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一、院系简介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前身为1958年建校之初的电力工程系,哈尔滨工业大学3个专业1961年整体并入后,奠定了学院办学基础。经历搬迁、调整、合并和发展,2006年7月由原电气工程学院和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合并组建了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学院在北京设立本部,在保定分设电力工程系、电子与通信工程系。学院坚持内涵发展为主,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层次和质量稳步提高;一支素质精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初步形成;学科优势和特色更加显著;服务电力行业,面向社会发展,随着科研实力和整体水平不断提高,科研成果转化与推广成效卓著,为我校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社会影响力日益扩大。

  学院拥有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国家重点学科,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拥有电气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具有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和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电气信息技术、可再生能源与清洁能源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具有电气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2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力工程与管理、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和智能电网信息工程8个本科专业,形成了电气与信息相融合的学科体系。其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我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首批入选专业,2008年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委员会的专业认证,是国家级特色专业。拥有《电机学》、《电磁场》和《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以及《电路理论》、《电力系统分析》、《高电压技术》、《电子技术基础系列课程》、《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光纤通信》等一批省部级精品课程。

  学院拥有一支知识、年龄及学缘结构合理、团结协作、实力较强、具备巨大发展潜力的教师队伍,拥有一批理论基础深厚、实践经验丰富、创新能力强、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学院本部现有教职工200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国家百万千人才计划入选者2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博士生导师34人、教授58人。学院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4人。形成了一支以工程院院士和博士生导师等为学术带头人,以中青年教师为学术骨干,具有良好师德和较高教学科研水平的师资队伍。2013年,学院本部共招收全日制学生1139人,其中博士研究生博士生63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262人,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159人,普通本科生669人;学院本部在校生已达4214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15人,硕士研究生1269,本科生2730。

  依托学院建有电力科学与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高电压技术与电磁兼容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电力系统保护与安全战略防御教育部创新团队、大电网保护与安全防御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创新引智基地)、电磁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电力节能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创新研究队伍和基地,为学术研究和科技创新提供了一流的研究条件和平台。

  近年来,学院科研实力和整体水平大幅度提升,成果斐然。2012年,学院本部共签订纵横向科研项目292项,其中纵向47项、横向245项,实现科研合同金额共计15511.99万元。纵向项目包括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计划”、国家高科技研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课题、子课题1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计16项;科技部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1项;保密项目2项;其他省部级项目11项。共发表核心期刊以上论文631篇,其中SCI收录57篇,EI收录392篇,核心期刊和国际会议收录182篇。共获得专利授权62项,其中发明专利28项,实用新型34项。举行学术交流会38次,其中国外专家学术交流会32次,国内专家学术交流会6次。在科研工作方面共获得各类奖项20项,其中省部级奖励18项,地市局级奖励2项。获省部级鉴定1项。

  学院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已与美国、英国、瑞士、法国、加拿大、德国、日本、新加坡、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在研究生培养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技术问题能力的培养。硕士论文选题90%以上是来自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或生产实际的攻关项目,学位论文水平较高,得到了校内外同行的好评。一大批研究生毕业后取得多项居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大都成为用人单位的技术骨干。

  学院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队伍建设为保障、以教学质量为核心、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将学院建成专业结构合理、师资队伍一流、教学设施精良、科研平台先进、教学质量优异、研究成果丰硕的服务电力行业、面向社会发展、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研究型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二、博士招生专业介绍

  1、080801 电机与电器

  专业介绍:电机与电器专业是一个与电能的生产、变换、使用等环节息息相关的专业。电机与电器专业结合传统的电工技术、计算机、电力电子、现代控制技术、现代测试技术、新型电工材料等学科与技术,随着人类对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电机与电器专业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有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6人,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获“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电机与节能技术研究所现有博士生8人,硕士研究生45人。

  科研主要围绕传统电机及新型电机的运行分析、设计制造、监测及控制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既包括电力系统中的大型发电机和电动机,又包括各领域广泛使用的新型节能电机及高性能电机;前者侧重于研究电机的运行分析、建模仿真及监测诊断,后者侧重于研究新型节能电机的理论分析、设计方法以及现代节能控制技术。

  电机与节能技术研究所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7项;合作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7项,国家863项目1项;发表三大检索论文100多篇,申请专利30余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20项;获得软件著作权登记5项;获得教育部科技成果鉴定两项,结论为“国际先进”。

  研究领域: 既包括电力系统中的大型发电机和电动机,又包括各领域广泛使用的新型节能电机及高性能电机;前者侧重于研究电机的运行分析、建模仿真及监测诊断,后者侧重于研究新型节能电机的理论分析、设计方法以及现代节能控制技术。

  培养目标: 培养能胜任以下工作的高级科技人员:1、在电力系统相关单位胜任系统调度、大型发电机运行分析、监测控制或故障诊断相关的科技工作;2、在科研单位或其它行业从事新型节能电机设计以及节能运行控制技术开发;3、在相关科研单位及高等学校从事科研及教学工作;4、与电机及其节能运行控制相关的管理人员。

  学习要求:掌握电机及其系统运行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在熟练地应用中外文文献、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及现代测试技术的基础上,能够解决具有相当难度的理论或技术问题;具有拼搏精神、钻研精神、奉献精神及协作精神,既能独立从事科研工作,又善于团队协作出色完成科研任务。在专业科技方面具备较强的书面和口头的学术交流能力。

  研究方向:

  (1) 电机及其系统分析与监控:主要研究在电力系统非正常运行情况下,大型发电机和电动机的运行行为,将电机内部过程的有限元分析和系统动态分析相结合,并结合试验研究方法,为电力系统分析、仿真和控制提供更准确的模型和参数。在中小型电机系统的分析与监控方面主要研究超高效稀土永磁电机、超高效异步电机、风力发电机等新型高效节能电机、新能源发电机的理论分析与设计、高性能运行的控制方法、性能及参数的测试方法以及交流电动机过渡过程的实时控制理论与方法。

  (2) 电气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研究包括大型发电机、大型电动机以及中小型电动机的交流电机在线状态监测以及故障的实时诊断理论和方法。

  2、080802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专业介绍:

