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访谈

山东建筑大学

靳奉祥

双一流不是1+1=2的简单叠加,开门办学着力培养高端应用型人才。 一山东建筑大学校长靳奉祥

校长访谈

靳奉祥,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1982年毕业于山东矿业学院地质系,1986年至1988年留学法国巴黎高等测绘学院和瑞士欧洲原子核研究中心,1994年获中南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98年至1999年赴瑞士欧洲原子核研究中心国际科技合作,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曾任地科系副主任、主任。

1999年12月起任山东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12年1月任山东建筑大学校长、副书记。

校长访谈

从您个人的角度来看待山东建筑大学的发展情况、发展水平,这所高校现在处于什么阶段?

首先,从山东建筑大学的名称可以看出来,山东建筑大学是一所特色比较鲜明的学校,以土木建筑为特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定位,发展目标是建成一所教学研究型大学。山建大在业内享有很好的声誉,人才培养质量也有很好的口碑。 在2011年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进行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调查中,我们的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匹配度超过了90%,位居全省所有高校之首,从这个数据上看,山建大的人才培养方向和社会需求是非常贴合的。从我们的人才培养质量角度来看,到目前为止我们培养了15万多毕业生,约有80%留在山东,也有一部分毕业生辐射到全国乃至海外,省住建厅主要部门领导,山东十七个城市建设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有很多都是我们的毕业生,可以说山东建筑大学对山东的建筑事业、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支持,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从学科平台和办学水平上来看,我们拥有全国唯一的绿色建筑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在绿色建筑理论技术包括太阳能,浅层地热能的应用,建筑物的维护、加固、改造、平移这些技术方面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国际上处于先进水平。比如我们的建筑物平移就创造了三项世界纪录,也正是因为这些优势和成果,2014年我们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还获得了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从学校的整体人才培养效果来看,我们的建筑学、城乡规划、土木工程、工程造价、工程管理等一系列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学科和专业都处在全国第一阵列。

“双一流”给了每所大学一种可能性,山东建筑大学未来在“双一流”方面是如何布局呢?

我校建筑学和土木工程两个学科已进入山东省一流学科建设行列,这在全省高校中是比较突出的,也比较契合我们的实际。现在还有一个制高点,就是绿色建筑理论与技术,目前这个领域国家唯一的博士人才培养放在我们学校,因此我们也承载着国家对绿色建筑人才的需求和培养。 在山建大老一辈学人当中,有一批国际上享有较高声望、学术水平非常高、考虑问题非常长远的优秀学者,90年代进行教学改革的时候看到了这个领域的发展前景。首先是节能,建筑本身是人类资源消耗、能量消耗最大的工程,减少能量消耗是人类多年来关注的重要课题,我们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另外一个是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太阳能、浅层地热等,从理论上说这些能源是取之无尽用之不竭的,后来我们又把绿色理念融入到里面去。 其实我们这个校园就是上述理念的忠实执行者:学生公寓利用太阳能发电,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太阳能宿舍;在老校区,我们整个图书馆大楼用地热来提供能量;另外,新校区里的污水一直是零排放,全面的回收循环利用,用来冲厕,浇花,清洗地面,每天能节省近4000方水,也就意味着一天能节省一万元。

很多名校都在缩减自己的专业,将资源都集中到自己的优势学科,那么山东建筑大学在这方面是如何考虑的?

我个人并不认同粗放型的一刀切,简单的收和简单的放都不符合高等教育的规律,这就像科学研究一样并不是1+1=2的简单数字游戏,而是一个优化的过程,这和高校之间的合并是一样的,三所好的大学合并在一起就一定攒成最好的大学吗?事实证明,国内很多高校合并之后无论是实际效果,还是进入到“双一流”的学科数目,并未比之前有明显提升。 对于我们来说,有一个发展策略就是收放并举。因为发展一个学科和专业非常的不容易,我们不能在他成长时期采取扼杀态度,只能先成长后规范。比如我们的测绘学院,为什么单独拿出来,一方面这是山东省发展有强烈需求的专业,另一方面,虽然测绘学院不到30位教职工,但是发展势头非常好,人均产出非常高,更重要的是智慧城市是一个大的趋势,我们要建设以测绘为龙头,融入大数据、人工智能、微计算以智慧城市建设为方向的学科,现在需要有个优化的过程,可能还要进行组合,这些都需要论证和思考,但最重要的是,要让其有一个高速成长的环境和可能性。

