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学院巡礼

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

基于交流而发展

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国际化视野和本土企业管理能力的职业经理人


访
阎海峰教授

华东理工大学
商学院副院长

阎海峰:中国MBA教育和管理研究已走到十字路口

访谈中阎教授表示,MBA是舶来品,主要以北美特别是美国为标志,它的核心就是所谓的现代企业管理。MBA在中国也就是20多年历史,在这个过程当中,会发现MBA教育还有中国管理研究,已经在中国走到十字路口。阎教授认为,前一段时间是引进消化吸收,这一段中国的商学院在"学着讲","学着讲"讲了近二十年,但是在跟企业界的互动过程中发现…【详细】

华东理工大学MBA:基于交流而发展 打造多元交流平台

阎教授认为,管理教育特别是MBA教育是实践导向,管理实践是高度情境化一种实践,跟科学研究不一样。最大的管理情境就是中国,当然中国也有国企、民企,外企,情境本身也有差距,也会带来不一样的管理实践。你是高级还是基层的管理者,你面对的员工是60后、70后、80后、90后,甚至你是在山西还是在广西、广东,差异都会非常大…【详细】

  记者:各位网友大家好,这里是智地有声2014年中国知名商学院巡礼活动,今天我们邀请到的是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副院长阎海峰教授,阎教授您好。

  阎海峰:大家好,你好。

  记者:非常欢迎您能做客访谈间来聊一聊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的一些情况,MBA教育在中国发展二十几年了,您作为商学院一线工作者,在您看来MBA教育在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发展状况,跟国外的MBA教育相比它的差距在哪?

  阎海峰:好的,首先感谢中国教育在线,我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跟大家来交流,分享一下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MBA专业学术教育方面的一些心得。刚才您问到的问题我觉得是非常好的问题,也是我们正在思考,或者说已经思考了有一段时间了。据我所知中国的管理学界也是一样思考了一段时间。MBA是舶来品,主要的呢是以北美,特别是美国为标志。它的核心其实就是所谓的现代企业管理,那么在中国呢,也就是20来年历史,华东理工大学培养MBA到现在已经有16年了,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发现的确MBA教育已经在中国走到十字路口。不仅仅是MBA的教育,还有中国管理研究,其实都走到了十字路口,他们实际上是一体两面。前一部分时间我们从引进消化吸收,这一段我个人把它叫做中国的商学院在"学着讲","学着讲"讲了近二十年,那么我觉得该能学的差不多了,我们很多老师也都出去过,在国外待过,也有很多从北美的博士回来。

  那么学着讲的过程当中呢,大家越来越看到中国培养很大量的MBA都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是对于西方的一些教材也好,观念也好,知识也好的引进介绍,但是我们在跟企业界的互动过程中发现,仅仅学着讲可能不够,还需要接着讲。我认为我们的MBA教育现在就处在学着讲和接着讲这样的路口。那么现在问题是我们如何接着讲,这个是非常关键的一个问题,要接着讲对管理学院是个条件,就是你接着讲,讲什么?我想有两个东西要讲。一个我们管理学的研究发展,对于一线管理学院商学院来说已经是跟世界商学院基本同步了。也就是美国人新的东西,新的研究我们是很快都会知道,并且会反映到我们教学当中去,这个是全世界同步的。那么我们首先要接着讲什么,讲中西方共同创造出来更前沿更现代的管理知识。第二个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要接着讲,植根于中国的管理现实和企业现状发展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具有中国情境的管理知识,那这个挑战是非常大,这对我们老师的研究挑战很大,我们不能只是去研究西方学者关心的问题,或是西方视角下的管理知识,我们还必须更加关心和关注,中国的企业界关心关注的问题,是基于中国的管理事件。这是更重要的一点,特别是对管理者、MBA,是实践导向要解决实际问题的,所以我认为这个最关键。

  记者:MBA人才确实就像您说的是一种是实践性的需求,他学相关的知识肯定是要能实实在在解决他所在企业所存在的问题的。很多学校或者学者也一直在说立足本土、放眼全球,中国的MBA一路走来发展也是伴随着改革,能不能请您就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谈一谈MBA教育发展的历程,还有经历过的改革?

