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结果

本报告中,“中国高校国际学术影响力评价”结果如表3所示,共包含4个子表;“中国学科国际学术影响力评价”结果如表4-表24所示,共包含21个学科的数据。

表3-1揭示了209所至少有一个学科入选ESI前1%的高校的国际论文(SCI、SSCI和A&HCI收录)的规模,即过去10年的发文量与被引次数。

表3-2揭示了209所高校被ESI收录的高被引论文数量和被引次数的差异,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科学院大学成立于2012年,2012年之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高被引论文数量未计入其中,另外,因大量署名中国科学院大学的高被引论文的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的第一机构并非中国科学院大学,因此,主导论文数量较少。

表3-3揭示了209所高校和主导科学家数量的差异,值得注意的是,仅从论文的题录信息中无法判断作者身份,但无论什么身份,能主导一篇高被引论文的作者都是优秀的学者。

表3-4揭示了209所高校的优势学科数量的差异。值得注意的是,一所学校『进入ESI前1%学科的个数』可以直接通过ESI数据库检索得出,而『高被引论文所属学科的个数』则是ESI论文的学科分布数量,理论上,后者的数量可以超过前者的数量。

分学科的表格中,每一个学科的数据分成三张表格:(1)国际论文规模,即该学科领域内各高校的国际论文发文量与被引次数;(2)高被引论文,即ESI高被引论文数量(含主导)与被引次数;(3)创新人才,即主导科学家数量。在209所高校中,并非每一所学校在每一个学科领域都有发文,因此,学科领域的『国际论文规模』表格中,学校的数量可以少于209;并非每一所有国际论文的高校的论文都进入ESI数据库,因此,学科领域的『高被引论文』表格中,学校的数量可以少于『国际论文规模』表格中学校的数量;并非学校有论文入选ESI数据库就一定起主导作用,因此,学科领域的『创新人才』表格中,学校的数量可以少于『高被引论文』表格中学校的数量。

返回
首页

订阅号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