  华北电力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是国内最早的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点。该学科于20世纪50年代初由前苏联专家援助建成,1961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78年获国内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获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建立电气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2年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

  该学科始终关注国际上电力系统研究领域的前沿,并结合我国电力工业的实际和发展需要,注重前沿学科与交叉学科领域的探索,在微机保护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电力系统分析与控制、电力系统安全防御与恢复控制、新型输配电技术、现代电能质量、新能源电力系统、电力经济等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形成理论研究与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产业发展相结合的鲜明特色,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多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部分领域的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

  该学科拥有一批理论基础深厚、实践经验丰富、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建立起了一支知识、年龄及学缘结构合理、具备巨大发展潜力的学术队伍。依托“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内一流的科研平台开展研究工作。近年来承担了包括国家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等一大批国家级重大项目,平均每年获得国家及企业项目经费40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获发明专利10余项,省部级奖5项。

  该学科注重学术交流,每年都邀请一些世界著名学者专家来校讲学或短期工作,同时积极选派优秀人员出国访问进修或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

  在研究生培养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技术问题能力的培养。研究生论文选题90%以上是来自于生产实际的科研项目;毕业生分配获得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培养目标: 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内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专业的前沿动态,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要初步具有主持较大型科研、技术开发项目,或解决和探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能够胜任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科研、教学和管理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

  (1) 电力系统分析与控制

  (2) 电力系统保护与安全控制

  (3) 新能源电力系统

  (4) 先进输电技术

  (5) 电网安全防御与灾变控制

  (6) 电能质量

  (7) 电力经济

  3、080803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专业介绍: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专业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7人,在读博士生23人,在读硕士研究生102人。

  本专业主要围绕变电站电气设备和输电线路的绝缘设计、试验方法、状态监测、过电压及其防护等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电气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电气绝缘技术、电力系统过电压及其防护、纳米绝缘技术以及电力设备仿真技术。

  本专业近年来承担了包括国家973项目,863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众多国家级重大项目,平均每年获得国家及企业项目资助额约1000万元;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检索论文30余篇;获发明专利30余项,省部级奖10余项。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有关研究领域的国内外学术现状及发展动向,具有独立分析和解决本学科专门技术问题能力的研究生。培养电力系统、电工制造和技术物理等领域中从事高电压、强电流技术、绝缘技术、放电应用技术、过电压防护技术、电磁兼容技术、高压电力设备设计、制造、运行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研究生能熟练掌握和运用本学科专业知识、计算机及相应的实验手段,可在科研、教学、企业等单位从事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学科或相关学科的研究、教学及工程技术工作,特别在当前我国超、特高压电网建设大潮中,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的专业人才更是电力系统不可或缺的。

  主要研究方向:

  (1)电气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

  主要针对电力系统中的变压器、气体绝缘设备(GIS)、电力电缆等变电站设备及输电线路,运用先进传感技术、抗干扰技术及数据采集分析方法,对设备的状态进行监测与评估,实现电气设备故障的预警预测及寿命评估,实现电力设备的全寿命周期管理。

  (2)电气绝缘技术

  主要针对电力系统的绝缘材料、绝缘结构等,运用先进测量技术对其绝缘特性进行研究,提出新的绝缘设计方法,研发新型的绝缘材料。

  (3)电力系统过电压及其防护

  主要针对电力系统中的雷电,VFTO(快速暂态过电压)等过电压现象,运用先进测量技术、仿真技术,对其进行研究,制定防护策略。

  (4)纳米技术在电气绝缘上的应用

  主要针对传统的油纸绝缘结构,采用纳米改性技术,开展新型纳米绝缘体系以及纳米改性机理的研究。

  (5)电力设备绝缘破坏过程仿真

  利用有限元、边界元等方法,对电力设备中存在的电场、磁场、温度场、应力场、流体力学场等进行仿真计算,重点是多应力场的耦合问题与非线性暂态场分析,并基于此研究设备运行中承受的各种微观工况,分析其损坏、劣化、老化机理。

  4、080804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专业介绍: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专业学习和研究电能的变换、控制与应用。该专业在不同院校其侧重点有所不同。在华北电力大学,这个专业的内容围绕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就是解决电能从产生、输送、分配到利用中的电能变换与控制问题。实现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高效、经济运行。

  电力电子技术是新能源技术、FACTS技术、高压直流输电技术、DFACTS、分布式电源技术等现阶段电力系统热点技术的基础。华北电力大学的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专业开展这些应用中的设计、分析、测试与实现,是电力系统发展的前沿技术之一。

  研究领域:现代社会对电能的产生、传输与应用提出更为高效、环保、可靠、经济的要求。电力系统越来越需要能够对其数量和质量可以灵活控制的技术。这正是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的电力电子技术所能实现的目标。本领域以电力电子技术和电力系统分析为基础,重点研究电力电子在电力系统中的典型应用,利用电力电子技术解决电网的实际问题,应用于整个电能产生、传输及利用的各个环节。新能源技术、灵活交流输电技术(FACTS)、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分布式电源及微电网技术、电能质量控制技术,都是电力电子技术应用的范例。

  中国的电力系统具有地域跨度大、结构复杂、控制要求高的特点。中国的资源特别是一次能源,相对紧缺而又浪费严重,环境问题突出。因此,电力电子技术对电能的安全稳定、可靠供应及高效环保利用能提供有效的技术保障。

  培养目标: 在电气工程学科内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了解现代电力变换技术、新能源电力变换与控制技术两个学科专业的前沿动态,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要初步具有主持较大型科研、技术开发项目,或解决和探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能够胜任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科研、教学和管理工作。

  学习要求:熟练掌握电力电子技术与电力系统分析的相关专业知识。对所学知识能够熟练应用,对于电力系统运行中实际发生的问题,具备深入的理论分析水平和提出实际解决方案的能力。

  主要研究方向:

  (1) 现代电力变换技术:以交直流变换技术、脉宽调制(PWM)技术、交流调压调频技术、多电平多重化技术等为基础,研究电力电子技术在整个电能产生、传输及利用的各个环节当中的灵活控制与应用。例如电能质量控制技术、无功补偿与电压调节、串联补偿与潮流控制技术等。