  阎海峰:不同的学校会不一样,华东理工基本的历程我想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当然就是引进,属于像创业一样尝试着发展,在这个过程当中,积累和摸索经验,在这之后呢其实我们经历了一个国际化的阶段,通过跟欧洲、澳洲、欧美商学院合作,走过了一段国际合作的阶段,这其实跟前一个阶段是非常有逻辑的发展,因为国内没有特别多的可借鉴的经验,我们就通过跟国外的合作,学习他们的经验模式,这个阶段是我们学习积累的阶段,或是发展的阶段。

  我们一边做合作的国际项目,一边学习。大约2010年开始,我们的规模,还有国际经验的探索学习,消化吸收也差不多了,这个时候我们开始启动一个事情就是国际认证,这个其实就是在做职业化和规范化,而且都是国际视野下的职业化和规范化,因为我们说管理学啊,商学院的教育,全球有统一标准,有全球的共识,统一认定什么是好的管理学和商学院的知识,什么是好的教育模式,什么是好的教育的效果,全球有一套体系。比如说中国古典文学,就做不到,国学也做不到,国学我们说好就好,美国人说不好没用,我们自己觉得好就是好,所以这个东西最容易自吹自擂,但是管理教育,商学教育你说好不一定,所以我们要国际视野、国际认证。认证我们去年的时候已经正式通过了,我们在通过国际化来实现我们的职业化和规范化,这个阶段,其实我们也是两条线在走,一个当然是职业化规范化,以全球标准了解我们自己,第二个就是我们要更着力于开始发展我们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MBA教育品牌。

  记者:走出自己的特色。

  阎海峰:对,走出自己的特色,我们要做到不仅是一个符合国际标准的公认的好的商学院,同时又是一个有自己特色的好的商学院。

  记者:国内一些比较好的商学院发展到一定水平可以参与相应的国际认证,就像您说的参与国际认证并不是为了排名,可能是为了越上一个更好的平台,让更多的人去了解,打出自己的品牌。

  阎海峰:另外也有很重要一点,我们是在一个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的企业的竞争对手,如果是跨国公司,我们的企业如果要走出国门,那么我们的商学院,要能够为他们提供源源不断的管理智慧和管理知识,这是商学院应该承担的使命。

  阎海峰:对不对,这个是很重要的,如果要说一个原因这个是根本性的东西。

  记者:阎教授,华东理工大学MBA项目有一个创办的理念也是很有特色的,就是基于交流而发展,您能不能具体的谈一谈这句话对于MBA项目发展的意义?

  阎海峰:我们提出基于交流而发展的这个MBA的培养理念跟我刚才说的,MBA的教育,我们认知的,我们所思考的,中国的MBA教育所处的发展阶段,十字路口有关系。

  刚才说十字路口就像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管理教育特别是MBA教育是实践导向,管理实践是高度情景化一种实践,它跟科学研究是不一样,越好的科学研究越要一般化,越不受限某一种情景,这个理论越高,它是朴实的,那是最棒的。它的理论是需要很多限制条件,而所有的管理实践都很难做到完全没有情景化,它都是在具体的情景下实施的。

  记者:对。

  阎海峰:那么最大的管理情景那就是中国,当然中国也有国企、民企,外企,情景本身也有差距,也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管理实践,你是高级还是基层的管理者?你面对的员工是60后、70后、80后、90后?甚至你是在山西还是在广西,还是在广东,差异非常大,管理实践特征就是高度情景化。

  由于这样一个原因,除了教授普遍的管理知识之外,很重要一点,这种高度情景化积累的差异化的经验,也很重要。我们认为我们中国的传统教育模式,其实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它是以教师为中心。

  记者:灌输型的。

  阎海峰:灌输型单向的,比如说你作为一个牧师那是不能质疑的,宗教知识是可以这样传播的。但是如果是实践导向客户情景化的管理,这个很有问题。而且你要知道,实践的东西不是光有知识,它最重要的是会做,你懂并不等于会做,如果懂就等于会做的话,那么大学管理学教师应该是最厉害的,他显然不是,所以我们就要反思,回归到教育的本质,知识发展的本质就是交流。我喜欢讲一个我们理念的来源、故事,就是看柏拉图写的对话录,他是如何记录苏格拉底。当年苏格拉底如何发展知识创作知识,他是通过追问、对话发展知识,如果你去过西藏的话你会知道,这个藏传佛教里面它的经义是如何发展,就是辩经,通过相互的对话发展知识。

