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期

2017-06-12

往期

"农民研究生"的结该怎么解?

王誉瑾

中国教育在线 编辑

观点速览

/view the glimpse

读书不仅是一种情怀,更是学生向上流动相对公平的的手段。教育承载着打破阶层固化的重要使命。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说,"理想的状态是每个人都从事自己最喜欢、最擅长的职业"。

导读

农民研究生”不是一个人,而是代表了一种群体。他们因选择了与学历看似不匹配的职业受到舆论争议。前段时间,"人大硕士种地当农民"的新闻又火了。在观念越来越开放的今天,为什么这样的事依然会成为话题?硕士当农民是降下神坛还是用心良苦地扎根实践?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中,拥有高学历的莘莘学子应该如何冲出“局限”走出自己的个性自由之路?

01

为什么人们对硕士当农民如此敏感?

近几年来,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高考、考研逐渐由一个群体的考试演变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国有句古话大部分人都耳熟能详"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不仅是一种情怀,更是学生向上流动相对公平的的手段。教育承载着打破阶层固化的重要使命。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研究报告《当代中国社会流动》表明,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优势地位的阶层,其子女继承性明显增强,数据表明"干部子女当干部的机会比常人高2.1倍"。而另一方面,处于社会较低阶层的子女进入较高阶层的门槛明显提高,两者间的社会流动障碍在强化。

正如白岩松在谈到被称为"高考工厂"的毛坦厂中学时这样说"无论如何做不出任何嘲讽的事情。没有高考,他们怎么拼得过富二代, 毛坦厂中学值得尊重"。 在上万的送考人浪中,寄托的是一个又一个非常普通甚至卑微家庭的梦想。

所以我们不难理解,当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通过千辛万苦层层选拔冲进名校,而后要扎根田野为什么会引发社会反响。本质上看来,是人们对高知阶层主动向劳动力阶层流动的疑惑与不解。

02

职业不分高低贵贱 行行出状元

另一方面,人们的隐忧在于,硕士当农民是否有些人才浪费?毕竟大部分人对农民刻板的印象是与田与地打交道,面朝黄土背朝天。而名校毕业,硕士学历,则理应在更广阔的领域放飞驰骋。无论谈气质还是形象,恐怖都很难将一个书生和农民划上等号。

事实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媒体报道的这位人大硕士,最终还是大有所为,做了珠海市第一个有机农场。社会对他的评判是基于表象的猜想,而他的选择则是基于对自己充分的判断。首先,以状元身份考入人大的邹子龙高考仅填报了一个专业,即农业经济管理,如此看来,也算专业对口。其次,据其本人介绍,虽然在校期间获得了北大经济学的第二学位,但毕业时除了农业,其他工作都未曾认真考虑过。他喜欢跟果蔬打交道,"一到田里精神就来了"。一是专业对口,一是兴趣所致,如此看来,选择农业农田,也无可厚非。不过敢于走出舆论大众眼光,勇气可嘉。

03

硕士生应冲出局限走自己的个性之路

近年来,媒体报道了不少关于北大毕业生卖猪肉、硕士毕业当农民的新闻。能够走出世俗的眼光做自己想做的事,是一种勇气,结果证明他们中大部分人都走向了成功。

给我们的启示是,不应戴有色眼镜对一个职业或行业进行预判断,否则容易以偏概全或错失机遇。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说,"理想的状态是每个人都从事自己最喜欢、最擅长的职业"。在高等教育由大众化走向普及化的今天,社会为每个人提供了发展的平台,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领域都需要有志有识之士专注奉献。

社会也应该用宽容的眼光看待并接纳研究生们的选择,给予他们更加宽松的成长空间。当然,作为研究生的高学历人才们,也不应盲目自我设限,而应冲出局限,勇于接纳并尝试新鲜事物,把目光放长远,在更广阔的平台为社会发挥自己的最大价值。

王誉瑾

中国教育在线高等教育中心 编辑

观点速览

/view the glimpse

读书不仅是一种情怀,更是学生向上流动相对公平的的手段。教育承载着打破阶层固化的重要使命。

在高等教育由普及化走向大众化的今天,社会为每个人提供了发展的平台,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领域都需要有志有识之士专注奉献。

有想法,你也可以说出来

微博关注@中国教育在线考研频道,了解跟多考研信息

私信@中国教育在线考研频道,告诉我们你关注的教育事件

投稿

热门教育类话题进行评论,发邮件至wangyuj@eol.cn成为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