  (2) 新能源电力变换与控制: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等新型能源发电及电力相关技术的研究。例如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分布式电源并网技术及相关储能技术的研究。

  (3)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包括传统LCC直流输电及VSC直流输电。直流输电主回路设计与分析,直流输电控制策略研究,交直流系统相互作用分析,直流输电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4)柔性交流输电(FACTS)技术:研究包括STATCOM、TCSC、UPFC在内的多种设备。内容包括FACTS设备主回路设计与分析,FACTS控制策略研究,FACTS对系统的作用分析,含FACTS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5、080805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专业介绍:

  现有博士生导师8人,其中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2人、河北省教学名师2人。专业依托“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高电压与电磁兼容”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拥有国内一流的科研平台,包括电磁场数值分析系统、强电磁脉冲场产生与测试系统、低频和高频稳态电磁场产生与测试系统、十米法开阔试验场、三米法紧凑型电波暗室、电磁兼容性试验系统、高档测试和分析仪器、超导电工应用研究平台、电晕放电试验平台等。目前正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教育部、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南方电网公司等重大科技项目30余项。

  研究领域:

  该专业在电磁场理论和电网络理论的基础上,针对我国智能电网、特高压交直流输电、柔性交直流输电、超导电力等工程建设中遇到的难点和热点问题,主要围绕电磁场理论及其应用、先进输电技术、电力系统电磁兼容、电气信息分析与处理等研究方向开展研究,为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理论与技术保障。

  培养目标:

  掌握坚实的电气工程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熟悉电气工程研究领域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动向;具有创新能力和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好的听、说、读、写、译等能力。

  学习要求:

  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实行学分制,最低应修13学分,其中学位课8学分,必修环节5学分。学习时间一般在3-4年,按照学校的要求分别完成学位论文选题报告、论文中期检查、学位论文预答辩、论文答辩资格审查、论文答辩等环节,并接受导师组的指导和监督。在论文答辩前应达到学术论文发表与科研成果要求。

  主要研究方向:

  (1) 电磁场理论及其应用

  主要研究静态、稳态和瞬态电磁场等复杂电磁场问题的工程建模和计算方法,利用电磁场数值计算方法进行直流换流阀、换流变压器、可控电抗器、直流变压器等超/特高压输变电设备和电磁装置的性能分析、方案改进和优化设计,研究高速数字电路中的参数提取、电磁场建模和计算问题。

  (2) 先进输电技术

  主要研究特高压交直流输电技术、柔性交直流输电技术、半波长交流输电技术的建模方法和仿真计算问题,研究特高压输电线路电晕效应引起的电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机理,研究新能源发电、并网等环节中的储能电池成组动态均衡技术、多类型储能系统互补与协调控制技术,研究超导电力装置与电网的匹配协调运行。

  (3) 电力系统电磁兼容

  主要研究输变电系统中稳态和瞬态电磁环境的测量与仿真,研究变电站/换流站保护与控制系统的电磁兼容问题,研究输变电系统对邻近无线电台站、输油输气管道、地震台站等敏感系统的电磁影响与防护技术,研究GIS设备中VFTO产生机理及其潜在效应,研究核电磁脉冲对电力系统一、二次线路和设备的影响特性,研究太阳磁暴对电网运行安全的潜在影响。

  (4) 电气信息分析与处理:

  主要研究电气工程中信号传感与传输技术、信号分析及处理方法、信号的时域和频域特性、信号的采样与恢复、故障诊断、滤波器设计等。

  6、0808Z1电气信息技术

  专业介绍:随着电气工程和其它学科的日益融合,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气信息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是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重点之一。本专业培养在电气信息技术方面具有坚实、深厚的理论基础,深入了解国内外电气信息技术方面的新技术和发展动向,系统、熟练地掌握现代信号处理、信息传感与测量和信息传输网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具有创造性地进行理论与新技术的研究生。本专业现有博士生导师8名,近年来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国家重大专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等众多国家级重大或重点科技项目,年平均科研经费1000余万元。

  研究领域:光纤传感与微弱信号检测、多媒体信号处理、网络与信息安全、实时信号处理与应用、图像传输与处理、电力系统中特殊信号处理等。还开展了传感网络在电气工程测量的应用、电力信息管理与安全、电力设备红外热像测温等领域的研究,形成了本学科的研究特色,力争在某些学科方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研究方向:

  (1) 信息传感与测量

  该学科方向是电气信息技术的重要研究领域,其成果不仅对于电力生产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对于国家的高新技术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方向以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项目为支撑,以智能电网发展为导向,集中强势队伍,研究电气设备智能感知技术、电力设备电子元器件与传感器技术、电磁测量新技术及应用、电网中的计算数学与应用物理问题等。针对智能电网各高级应用的需求将相关信息从不同的信息源融合、聚类和重组为一个有机整体,为电力生产提供重要理论支撑,促进本研究方向的发展。

  (2) 电气信息传输与安全

  该学科方向是在研究新一代网络通信技术的基础上,将宽带通信、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新技术应用于电力系统行业,为智能电网的发展提供高效、可靠、安全的信息传输,提高系统通信效率和系统安全性。研究涵盖智能电网各环节的通信技术、电网信息实时采集和监控、电网智能化广域信息的高速实时传输技术、智能配用电网多介质复合通信技术、用户与电网双向互动信息通信技术、智能电网的物联网技术等研究工作。为电力行业网络的安全运行和数据通信提供保障,构筑坚强可靠的智能通信网提供技术支撑,提高电力行业网络运行的经济效率。

  (3) 智能信息处理与融合

  该学科方向立足于信息处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以“复杂系统信息处理”为核心研究内容,将模糊数学、人工神经网络、模式识别、云理论和不确定性等理论成果应用于电力系统中各种信息的智能处理。研究在复杂电网系统下的信息针对性采集、提取、转换技术,信息可信度辨识技术,智能电网生产运行控制信息系统的主动、高效、智能防御模型与体系结构,多信息源数据相关性处理技术以及信息分析、估计、校准、综合、生成的融合处理技术等,提高信息技术在电力系统的应用效率,解决电力行业生产中信息流的合理规整,促进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

