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河南职教七年攻坚:人口大省培养人才大军
2015-11-23 11:32:00
中国青年报
  “哪些人在接受职业教育?”河南省教育厅副厅长尹洪斌清晰地记得,一次他到基层调研时,问一名学生为什么上职校,对方回答说有3个原因:一是家里穷,姊妹3个人上学,家庭经济压力大;二是考分低,上不了好高中;三是职业学校免费。
  
  “都是客观原因,没有一个是因为我们职业教育办得好、办得出色,主动上的。”尹洪斌说。
  
  尹洪斌的担忧,正是拥有1亿多人口的河南省面临的紧迫问题。与很多中西部省份发展职业教育面临的境遇相似,“上热下不热”“官热民不热”“校热企不热”等问题的长期存在,严重束缚着河南职教发展的脚步。
  
  为此,河南省自2008年启动职教攻坚计划,陆续推出了系列职教发展政策,逐渐摸索出了符合河南实际的职教改革发展思路。
  
  据统计,截至2014年年底,河南全省已有各级各类职业院校962所,在校生210万人,占全国的1/8,高职、中职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保持在90%和96%以上。不论是办学模式,还是教学实践、管理经验等,河南的职业教育都可圈可点。
  
  校企合作实现“无缝”对接
  
  河南机电职业学院院长张震如今对校企合作的成功案例信手拈来,但他也曾有过“剃头挑子一头热”的低谷期。
  
  2006年,该校与北京一家公司合作,开办了机电一体化、汽车维修、现代物流3个专业的中德合作班,开始了校企合作的第一步探索。当时,张震想得很简单:“企业给实习的机会,学生能在工作前熟悉企业生产流程,掌握所需技能,到单位后能尽快上手就好了。”
  
  可是,事实并非如此。
  
  “这只是校企合作的初级阶段。”张震说,企业“砸”钱给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可是学生毕业后,很多流失到别的企业,有的则不能完全对接企业需求。这样,企业积极性自然不高。
  
  “企业不积极主要是因为与学校合作找不到盈利点。”河南龙翔电气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端中说,以往的合作中,学校提供场地,企业负责培训,但简单的培训肯定不行,企业还要聘请师资,或让员工参与教学。在学习中,学生的原材料损耗是企业员工的1倍多,人力成本、材料成本都加到了企业的身上。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学校提供的场地反而限制了企业的发展。
  
  针对校企合作中企业面临的现实困境,河南从探索实施多元体制办职教入手,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兴办职业教育,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先后支持了110多所职业院校开展公办民助、民办公助、股份制形式等多元化办学改革试点。
  
  在股份制办学中,河南机电职业学院便是成功的“尝鲜者”。2015年年初,学校下属的电气学院与河南龙翔电气公司建立起股份制合作模式,学院占股51%,企业占股49%。
  
  李端中现在有两个身份,一个是龙翔电气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另一个是龙翔电气工程学院院长。他说:“企业是学院的,学院也是企业的,这才是真正的校企融合。”
  
  经过近半年的摸索,李端中感觉心里有底了,“学校的强项在管理学生、提升学生职业素质;企业的强项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了解社会人才需求上,双方深度融合,各负其责,合作积极性大为提高”。
  
  随着办学水平和质量的提高,河南机电职业学院开始“挑学生”。据张震介绍,2015年河南省高职最低录取分数线是180分,而河南机电职业学院大部分学生录取分数在300分以上,有的专业达到二本的招生分数线。
  
  河南机电职业学院今年首次推出了智能机器人专业,学生还未入校就已被一家知名高科技智能制造企业提前预定。
  
  破除管理体制“两张皮”
  
  “电子商务已经深入到县域深度发展阶段,信阳毛尖全国闻名,平桥区政府又提供了好的平台,回乡创业大有可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专业的杨建勇是平桥本地人,2011年,他在信阳成立了大本营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通过在业务中培训学生的模式,回乡半年后,杨建勇的公司不仅承接了本地30多家茶商的业务,还培训了200多人。
  
  杨建勇所说的平台,就是河南信阳平桥区政府推行的“职业学校+实训基地+企业”的职业教育集团模式,该地职教发展的路子被誉为全国典型。
  
  在平桥区区委书记王继军眼里,传统职业教育在体制上是“两张皮”。“过去,职业教育由教育部门管,技工培训由人社部门管,但教育部门不了解企业用工情况,就业服务不清楚学生资源和专业配置,往往造成教育和就业脱轨,职业教育被割裂了。”王继军说。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平桥区改革体制,成立了著名的“中国第一局”——职业教育和就业服务局,将教育局的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职能与人社局的培训、就业职能抽离出来,专门负责职业教育与就业服务。
  
  该局不仅在人员编制上进行了大规模增设,业务范围也扩大到职业教育、培训、就业、金融服务等,真正实现了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就业服务的一体化管理,使职业教育和就业服务实现了无缝对接。
  
  王继军表示:“传统的职业教育,设备投入不足、教师素质不高等问题无法根本解决,但把企业引进来就好办了,企业现在培训的就是自己的工人,它舍得投资买设备,愿意把最优秀的技工、工程师派来培训。耗材非常贵,学校用的话,用完就浪费了,但是企业参与进来后,耗材可以直接生产成为产品。”
  
  如今,投资8亿元、规划用地1156亩、建设面积达40万平方米的信阳平桥公共实训基地,既是学员技能培训的场所,同时也是企业免费使用的生产车间。截至目前,该基地已吸引包括航空服务、纺织服装、机电维修、电子商务在内的27个培训科目的21家职业学校、培训机构和企业入驻,年培训超过1.5万人次。
  
  政府做“加号”合力攻坚
  
  职业教育一头连着教育、一头连着产业,只有建立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的体制机制,才能整合双方优势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在河南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党委、政府一直在二者之间做“加号”。
  
  河南省委书记郭庚茂从在河南担任省长开始,就不断对职业教育做“加法”,每年他都会去调研职业教育,每年至少召开一个关于职业教育的会议,并亲自带人到德国考察职教发展。
  
  郭庚茂曾多次强调:“劳动技能提升就等于民生幸福。要解决河南人口大省的就业压力问题,根本的出路在于教育。这当中最重要、最关键的就是职业教育。”
  
  在郭庚茂的推动下,河南省委省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也一直在“加码”。2008年,河南省启动职业教育攻坚计划。同一年,河南省政府与教育部签署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协议。从此,河南职业教育步入发展快车道。
  
  2014年,河南省又启动实施职教攻坚二期工程,要求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在财政方面,2008年以来,河南各级政府多渠道筹措职教经费400多亿元,其中公共财政累计投入388.7亿元,为职教攻坚提供了资金支持。河南还摸索出了符合河南实际的职教改革发展思路:37所中职学校开展了“双元制”模式的本土化实验,举办“中德班”74个;吸纳社会资金40多亿元,催生出一批各具特色的民办职业院校,在校生达23.6万人;累计发放中职学生资助资金70亿元,2015年秋季起中职全日制正式学籍在校生实行全免费……
  
  “前5年是河南职业教育铺摊子、打基础的时期,现在则是上水平、上台阶、上质量,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服务力、激发办学活力的时期。”尹洪斌表示,河南将继续深化改革、提升质量,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光明日报 2020-12-25 09:43
SRC-736288149 2020-12-23 09:54
中国教育在线 2020-12-15 0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