | 京ICP证140769号 |京ICP备12045350号|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赛尔互联(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CERNET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