  (4) 信息控制与系统集成

  该学科方向立足于信息控制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将自适应控制理论、鲁棒控制理论、最优控制理论等成果应用于电力系统,应用各种具有自动检测和控制功能的装置,通过信号系统和数据传输系统,对电力系统各元件、局部系统或全系统进行本地或异地的监视、协调、调节和控制。为保障电力系统有效运行及系统运行状态预测,需要建立面向海量数据和准实时化的信息控制模型,采用多核、并行设计模式处理电力系统暂态数据,引入数据挖掘及联机处理技术,提高系统的可用性及可靠性。

  三、学术型硕士招生专业介绍

  1、080801 电机与电器

  研究领域: 既包括电力系统中的大型发电机和电动机,又包括各领域广泛使用的新型节能及高性能电机;前者侧重于研究电机的运行分析、建模仿真及监测诊断,后者侧重于研究新型节能电机的理论分析、设计方法以及现代节能控制技术。

  培养目标: 培养能胜任以下工作的高级科技人员:1、在电力系统相关单位胜任大型发电机运行分析、监测控制或故障诊断相关的科技工作;2、在科研单位或其它行业从事新型节能电机设计以及节能运行控制技术开发; 3、与电机及其系统节能运行控制相关的管理人员。

  学习要求:掌握电机及其运行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能在熟练地应用中外文文献、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及现代测试技术的基础上,解决具有一定难度的理论或技术问题;具有拼搏精神、钻研精神、奉献精神及协作精神,既能独立从事科技工作,又善于在团队方式下出色完成任务。在专业科技方面具备较强的书面及口头的学术交流能力。

  主要研究方向:

  (1) 电机及其系统分析与监控:主要研究在电力系统非正常运行情况下,大型发电机或电动机的运行行为,将电机内部过程的有限元分析和电力系统动态的分析相结合,并结合实验方法,为电力系统分析、仿真和控制提供更准确的模型和参数。在中小型电机系统的分析与监控方面主要研究超高效稀土永磁电机、超高效异步电机、风力发电机等新型高效节能电机、新能源发电机的理论分析与设计、高性能运行的控制方法、性能及参数的测试方法以及交流电动机过渡过程的实时控制理论与方法。

  (2) 电气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研究包括大型发电机、大型电动机以及风力发电机及其系统的交流电机在线状态监测以及故障的实时诊断理论和方法。

  2、080802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培养目标: 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领域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熟悉所从事的研究领域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动向。具有创新能力和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主要研究方向:

  (1) 电力系统分析与控制

  (2) 电力系统保护与安全控制

  (3) 先进输变电技术

  (4) 新能源发电与智能电网

  (5) 电力经济

  (6) 电力系统电磁兼容

  3、080803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专业介绍: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专业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7人,在读博士生23人,在读硕士研究生102人。

  本专业主要围绕变电站电气设备和输电线路的绝缘设计、试验方法、状态监测、过电压及其防护等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电气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电气绝缘技术、电力系统过电压及其防护、纳米绝缘技术以及电力设备仿真技术。

  本专业近年来承担了包括国家973项目,863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众多国家级重大项目,平均每年获得国家及企业项目资助额约1000万元;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检索论文30余篇;获发明专利30余项,省部级奖10余项。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有关研究领域的国内外学术现状及发展动向,具有独立分析和解决本学科专门技术问题能力的研究生。培养电力系统、电工制造和技术物理等领域中从事高电压、强电流技术、绝缘技术、放电应用技术、过电压防护技术、电磁兼容技术、高压电力设备设计、制造、运行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研究生能熟练掌握和运用本学科专业知识、计算机及相应的实验手段,可在科研、教学、企业等单位从事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学科或相关学科的研究、教学及工程技术工作,特别在当前我国超、特高压电网建设大潮中,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的专业人才更是电力系统不可或缺的。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有关研究领域的国内外学术现状与发展动向,具有独立分析和解决本学科关键问题能力的高层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电力系统、电工制造和技术物理等领域中从事高电压与强电流试验、电绝缘监测与诊断、过电压防护、高压电气设备设计与制造、电磁兼容、气体放电及应用、电气设备运行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研究生能熟练掌握和运用本学科专业知识、计算机技术及相应的实验手段,可在科研、教学、企业等单位从事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学科或相关学科的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及管理工作。

  学习要求:

  掌握高电压与绝缘技术领域的基础理论、试验技术与分析方法;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运用该门外国语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在掌握国内外文献动态、熟练运用计算机及现代测试技术的基础上,能够解决本领域具有相当难度的科学或技术问题;要求具备较强的书面规范化写作水平,以及较流畅的口头表达与学术交流能力;培养拼搏精神、创新能力以及协作意识,既能独立从事科研工作,又善于团队协作,高质量完成科研任务。

  主要研究方向:

  (1)电气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

  主要针对电力系统中的变压器、气体绝缘设备(GIS)、电力电缆等变电站设备及输电线路,运用先进传感技术、抗干扰技术及数据采集分析方法,对设备的状态进行监测与评估,实现电气设备故障的预警预测及寿命评估,实现电力设备的全寿命周期管理。

  (2)电气绝缘技术

  主要针对电力系统的绝缘材料、绝缘结构等,运用先进测量技术对其绝缘特性进行研究,提出新的绝缘设计方法,研发新型的绝缘材料。

  (3)电力系统过电压及其防护

  主要针对电力系统中的雷电,VFTO(快速暂态过电压)等过电压现象,运用先进测量技术、仿真技术,对其进行研究,制定防护策略。

  (4)纳米技术在电气绝缘上的应用

  主要针对传统的油纸绝缘结构,采用纳米改性技术,开展新型纳米绝缘体系以及纳米改性机理的研究。

  (5)电力设备绝缘破坏过程仿真

  利用有限元、边界元等方法,对电力设备中存在的电场、磁场、温度场、应力场、流体力学场等进行仿真计算,重点是多应力场的耦合问题与非线性暂态场分析,并基于此研究设备运行中承受的各种微观工况,分析其损坏、劣化、老化机理。

