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网 .中国教育在线
  崔建军,现任杭州市胜蓝实验小学校长,高级教师,中共党员,曾获杭州市教坛新秀,杭州市人民防空教育先进工作者,下城区首届“十佳教学之星”等荣誉称号。两次到分别到四川乐山和新疆阿克苏支教,受到广泛好评,并被评为全省援疆指挥部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阿克苏地区优秀援疆教师等。
  你见过一张有350多名孩子的小学毕业照么?这张照片,属于杭州市胜蓝实验小学(下简称胜蓝)今年6月即将毕业的352个孩子。
  提起胜蓝,想必不少人会想到学校的历史。自2003年创办至今,15年间,学校已5次更名,这是杭城乃至浙江省非常少见的。2015年,原杭州市胜蓝实验学校拆分为“杭州市胜蓝中学”和“杭州市胜蓝实验小学”,小学拥有东新园校区和阳光校区。自此,胜蓝开始了全新的成长历程。
  今天的主人公便是2015年起担任胜蓝校长的崔建军。刚推开办公室的门,一股浓郁的墨香扑面而来,循着墨香,见到了这位书生气十足的校长。自1992年来到杭州,他已在杭州待了26年。这26年不仅见证了他的成长与发展,也见证了他教育理想落地生根的每个瞬间。“就像胜蓝的校训‘踏踏实实做事,堂堂正正做人’,我做教育也以此为准则,务实、接地气。”
  
  
  1992年,崔建军从温州师范毕业。由于当时教师人才奇缺,正赶上杭州市教育局到浙江省各个地市招揽人才,他便是那时候来到杭州的。“来到杭州的第一站是望江门小学,2000年调到杭州市下城区游泳巷小学任教,2003年调到下城区龙文巷小学任教5年,2008年至今都在胜蓝,一晃10年光景。”崔建军说,在胜蓝的十年,他担任过副校长、书记和校长。教育理想也慢慢在此生根了。
  从教26年来,崔建军曾赴外地支教过两次,这在大部分教育人的职业生涯中,算是少见的。“我第一次支教去的是四川乐山沙湾小学,第二次是到新疆阿克苏第四小学援教,这些经历对我的教育观产生了很大影响。”崔建军感慨地说,两次支教让他了解了当地的教育问题,以及与杭州相比存在的差异,促使他非常迫切地想用实际行动改善当地的教育情况。于是,在支教期间,他利用一切机会上公开课,做讲座,和当地的老师们交流,希望用自己的力量给当地孩子带去好的影响。
  崔建军说,作为一个教育人,对教育本身所能影响和改变的着实太少,但我们可以做的是改变自己,然后再去影响和改变身边老师和学生。他坦言:“我一直认为,人不一定要做轰轰烈烈的事情,特别是作为教育人,更应当怀揣教育情怀,做一些实在的、有意义的事情,这也是十分美好的。”
  为此,自四年前从新疆阿克苏支教回来后,崔建军依然与那里的老师保持联系。“我对新疆阿克苏的感情很深,也很特殊,那儿仿佛是我的第二个故乡。在那里贡献的每一份力,都体现了我对教育的情感,以及我自身的价值。”
  为了让这种有效互动不“断线”,今年胜蓝与新疆阿克苏举行了“手拉手”活动。元旦期间,胜蓝55个班级全部加入跳蚤市场义卖行列,有的孩子义卖废旧物品或自制手工作品,还有的孩子义卖妈妈做的点心等,最后将13277.6元购买树苗的经费寄给了新疆阿克苏的孩子们,在阿克苏第四小学的新校区种下了友谊树——61棵白杨树。“这些白杨树一方面能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能促进双方的友谊和民族的团结。”崔建军说。
  胜蓝是通过和百年名校青蓝小学以“名校加新校”的模式,嫁接办学而来的。胜蓝十五年里五次更名,但校名中的“胜蓝”两字一直未变。崔建军说,胜蓝一直秉持着“源于母体、别于母体、优于母体”的办学态度,向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目标不断努力。近年来,学校的发展比较快,得到了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赞许,以及周边的居民的高度认可。胜蓝正处于全新的发展起点上,全体教师和学生正在迎接全新的挑战。
  在崔建军看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离不开优秀的校园文化的引领。他说,一个校长在一所学校的时间可能是有限的,影响可能是阶段性的,但校园文化对学校本身和孩子的影响都是长久的。“作为一个校长,构建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责任和使命。”胜蓝的校园文化很务实、接地气,而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比如在建校初提出来的“整体、兼容、共享、超越”的八字校风,简简单单,至今已有十五年时间,却一点也不过时,甚至很有前瞻性。
  当下,胜蓝对校风有了全新的理解与诠释。何为整体? 崔建军解释说,凝聚所有力量才能真正办好教育。首先教育本身是一个整体,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缺一不可的整体,教师、家长、学生三者也是一个整体。“胜蓝的老师来自五湖四海,他们带有各个地方的特色和独特的个性,但不能一盘散沙的存在,而应该抱团取暖。学校的各个部门虽各有分工,也不能各自为政,也是一个整体。”
  何为兼容?即把各个最优秀的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最大的效果。胜蓝比较特别,目前由2个校区3个教学点组成,东兴校区是一至五年级,本地学生占80%;阳光校区也是一至五年级,外来务工子女占70%;六年级在胜蓝实验中学过渡……种种原因叠加后,就需要学校有很好地兼容性,实现1+1>2的效果。
  何为共享?共享无疑是当下最热门的词汇之一,而教育能共享的东西很多。崔建军说,虽然在教育领域单兵作战为多,但其实每一位老师身后都有一个团队,“每个老师都是难得的资源,汇聚到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强大的资源库,而这是学生们可以共享的。”崔建军还提到,当下用技术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已成为一种趋势。胜蓝是浙江省数字化资源示范校园,教师们共享技术资源来改变课堂状态,也已经成为常态。
  何为超越?崔建军是这样理解,“超越,即‘胜蓝’,表面上来看,我们的追求应该是超越母体,但我们更愿意看到的是胜蓝能够不断超越自我,做最好的自己。“他认为,目标是用来不断追求和不断接近的,而追求是个主动的、向上的、快乐的过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努力做最好的自己”,他也将这句寄语送给了即将六年级毕业的孩子。
  