在“双一流”这个建设过程中,高校之间、城市之间的抢人大战也是无所不在的,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到底什么是人才,我感觉起码要具备两点,一是要有非常高的学术水平、专业水平,有很好的专业素养,第二点,必须有极强的责任感,具备这两条才叫人才,才值得我们去珍爱、关怀。 实际上,现在抢人大战出现了一种怪现象,就是抢帽子。但我们不仅仅要看帽子,也要看道德水平,你看我们引进的一位准院士级、一位长江、一位千人。首先来讲,他们三位的学术水平非常高,第二,每个人都非常有责任感,一天到晚带领团队拼命工作。

关于人才引进山东建筑大学还有哪些规划?

实际上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梳理我们的思路,也不断地反思我们的问题,并根据国家的发展战略,逐步调整我们的措施和定位。从近期来讲,我们首先要突破的一项工作,就是博士授权单位的申报,要根据国家申报这个博士单位的四大指标来展开,其中一项博士化率要达到45%以上。为此我们要加大引才力度,近期要招进150名优秀博士,而且尽可能地从海外高水平大学招,这也可以很好地充实各个学科的学术人才梯队,这也是我们举办此次海右青年学者论坛很重要的一个目的。 学校自我宣传这个工作我们一直在做,比如说有一些招聘会、洽谈会,学校都积极地参加,另外,每次学校有团队出访的时候都带有一定的任务,在当地做好宣传。另外,我们还把这项工作和学科的引才工作结合在一起,学校很多人才都是国外回来的,通过自己的圈子也可以联系上一部分人,我们准备搞一个荣誉体系建设,其中有一个内容是对在人才招聘工作当中做出一定贡献的人,给予一定的奖励。

您认为自己当校长期间,对山东建筑大学发展有什么样的愿景,您期望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2010年,山建大的党代会定出了一个发展目标,要分三步走,经过10到15年的努力,实现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通过质量提升工程、人才建设工程、学科引领工程、管理创新四大工程来逐步实现这个目标。2012年我来到学校以后,通过半年时间对学校历史、现状,发展目标、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的梳理和深入研究后,我认为四大工程还不足以把学校推向发展的快车道,因此我又在四大工程里加了一个文化塑校工程,这样就变成了五大工程。

山东建筑大学

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

学校创建于1956年,是一所以工为主,以土木建筑学科为特色,工理管文法农艺多学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是山东省与住建部共建高校、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高校、国家“产教融合”项目首批建设高校、教育部创新团队依托高校、山东省首批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山东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首批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占地面积2400余亩,校舍面积70余万平方米。馆藏图书467万余册,其中印本图书201万余册、电子图书266万余册。《山东建筑大学学报》为中国核心学术期刊(RCCSE)、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和山东省优秀期刊,并被10大数据库收录。

目前,学校设有19个学院(部)和2个研究(设计)院,58个本科专业,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6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有硕士研究生推免资格。学校面向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全日制在校生2.7万余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1959人,其中专任教师1477人,高级岗位人员927人,博士生导师38人,硕士生导师645人。拥有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双聘院士、千人计划专家、长江学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山东省“一事一议”引进顶尖人才、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人才团队领军人才、泰山学者特聘专家、省外专双百计划专家、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省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59人次。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省级教学名师、省优秀教师、省高校师德标兵等49人次。教育部创新团队等省部级创新团队5个。

学校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乡土文化遗产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山东省协同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及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等省级及以上平台23个。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基地)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教育部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5个,省高水平应用型重点建设专业(群)7个。6个土木建筑类专业通过国家专业评估。拥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双语示范课程、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精彩一课”5门,获批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拥有山东省一流学科建筑学、山东省“泰山学者”特支计划优势学科建筑节能技术及9个省级重点学科。

学校先后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科学成果一等奖以上奖励23项,其中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1项,科技成果一等奖11项。2013年以来,主持承担国家、省部科技计划项目以及政府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858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447项,获批省级教研项目52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37项、教学成果奖37项。学校还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进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建筑工业化、绿色建筑、智慧城市、建筑遗产保护等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

校长访谈

关注我们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订阅号

服务号

合作:吴晓彬 13580371252

中国教育在线 - 学术桥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