  4、080804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研究领域:现代社会对电能的产生、传输与应用提出更为高效、环保、可靠、经济的要求。电力系统越来越需要能够对其数量和质量可以灵活控制的技术。这正是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的电力电子技术所能实现的目标。本领域以电力电子技术和电力系统分析为基础,重点研究电力电子在电力系统中的典型应用,利用电力电子技术解决电网的实际问题。应用于整个电能产生、传输及利用的各个环节。新能源技术、灵活交流输电技术(FACTS)、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分布式电源及微电网技术、电能质量控制技术,都是电力电子技术应用的范例。

  培养目标: 将电力系统和电力电子两大学科紧密结合,培养具有扎实电力系统专业知识,掌握现代电力变换技术、新能源电力变换与控制技术、柔性输配电技术及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并运用这些技术工具来处理、解决电力系统实际问题的具有较高科研能力和工程实践经验的高素质电力技术人才。具体目标是使研究生毕业后,可以从事发、输、配电各专业领域的技术工作,能适合智能电网的技术需求,能适合核电、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技术的工作需要。

  学习要求:熟练掌握电力电子技术与电力系统分析的相关专业知识。对于电力系统的运行,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相关分析和理论推导,具备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

  主要研究方向:

  (1) 现代电力变换技术:以交直流变换技术、脉宽调制(PWM)技术、交流调压调频技术、多电平多重化技术等为基础,研究电力电子技术在整个电能产生、传输及利用的各个环节当中的灵活控制与应用。例如无功补偿与电压调节、串联补偿与潮流控制、电机驱动控制、电能质量控制技术等。

  (2) 新能源电力变换与控制: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等新型能源发电及电力相关技术的研究。例如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变流器的开发设计与研制,分布式电源并网技术及相关储能技术的研究。

  (3) 柔性输配电技术:将电力电子技术应用于输电系统和配电系统,对其运行性能进行灵活控制与调节。例如无功补偿与电压调节、串联补偿与潮流控制、电能质量控制技术、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等领域的研究,SVC、STATCOM、统一潮流控制器等装置的研究与应用。

  (4) 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包括换流技术及其相关控制系统的研究,换流站无功补偿技术与谐波处理技术的研究,直流保护与安全控制的研究等。

  5、080805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研究领域:

  针对我国智能电网、特高压交直流输电、柔性交直流输电、超导电力等工程建设中遇到的难点和热点问题,主要围绕电磁场分析与电气测量、先进输变电技术、电力系统电磁兼容、新能源发电与智能电网等研究方向开展研究,为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理论与技术保障。

  培养目标:

  掌握坚实的电气工程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具有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好的听、说、读、写、译等能力。

  学习要求:

  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实行学分制,最低应修31学分,其中学位课21学分,必修环节5学分。对以同等学力考取的研究生,必须补修本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补修课不记学分,但有科目和成绩要求,应补修而未补修或者补修成绩不合格者不能参加学位论文答辩。补修课一般不得少于2门。对跨门类、学科专业考取的研究生,可由导师确定相关补修课程。学习时间一般在2.5年,在此基础上实行2至3年的弹性学制。按照学校的要求分别完成学位论文选题报告、论文中期检查、学位论文预答辩、论文答辩资格审查、论文答辩等环节,并接受导师组的指导和监督。在论文答辩前应达到学术论文发表与科研成果要求。

  主要研究方向:

  (1) 电磁场分析与电气测量:

  主要研究静态、稳态和瞬态电磁场等复杂电磁场问题的工程建模和计算方法,利用电磁场数值计算方法进行直流换流阀、换流变压器、可控电抗器、直流变压器等超/特高压输变电设备和电磁装置的性能分析、方案改进和优化设计,研究电磁信号测量的新技术和测试信号的特征分析与统计方法。

  (2) 先进输变电技术

  主要研究特高压交直流输电技术、柔性交直流输电技术、半波长交流输电技术等的建模方法和仿真计算问题,研究特高压输电线路的电晕放电及其相关的电磁环境效应,研究超导电力装置与电网的匹配协调运行。

  (3) 电力系统电磁兼容:

  主要研究输变电系统中稳态和瞬态电磁环境的测量与仿真,研究变电站/换流站保护与控制系统的电磁兼容问题,研究输变电系统对邻近无线电台站、输油输气管道、地震台站等敏感系统的电磁影响与防护技术,研究GIS设备中VFTO产生机理及其潜在效应,研究核电磁脉冲对电力系统一、二次线路和设备的影响特性。

  (4) 新能源发电与智能电网:

  主要研究新能源发电、并网等环节中的储能电池成组动态均衡技术、多类型储能系统互补与协调控制技术、大型风电场/光伏电站的电磁环境与电磁兼容问题;研究物联网的电磁信号特征、电磁环境和电磁兼容测试与建模方法。

  6、080902电路与系统

   专业介绍:

  作为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重点之一,电子科学与技术是当今科技领域发展最为迅速、应用最为广泛、涵盖高精尖新技术最多的学科之一。

  目前,我校具有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电路与系统属于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下的四个二级学科之一,主要研究电子电路与系统的理论、分析、测试、设计和物理实现。我校电路与系统专业历练多年,已培养出大量的优秀毕业生。目前该专业具有博士学位的教授、副教授和青年教师组成的硕士生导师队伍7人,博士生导师1人,他们的知识结构完整齐全、学科研究方向新颖丰富,承担和完成国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技术发展计划(863)强辐射重点实验室基金资助、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等国家级科技项目近十项,承担各类项目资金总额超过1000万,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SCI、EI检索的高水平论文上百篇,获得国家专利十多项,在本专业学术上研究上显示了较强的科研实力。

  随着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以及微电子器件集成规模的迅速增大,电路与系统学科理论逐步由经典向现代过渡。同时和信息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电子学等学科交叠,相互渗透,形成一系列的边缘和交叉学科。这种交叉组合大大丰富了电路与系统学科的研究内容,它既密切联系着各个应用领域,反映它们的发展和要求,又与器件设计和实现相关联,进而研究探索其中的规律、方法和技术。

   研究领域:

   电路与系统以现代电路与系统理论、现代电子技术以及相关的信息技术理论为研究体系,涉及电路与系统的理论、分析、测试、设计和物理实现全过程。它是信息与通信工程和电子科学与技术这两个学科之间的桥梁,又是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控制、计算机乃至电力、电子等诸方面研究和开发的理论与技术基础,在电子与信息学科的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电路与系统学科的有力支持,才可能最有效地利用现代的电子科学技术和最新的器件实现复杂的、高性能的各种信息网络与系统。