  很多教育人都有一个共识,现在的教育太浮躁、太折腾。而在崔建军看来,其中的原因就是没有坚守教育规律和教育常识。多年来,他始终坚持做简单的教育,坚守教育常识办学校,育人才。 “做校长说到底就是做人和做事,做人是做事的基础,人做好了,事自然而然也就做好了。所以,校长办学校首先要让班子和谐,全体教职员工团结一心,这样很多事就自然做成了。”崔建军坚定地说,胜蓝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凝聚力,换句话说,就是关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互相作用。其实,不光办学方面从人的角度出发,育人方面更是紧贴人的发展。
  一个学校的学生往往有这个学校的烙印和特质,为什么呢?这很大程度上是这个学校的育人目标所影响和决定的。所以,一个学校的育人目标很重要。那育人目标到底该怎样去思考和确定呢?崔建军说:“学校的育人目标应抛开一切,只想着‘独立的人的发展’,从这一点出发,培养出来的孩子绝对错不了。”那么,独立的人的发展最重要的是什么呢?
  首先是身心健康,打好身体基础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崔建军说,体育是人人需要的,更是人人受惠的,要普及给每个孩子。于是,胜蓝不断尝试,开设了射击、啦啦操、蹦床、足球等不少有益孩子身心健康的体育特色项目。像在国际射联射击世界杯慕尼黑站比赛中打破男子10米气步枪项目决赛世界纪录的钱学超;里约奥运会上开幕式上,和击剑手雷声一起手捧绿色植物走在中国代表队最前面的跨栏少年俞赜洋;亚洲标枪小王子项嘉波等都是从胜蓝走出来的。
  其次是习惯优良。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好习惯。”习惯是孩子终身发展关键一环,特别是小学阶段更不能忽视。因此,胜蓝特别制作了《蓝精灵的快乐一天》一日常规教育片,以校园形象代言人蓝哥哥、蓝妹妹为主人公,展示了胜蓝学子一日常规,让低段的孩子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家长也可以从中了解学校的要求,配合学校帮孩子养成良好习惯。
  例如学校的晨读,要求学生进入教室做到“一放二拿三读”,即放下书吧,拿出书,20秒钟开始读。这样一个小小的环节,承载了很多教育意义。“首先能够培养孩子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意识;其次吟诵经典对孩子理解传统文化有好处。一日之计在于晨,一个认真、有序的晨读可以为孩子一天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崔建军表示,一日常规教育片是“培育学生文明教养”的有效载体,将社会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生活化。
  再次是素质全面、特长明显。在崔建军看来,素质全面有两个层面,一个是个体发展层面,学校要培育全面发展的学生。另一个是学校层面,学校要为孩子的素质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他认为,素质全面除了“德智体美”外,还要加上“科”,科即科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科技视野。
  一直以来,胜蓝对“五育”都非常重视。拿德育和智育方面来说,学校五年内有三名学生获得“杭州市十佳美德少年”称号,其中一个还被评为“浙江省美德少年”;《最强大脑》中4:0战胜日本队的杨英豪就是学校的代表人物。
  其实,能够实现“五育”的平衡发展,得益于课程的开展。基于校园特色文化,胜蓝构建了“蓝韵课程”体系,五大课程群中50余门种类繁多的拓展性课程使孩子能够个性化 、差异化发展。如乐活向美课程群中的足球、蹦床、啦啦操等子课程,国学尚文课程群、德育博爱课程群中的国学、茶艺、书法、剪纸、竹刻等子课程的融合课程,启思益智课程群中的机器人课程,国际视野课程群中的Scratch硬件编程、KODU编程等子课程……都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特别是全国蹦床冠军张云峰老师的开设“童趣蹦床”课程,童灵莉老师的开设的童韵竹刻课程,G20文化大使曾庆安老师开设的剪纸课程等。值得一提的是,曾庆安老师开发的教材还在全国发行了。
  课程的开设是引导和激发孩子发展的内驱力,让他们寻找到适合自己的项目、特长,最大程度上保障其发展。“在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拥有特长,这不仅是孩子的成长需要,也是以后升学、提升自信、交流交往的重要工具。”崔建军如是说。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招聘信息 | 京ICP备12045350号-1 | 文网文[2008]22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8902063号
  
版权所有 赛尔网络有限公司 CERNET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