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府人物——院士风采

  北京林业大学建校60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和一批外国留学生,其中包括了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和科技部部长在内的两院院士14名,院士们是北林大的最优秀校友代表,更是国家的珍贵人才和宝贵财富。

  沈国舫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林学家,林业教育家,森林培育学家,全国政协委员,曾任中国林学会理事长。

  在立地分类评价和适地适树、混交林营造、速生丰产林培育、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技术及城市林业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和研究,填补了许多空白。

  1986-1993年,在担任北京林业大学校长期间,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卓有成效的业绩。

  他致力于中国森林可持续发展及中国林业发展战略等宏观研究,对我国林业重大决策发挥了重要作用。

  孟兆祯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教授,风景园林学家。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性的建立了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学科的新教学体系,并建立了该学科在全国唯一的博士点。

  他指导的3名学生4次获得国际大学生国际园林设计竞赛大奖。

  他主持承担了国内外内容广泛的设计36项,多次获得重要奖励。

  他将植物学科的内容,中国传统写意自然山水园的民族风格、地方特色和现代化社会融为一体,设计作品受到业内专家、中央领导和广大游人的好评。

  尹伟伦

  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学家,原北京林业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具有林学和生物学交叉优势,围绕良种奇缺、生产力低的难题,创立快速可靠生理量化选育抗逆、速生良种和壮苗,及丰产良种系列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想,国家级教学改革一等奖1项,以及省部级奖励15项。发表论文83篇,出版专著12部,获得专利7项。

  被聘为国家中长期科技战略专家、林业战略首席专家;兼任国际杨树委员会执行委员,亚太地区社会林业培训中心理事,中国林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杨树委员会主席,《林业科学》编委、副主编,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生命学部委员、常务副主任等。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国家级突贡专家等10项荣誉称号;培养研究生52名。

 关君蔚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水土保持学家,我国水土保持领域的开拓者,中国防治沙暨沙产业学会副理事长。于2007年12月29日15时35分不幸逝世,享年91岁。

  长期致力于中国水土保持、防护林体系的教学和科研,主持创办了中国高等林业院校第一个水土保持专业和水土保持系,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土保持学科体系。

  他长期深入实际,在山区建设、防护林体系理论等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为中国水土保持视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陈俊愉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教授,中国观赏园艺学的开创者和带头人,园林植物专业第一位博士生导师。

  他创造了花卉“野花育种”新技术和进化兼顾使用的花卉品种二元分类法,并成功培育了具有多种抗性的梅花、地被菊、刺玫、月季和金花茶新品种80多个。

  他著述多部,《中国花经》、《中国花卉分类学》、《中国梅花》等在国际花卉园艺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朱之悌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林木育种专家,毛白杨专家。于2005年1月22日8时40分不幸逝世,享年七十六岁。

  在长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对毛白杨育种进行系统研究。

  他选育出的人工异源和天然三倍体系列新品种,使毛白杨大道五年轮伐,且体积生长量超过一般毛白杨1至2倍。

  此外,他创造出“多圃配套系列育苗”新技术,攻克了毛白杨育苗繁殖难关。在毛白杨优树资源保存及其研究方法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徐冠华

  中国科学院院士,遥感专家,原国家科技部部长,计算机自动识别卫星图像技术的创建人,1963年毕业于我校林学专业。

  他研制了我国最早的卫星数字图像处理系统个,制定了我国第一部再生资源遥感综合电插预习系列之徒技术规程,在遥感应用技术的先进性、信息源评价技术的系统性、成果的完整性和推广的可行性方面居国际先进水平。

  其卫星数字图像在森林资源调查中的应用理论为森林资源的高精度、高效率调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张新时

  中国科学院院士,生态学家,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我国群落生态数量分析系统创始人,1955年毕业于我校林学专业。

  他对我国新疆的森林植被分布规律、荒漠的地理分布规律及青藏高原的植被与自然地带规律的研究造诣颇深。

  主持建立了在地理信息系统、多元统计、数学模型等方面居领先地位的中国科学院植被数量生态开放实验室。

  首次提出中国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反应的预测理论。

  李文华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林学家,生态学家,中国资源生态和生态工程学术带头人,1953年毕业于我校林学专业。

  对中国森林地理分布、结构功能与生产力进行了深入研究和系统总结,特别对青藏高原的森林和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样板和模式。

  领导青藏高原和西南4省及自治区大规模综合科学考察与资源开发研究。

  曾在多个国际计划中任职,领导了多项大型国际生态学研究,创立了全球生态网络。

  唐守正

  中国科学院院士林资源专家,数学家,我校信息学院名誉院长,1963年毕业于我校林学专业。

  首创以数学方法研究林业问题,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森林资源预测系统,并做出了首次全国用材林资源发展趋势的预测。

  主持林分动态模型机模拟技术的研究,提出了全林整体生长模型的概念及模型相容性原理,奠定了林分生长模型模块的理论基础,把数量分析的方法系统地引入中国林业的生产和科研中。

  完成了多元统计法方法及IBM-PC系列程序集在林业中的应用等研究课题。

  方精云

  中国科学院院士,生态学家,现任北京大学生态学系主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所长。1982年-1983年在我校林学专业进修。

  他主要从事全球变化生态学、植被生态学以及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研究,建立了我国陆地植被和土壤碳储量的研究方法,系统研究了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及其变化,较早地开展了碳循环主要过程的野外观测,构建了中国第一个国家尺度的陆地碳循环模式,为我国陆地碳循环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系统研究了我国大尺度的植被动态及时空变化,揭示了我国植被生产力的变化趋势、空间分异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的规律;系统开展了我国植被分布与气候关系的定量研究,提出了基于植被气候关系的我国植被带划分的原则和依据,首次采用统一的调查方法,较系统地研究了我国山地植物多样性的分布规律。他还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我国一种重要的木本植物属-水青冈属(Fagus.L.)植物的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较深入地研究了长江中游湿地50年来的生境变迁及其生态后果。

  崔鹏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国家地质灾害防治应急专家,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常务理事,1990年博士毕业于我校水土保持专业。

  他长期从事泥石流等山地灾害研究,系统研究了泥石流的形成机理、运动规律、输沙特征、成灾机制、灾害链效应、灾害预测和防治方法与技术,其泥石流学科系统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有广泛的学术影响。曾获世界水土保持协会(WASWC)杰出研究者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等荣誉称号。

 汪菊渊

  中国工程院院士,园林学家,园林教育家和花卉园艺学家,北京市园林局技术顾问,于1996年1月28日1时30分不幸逝世,享年八十三岁。

  自1956年以来兼任我校城市及居民区绿化系副主任、长期兼任教授并担任研究生导师工作。

  汪菊渊先生是我国风景园林学界德高望重的学术带头人,是我国风景园林学界第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数十年来,他在建筑学家梁思成等专家的赞同下,创建了中国风景园林学科,是中国园林(造园)专业的创始人。他所创办的造园专业,现在已经发展成为我校园林学院。

 王涛

  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学家,全国人大常委会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我校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名誉院长,1959年毕业于我校林学专业。

  在长期的ABT生根粉研究和科技推广中付出了大量心血,该成果对提高我国林业、农业的产量和质量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曾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和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中国教育在线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