  培养目标:

  本专业研究生应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善于与人合作,身心健康,德智体全面发展,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本专业培养具有本学科坚实、深厚的理论基础,深入了解国内外电子科学和电路与系统领域的发展动向和新技术应用,全面、熟练地掌握电子电路与系统等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能进行电路与系统的测试、设计、物理实现等研究,具有综合开发和自主创新能力和独立研究、分析与解决本专业技术问题的能力的专门人才。

   学习要求:

   按照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实行2-3年的弹性学制,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课程学习。通过课程学习和硕士论文研究工作的培养,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培养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且达到学校规定的学位论文答辩要求。

   主要研究方向:

   根据国家“十一五规划”和国内需求,结合国际本专业的发展趋势,该专业下设6个研究方向:

  ⑴ 集成电路及系统芯片设计与应用

  一方面,以EDA软件工具为开发环境,以硬件描述语言为设计语言,以可编程器件为实验载体,以ASIC和SOC为目标器件,围绕通信、信息处理、智能测量仪表、智能控制等方面的应用,进行集成电路及系统芯片设计与应用方面的研究。另一方面,以电路理论和电磁场理论为基础,针对集成电路、PCB电路板和整个电路系统进行电磁辐射特性和电磁抗干扰特性研究,通过实验方法对提出的模型和算法进行仿真与验证。

  ⑵ 新型电子器件与微电子技术

  该方向面向新能源电力技术,在电子器件与微电子技术领域开展基础与应用研究。研究内容包括:新型光伏材料与微纳电子器件理论模拟与计算、高性能高功率微波源器件的理论计算与模拟仿真以及波束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各种物理问题、光伏控制系统仿真,高密度集成封装关键技术,射频器件EMC和纳米集成电路EMC建模与仿真等。研究方向符合国家的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构建大电力学科体系战略规划的要求。

  ⑶ 嵌入式系统与智能控制

  以人工智能科学中进化计算为基础,研究系统控制模型的建立方法,设计与构建完整的智能控制系统;研究单片机、DSP、ARM、FPGA等技术在智能测量仪表、无线传感器网络、智能家居、智能电网、智能交通、信息家电、通信和信息处理等方面的应用。

  ⑷ 高功率微波理论与应用

  高功率微波(HPM)技术是国防电子科技和高性能核心电子(真空)器件的一个重要研究前沿。以束注物理及波束相互作用电磁理论为基础,研究HPM基础物理问题及其与HPM实际应用有关的细致技术问题。涉及强辐射源的各种辐射机制和物理过程的建模及计算、结构优化设计与计算,微波效应的分析评价与计算;在应用上主要以各种国防科技、航天科技和高性能雷达通信为驱动力,研究强辐射系统、各种射频腔/窗和微波源器件应用开发和结构设计技术等。

  ⑸ 微波与射频技术及应用

  无线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催生了无线传感网和物联网的概念和研究,并促使电子与电路系统研发设计朝着无线化、高频化、宽带化、小型化、集成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本方向一方面研究不同环境下无线通信系统的射频链路特性,探索和解决通信链路中存在的电磁兼容问题;另一方面面向新能源(可再生能源)领域,对高效、新型的光(电磁波)—电转换元器件进行探索和基础预研,其中包括对于超小型天线技术的研究等。

  ⑹ 电磁兼容

  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电路系统的运行速度和集成度越来越高,本研究方向突出微电子和集成化的特点,主要研究微电子系统中的电磁问题,涉及设备、电路以及芯片等各个级别的电磁效应以及信号完整性问题。主要针对高频电磁信号以及高功率微波脉冲,研究设备和电路的电磁耦合问题的物理建模、数值计算和测试方法,研究高功率微波效应的理论建模、损伤概率及评价等。

  7、080904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专业介绍:

  现有硕士生导师11人,其中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1人、河北省教学名师1人。专业依托“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高电压与电磁兼容”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拥有国内一流的科研平台,包括电磁场数值分析系统、强电磁脉冲场产生与测试系统、低频和高频稳态电磁场产生与测试系统、十米法开阔试验场、三米法紧凑型电波暗室、电磁兼容性试验系统、高档测试和分析仪器、超导电工应用研究平台、电晕放电试验平台等。目前正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教育部、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南方电网公司等重大科技项目30余项。

  研究领域:

  在电磁场理论和微波与天线理论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光纤传感技术及其在电磁量测量中的应用、计算电磁学理论及其工程应用、电磁兼容建模方法及其测试技术、微波电路与天线新技术。

  培养目标:

  掌握本学科坚实、深厚的理论基础,深入了解国内外电磁场与微波技术领域的发展动向和新技术应用,全面、熟练地掌握本专业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及其研究设计技术和手段,具有综合开发和自主创新能力,具有独立研究、分析与解决本专业技术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

  学习要求:

  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实行学分制,最低应修31学分,其中学位课21学分,必修环节5学分。对以同等学力考取的研究生,必须补修本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补修课不记学分,但有科目和成绩要求,应补修而未补修或者补修成绩不合格者不能参加学位论文答辩。补修课一般不得少于2门。对跨门类、学科专业考取的研究生,可由导师确定相关补修课程。学习时间一般在2.5年,在此基础上实行2至3年的弹性学制。按照学校的要求分别完成学位论文选题报告、论文中期检查、学位论文预答辩、论文答辩资格审查、论文答辩等环节,并接受导师组的指导和监督。在论文答辩前应达到学术论文发表与科研成果要求。

  主要研究方向:

  (1) 电磁兼容

  主要研究电子设备的电磁屏蔽、电磁散射等问题,研究电子设备电磁兼容标准测试以及变电站、换流站瞬态电磁环境数值预测方法和测试技术,研究雷击变电站接地网的电磁瞬态问题的分析、计算与测试技术,研究继电保护等电子设备抗扰度试验和防护措施。

