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2017,送别这十七位大国脊梁!—年终盘点—中国教育在线在线

于1月8日逝世,享年58岁。

2008年,中国开始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简称“千人计划”),他用最短的时间辞职、卖掉房子和诊所、办好了回国手续。归国后任教于吉林大学。首次推动我国快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装备研发,攻关技术瓶颈,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做出突出贡献。

于1月12日逝世,享年100岁。

她是“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的遗孀,被誉为“中科院最美的玫瑰”;她和李政道一起,帮助中国第一批自费留学生走出国门;她一生都是时间的敌人。

70多岁学电脑,近80岁还在给博士生上课。晚年的她用10多年,开设了600多场比央视“百家讲坛”还早、还高规格的“中关村大讲坛”。

于1月14日逝世,享年112岁。

他横跨经济、语言、文化三大专业,通晓汉、英、法、日四种语言。参与《汉语拼音方案》制定,他被称为“汉语拼音之父”。

他参与主持了《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的编译,连襟沈从文笑称他为“周百科”。他还是为数不多的曾与爱因斯坦谈笑风生的中国人,评价爱因斯坦“没有架子,衣服穿得还没我好。”

于1月22日12时18分逝世,享年93岁。

在红学研究方面,冯其庸著作颇丰,对红学研究者之外的普通读者而言,他的成就也并不陌生,主持校注出版了今天阅读量最大的一个《红楼梦》普及本。他还在研究中国文化史,古代文学史、戏曲史、艺术史等方面做出了成就,研究了中国大西部的历史文化艺术。

于2月12日逝世,享年102岁。

著名导弹和火箭技术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他曾领导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和屠守锷、黄纬禄、梁守槃并称 “中国航天四老”。

于5月7日7时21分逝世,享年98岁。

195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1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1年2月,获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吴文俊的研究工作涉及数学的诸多领域,其主要成就表现在拓扑学和数学机械化两个领域。他为拓扑学做了奠基性的工作;他的示性类和示嵌类研究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吴公式”,“吴示性类”,“吴示嵌类”,至今仍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

于7月4日2时26分逝世,享年99岁。

陈学俊先生是我国热能工程学科的创始人之一、多相流热物理学科的先行者和奠基人。

先生于上世纪50年代初筹建了我国高校中第一个锅炉专业,开出了锅炉专业的全部课程;筹建了我国高校第一个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组建了我国第一个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能源动力工程专家和教育家,为我国能源动力工程科学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于7月4日0时42分逝世,享年101岁。

申泮文是中国当代无机化学学科奠基人之一。

他长期从事氢化学、金属氢化物化学和氢能源化学研究工作,在南开大学创建了新能源材料化学研究所和应用化学研究所。拥有国家专利多项,持有国家知识产权2项(镍氢电池和钕铁硼永磁合金制造新工艺)。镍氢电池知识产权已献给国家,在天津投产,有三条生产线,产量占世界产量的20%。

于8月8日逝世,享年101岁。

1984年获加拿大麦克麻斯特大学荣誉理学博士学位,1988年获英国萨瑞大学荣誉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01岁的中科院院士柯俊是中国钢铁科学与技术奠基人。1951年,他在钢中首次发现“贝茵体切变机制”。他谢绝美、德、印等国邀请,为我国发展了高强度、高韧性贝茵体结构用钢。云南省高考语文试题。

于9月15日23时23分逝世,享年72岁。

1984年始,南仁东使用国际甚长基线网对活动星系核进行系统观测研究,达到国际最高动态范围水平。

南仁东是“中国天眼”(FAST)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FAST是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可接收137亿光年以外电磁信号。南仁东20多年“铸天镜”,没有他就没有FAST。

10月6日晚22时30分逝世,享年91岁。

高莽翻译的第一篇作品是屠格涅夫的散文诗《曾是多么美多么鲜的一些玫瑰……》,那年他只有17岁。

高莽的翻译生命期长达70年,非常罕见。2013年11月,他更凭借译作阿赫玛托娃的叙事诗《安魂曲》,荣获“俄罗斯-新世纪”俄罗斯当代文学作品最佳中文翻译奖。

于10月11日逝世,享年102岁。

朱显谟先生是我国黄土区土壤及土壤侵蚀学科的开创者和奠基者,多年来朱显谟以治理黄土高原为科研主攻目标,曾广泛地实地调查,不断探索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水土保持、改良土壤的研究。

毕生致力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工作,著作等身,成绩卓著。

于11月14日23时34分逝世,享年84岁。

回顾了建国后,马寅初、孙冶方、吴敬琏、厉以宁、董辅礽等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其中就有萧灼基,评价他是“燕园里的中国经济预测家”。

萧灼基是我国最早研究和主张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专家之一,长期活跃在经济理论界的最前沿。

于11月22日逝世,享年82岁。

吕必松是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重要奠基人,长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出版十多部理论著作和汉语教材。

1983年主持成立了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1987年主持成立了世界汉语教学学会,1990年主持完成了《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初、中等),1997年荣获美国西密执安大学人文荣誉博士学位。

于12月6日中午12时逝世,享年89岁。

1978年,制成第一代实验室原理样机,高伯龙的名字是 “激光陀螺”的等价词。没有他,我国激光陀螺事业的发展可能还要推后十几年甚至更久。

1984年初,高伯龙提出了进一步发展工程化的某型环形激光器的新设想。1993年初,高伯龙在几月之内交出工程化的新型样机。在此期间,高伯龙还率领技术人员研制成功了全内腔绿色氦氖激光器,使中国成为继美国、德国之后第三个掌握这种制造技术的国家。

于2017年12月14日逝世,享年89岁。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被誉为文坛的“璀璨五彩笔”。

驰骋文坛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诗作如《乡愁》、《乡愁四韵》,散文如《听听那冷雨》、《我的四个假想敌》等,广泛收录于大陆及港台语文课本。

于12月19日逝世,享年93岁。

童志鹏是我国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电子信息工程领域著名专家。

从研制第一批国产军用电台、中国第一代机载雷达到开拓并奠基中国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童志鹏见证并参与了新中国军事电子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