  (2) 计算电磁学

  主要研究大型电气设备中的准静态电磁场、涡流场和耦合场的分析,研究基于电磁场分析的电力变压器、电抗器、电机等各类电气设备的优化设计方法,研究微电子设备中的电磁屏蔽、电磁散射等问题的时域、频域计算方法。

  ⑶ 瞬态电磁测量与分析

  主要研究超、特高压交直流输电线路电场、磁场、交直流混合电场、离子流场的测试方法和测量技术,研究变电站、换流站瞬态电磁环境的测试技术以及变电站保护小室、控制室、电子设备的电磁屏蔽效能测试技术,研究继电保护等电子设备抗扰度试验方法。

  ⑷ 光电信息处理与光纤传感技术

  主要研究光波在各向异性材料中的电光、磁光等效应以及光波在光纤中的传播规律,研究基于这些效应的电场、磁场、电压、电流、电功率和温度的光学测量技术和光信号的检测技术。

  ⑸微波与射频技术及应用

  主要研究不同环境下无线通信系统的射频链路特性,研究通信链路中存在的电磁兼容问题,面向新能源领域,对高效、新型的光电转换元器件进行探索和基础预研,其中包括对于超小型天线技术的研究等。

  8、081001通信与信息系统

  研究领域: 本专业方向是在研究新一代网络通信技术的基础上,将宽带通信、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新技术应用于电力系统行业,为智能电网的发展提供高效、可靠、安全的信息传输,提高系统通信效率和系统安全性。研究涵盖智能电网各环节的通信技术、电网信息实时采集和监控、电网智能化广域信息的高速实时传输技术、智能配用电网多介质复合通信技术、用户与电网双向互动信息通信技术、智能电网的物联网技术等研究工作。为电力行业网络的安全运行和数据通信提供保障,构筑坚强可靠的智能通信网提供技术支撑,提高电力行业网络运行的经济效率。

  培养目标:本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必须贯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原则,以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为根本宗旨,以培养科学和专门技术中德才兼备的高级科学专门人才为目的。具体要求如下: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善于与人合作,身心健康,具有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作风,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学位获得者在通信与信息系统方面应具有坚实、深厚的理论基础,深入了解国内外通信与信息系统方面的新技术和发展动向,系统、熟练地掌握现代通信技术领域的专业知识,具有创造性地进行理论与新技术的研究能力,具有独立地研究、分析与解决本专业技术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毕业后可在电力系统、信息产业及其它企事业单位,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运行维护、管理和教学等方面的工作。

  学习要求: 采用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要求硕士生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培养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注重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具体要求见《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主要研究方向:

  (1) 通信网支撑技术:研究智能电网分层分级通信网络体系与架构, 研究贯穿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调度六大应用环节的智能电网分层分级通信系统体系架构、通信安全保障体系架构和抵御自然灾害及人为破坏的应急通信保障体系架构;建立涵盖各环节的全面、开放的智能电网通信标准技术体系,支持电网及其设备间的互动通信与信息交换,包括同步技术、信令技术、网络管理技术,进而实现通信网操作、管理、运行与维护的可靠性、有效性和经济性。

  (2) 光通信与光传感技术:研究核心骨干网络中的光通信技术,主要面向骨干光纤网络中的有关通信理论和新技术研究。建立智能电网广域同步实时全景信息的实时数据处理模型,研究广域信息的高速实时传输系统,在智能光网络控制平面GMPLS体系框架下,展开网络控制技术的相关研究,实现电网与通信系统间动态的、互动式的信息交流,提高电力信息传输网的快速交换特性。根据电力系统的应用需求,研究新型的光传感技术,赋予电力信息网络高度的智能化特性。

  (3) 无线通信网络与新技术: 研究新一代宽带无线通信技术,制定电力系统通信标准架构,构建可靠、安全的电力无线专网,重点研究无线信道模型、媒质接入控制、动态自组织网络、移动IP、无线资源分配等理论。为国内电力行业提供网络规划、网络优化等解决方案,重点研究宽带电力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包括MIMO、OFDM、高效调制解调技术、自适应编解码、智能天线等。

  (4) 电力系统通信及信息处理:围绕电力系统的输电、配电、用电和调度等环节所涉及的通信网理论与技术研究,涉及通信网络层中的有关协议研究,以及围绕电力信息采集的信息处理技术。对电气设备关键状态参量的智能识别、智能感知和智能分析,实现电气设备基于状态海量数据的在线诊断和动态评估,结合当前快速发展的宽带无线、光纤复合通信以及物联网技术等相关技术,重点研究面向电力系统应用与开发的电力线通信、智能电网中的无线通信、电力光纤与特种光缆、电力信息处理技术等。

  (5) 物联网与现代传感技术: 研究面向电力的物联网技术的标识、感知、处理和信息传送四个关键环节以及RFID、传感器、智能芯片和信息通信网络智能感知等关键技术。探索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设备识别、定位、跟踪等内容的智能模型和关键理论;研究各类用户与电网互动的信息交互技术以及在云端的典型应用模型,探索以电网用户服务为导向的智能用电与互动的通信支撑技术。

  (6) 下一代网络技术:研究电力系统中下一代网络技术,如:3G/4G、LTE、PTN、云计算、NGN与软交换等技术,并围绕智能电网相关业务展开相关研究,包括:电动汽车管控平台、新能源接入与并网调度控制、配用电业务感知等,重点解决信息流汇聚融合以及信息传输的安全性问题,探索电力系统中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引导电力行业的下一代网络技术发展。

  9、081002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

  专业介绍:本专业培养在信号与信息处理方面具有坚实、深厚的理论基础,深入了解国内外信号与信息处理方面的新技术和发展动向,系统、熟练地掌握现代信号处理的专业知识,并具有独立地研究、分析与解决专业技术问题能力的硕士研究生。

  研究领域: 本专业方向是在研究现代信号与信息处理技术的基础上,将电子信息、通信、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新技术应用于电力系统行业,为智能电网的发展提供高效、可靠、安全的信息传输,提高系统通信效率和系统安全性。研究涵盖智能电网各环节的通信技术、电网信息实时采集和监控、电网智能化广域信息的高速实时传输技术、智能配用电网多介质复合通信技术、用户与电网双向互动信息通信技术、智能电网的物联网技术等研究工作。为电力行业网络的安全运行和数据通信提供保障,构筑坚强可靠的智能通信网提供技术支撑,提高电力行业网络运行的经济效率。

  培养目标: 本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必须贯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原则,以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为根本宗旨,以培养科学和专门技术中德才兼备的高级科学专门人才为目的。具体要求如下: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善于与人合作,身心健康,具有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作风,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学位获得者在通信与信息系统方面应具有坚实、深厚的理论基础,深入了解国内外通信与信息系统方面的新技术和发展动向,系统、熟练地掌握现代通信技术领域的专业知识,具有创造性地进行理论与新技术的研究能力,具有独立地研究、分析与解决本专业技术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毕业后可在电力系统、信息产业及其它企事业单位,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运行维护、管理和教学等方面的工作。

  学习要求: 采用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要求硕士生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培养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注重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具体要求见《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主要研究方向:

  (1) 无线通信网络与新技术:

  研究新一代宽带无线通信技术,制定电力系统通信标准架构,构建可靠、安全的电力无线专网,重点研究无线信道模型、媒质接入控制、动态自组织网络、移动IP、无线资源分配等理论。为国内电力行业提供网络规划、网络优化等解决方案,重点研究宽带电力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包括MIMO、OFDM、高效调制解调技术、自适应编解码、智能天线等。

  (2) 电力系统通信及信息处理:

  围绕电力系统的输电、配电、用电和调度等环节所涉及的通信网理论与技术研究,涉及通信网络层中的有关协议研究,以及围绕电力信息采集的信息处理技术。对电气设备关键状态参量的智能识别、智能感知和智能分析,实现电气设备基于状态海量数据的在线诊断和动态评估,结合当前快速发展的宽带无线、光纤复合通信以及物联网技术等相关技术,重点研究面向电力系统应用与开发的电力线通信、智能电网中的无线通信、电力光纤与特种光缆、电力信息处理技术等。

  (3) 多媒体信息处理与传输技术;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多媒体信息信息处理与传输理论、多媒体信息处理系统环境、文本信息处理技术、音频信息处理技术、图形/图像信息处理技术、视频信息处理技术、数据压缩编码技术、多媒体通信与网络技术、多媒体数据库技术、多媒体应用开发、光盘存储技术与光盘刻录、多媒体人机交互技术,以及数字图像与视频压缩编码原理及相关标准、数字媒体文件格式、数字水印技术、基于内容的多媒体信息检索等内容。

  (4) 物联网与现代传感技术:

  研究面向电力系统的物联网技术的标识、感知、处理和信息传送四个关键环节以及RFID、传感器、智能芯片和信息通信网络智能感知等关键技术。探索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设备识别、定位、跟踪等内容的智能模型和关键理论;研究各类用户与电网互动的信息交互技术以及在云端的典型应用模型,探索以电网用户服务为导向的智能用电与互动的通信支撑技术。在理论上主要开展基础研究,以发现新现象,开发传感器的新材料和新工艺;在应用上主要结合电力系统的应用需求,开发各种传感与检测系统。

  (5) 信息系统与信息安全

  本专业方向研究网络与信息安全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注重智能电网环境下的信息通信系统安全,主要包括电力监视与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电力通信协议安全、智能电网高级量测系统的安全与隐私、电力信息通信系统的安全体系及安全风险评估等方面的理论及应用研究。

  (6) 信息物理融合系统

  本专业方向研究基于嵌入式设备的高效能网络化智能信息系统的基础理论和相关技术,研究内容包括CPS模型、CPS数据传输与管理技术,CPS能源管理,CPS安全,CPS软件设计技术,CPS控制技术,以及面向具体应用的CPS研究。该方向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以电力一次系统与电力信息系统的深度融合为背景,研究解决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实时性分析与设计、建模方法与控制策略等科学与技术问题。

  四、专业型硕士招生专业介绍

  1、085207 电气工程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电气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电气工程领域及相关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开发型、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

  学位获得者应具备:

  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

  2、了解本领域的发展动向,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3、掌握所从事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在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能力。

  4、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够顺利阅读本领域国内外科技资料和文献。

  5、身心健康。

  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1)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为导师负责制,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学位论文工作的培养方式,三部分内容可以相互交叉进行。

  (2)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行学分制,学习年限一般为2.5年,最多不超过4年。

  (3) 课程学习要求在校内完成,原则上要求一年内修完全部课程教学学分;专业实践原则上要到企业进行,时间不少于半年,应届本科毕业生实践时间不得少于一年,可采用集中实践和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学位论文工作要结合专业实践进行,论文工作的有效时间不得少于一年。根据具体情况,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也可分学期交叉进行。

  主要研究方向:

  (1) 电机及其系统分析与监控

  (2) 电力系统分析与控制

  (3) 电力系统保护与安全控制

  (4) 先进输变电技术

  (5) 新能源发电与智能电网

  (6)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7) 电力电子技术及其应用

  (8) 电力经济

  (9) 电力工程管理

  (10) 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

  2、085208电子与通信工程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及相关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开发型、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

  学位获得者应具备:

  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

  2、了解本领域的发展动向,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3、掌握所从事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在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能力。

  4、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够顺利阅读本领域国内外科技资料和文献。

  5、身体健康。

   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1、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为导师负责制,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学位论文工作”的培养方式,三个环节可以交叉进行。

  2、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行学分制,学习年限一般为2.5年,最多不超过4年。

  3、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采取全脱产的培养方式。课程学习要求在校内完成,原则上要求一年内修完全部课程教学学分;专业实践一般应在企业现场或实习单位完成,时间不得少于半年,以应届本科考取的工程硕士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一年。专业实践可采用集中实践和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学位论文工作要结合专业实践进行,论文工作的有效时间不得少于一年。

  主要研究方向:

  (1) 通信网支撑技术;

  (2) 光通信与光传感技术;

  (3) 无线通信网络与新技术;

  (4) 电力系统通信及信息处理;

  (5) 多媒体信息处理与传输技术;

  (6) 物联网与现代传感技术;

  (7) 信息系统与信息安全;

  (8) 下一代网络技术;

  (9) 信息物理融合系统

中国教育在线掌上考研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