  记者:有交流才有碰撞。

  阎海峰:就交流有碰撞,才能创造新知识,而不是书本上,等到到了书本上那是最陈旧的知识。最新的知识在学术会议上,再次新一些的知识在学术期刊上,最老的在课本上在教材上,但是管理实践是鲜活,非常现实,所以我们基于这样一个理念,建立三个教育的平台,一个叫专业知识教育,我们强调师生交流对话,一个是以知识一个是以实践经验对话,这对我们的教学模式是一个改变。第二个,管理知识的教育,我们强调这个学员之间,你要知道我们的MBA学员特别像在上海这个地方,这种比较多经验的人才能读,他们本身是有管理实践经验,一个班五六十个人,这些很有管理经验很有抱负的这些人之间相互交流,本身也会创造新的知识,而这些知识不是老师能够给他的,是他们在同伴学习当中学到的,这是潜移默化的,我们需要在课堂之外打造这样平台。另外一个我们要足够的开放让,有经验的,业界的人进来。第三个其实就是说的社会网络共建平台,其实它的本质上也是人际交流的平台,但这种教育千万不要把它庸俗化,庸俗成好像是结人脉啊,进圈子,绝不是这样子的。

  记者:MBA现在有一个质疑可能就是在您刚才提到的这块?

  阎海峰:我不能说没有这样的现象,但是我可以作为这一个行当里工作了十几年二十年的商学院老师,我可以负责任的说,这样的现象是极少数,只是因为传播性质原因,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其实没有证据证明这个群体比其他群体在伦理道德水平上更底下,只是他们关注度更高一些,我个人是这么认为。有好的也有不怎么好的,这个确实是。

  记者:不能一概而论?

  阎海峰:不能。

  记者:其实还是要以积极正确的眼光看待?

  阎海峰:是十个手指头和一个手指的问题。

  记者:您提到的这三个平台就是华东理工大学为同学们搭建起的跟老师、学员还有跟社会去交流的三个平台?

  阎海峰:对。

  记者:华东理工大学这个理念对于同学们来说应该是非常好的,MBA是实践性的,必须要去在很多条条框框具体的设定环节里面解决问题,在这几个教育平台里获得的经验可能比在课堂上要更实用的多。

  阎海峰:我想真的是会这样,课堂上的东西知识的传授,主要是一种认识,但是我们学管理更重要的是实践,从根本上它不是个认知问题,是要解决问题的一个实践问题。

  记者:先有知识体系,然后再去运用实践。

  阎海峰:也是业界对商学院和MBA教育质疑的一个问题,他总是会问你讲那么多有什么用,企业家和经理人关心的是学了能解决问题吗?我一天没有练过,我们不是也做得很好吗?我不是照样把公司搞很大吗,这个当然是对的。商学院让一些自学的变成自发的东西,自发的东西变成一个自觉的东西,自然产生的东西变成一种理性的,又可以共享的,所以有这样一个平台使更多的自发的知识会成为一种自学的知识,变成我们人类的知识,把这种理性自觉的东西变成大家的知识,可传播可复制的知识,商学院应该帮助企业做这个事。

  记者:商学院的使命您刚才也提到是为了给企业输送管理层、领军人才,您觉得现在在中国的经济环境下,企业这种领军人才应该具备的素质都有哪些,华东理工大学在培养学生的这些素质方面是如何去做的?

  阎海峰:现在中国教育情景下,通过教育实践观察,我觉得第一个重要的素质还是社会责任,商学院的学生撇开能力发展和技能训练不讲,第一条还是要为社会创造价值,至少不能做有害于社会的事情,我认为伦理的指向应该是最有方向性的,首先要do right thing,有了这个方向之后,do the thing right才有意思。全世界商学院都需要这个挑战,美国的商学院就做了反思。

  华尔街培养了那么多的商界精英,都是商学院出来的,然后做的事情,却有害于这个社会,这个商学院是要反思的,有责任。有一本书叫《失去灵魂的卓越》,这是哈佛学院本科学院的院长写的,他其实是批判他当时的校长萨默斯。萨默斯很著名,原来是哈佛经济学教授,后来做过克林顿政府时期的财政部长,然后是哈佛大学的校长,那当然跟他的理念也有关系,所以我觉得"失去灵魂的卓越"不是商学院追求的,我个人认为,商学院那是非常务实,这是对的。所有的商学院都是功利的,功利不是错,他是为功利的组织服务的,他自己必须是功利的,功利主义并没有好坏,是一种伦理观,其实就是注重结果,注重实效。西方经济学也是,强调实用,这个是对的,企业要业绩,要利润,没有这个它活不下去的,它不是慈善组织,这个无可厚非的,但是追求功利并不等于没有灵魂,并不等于可以卑下。

  阎海峰:不可以用卑下的方式去追求。一个非常能够满足自己功利性需要的这样的企业,这样的组织,才更有可能对社会带来更大的价值,说我把自己全捐出去,牺牲掉满足社会,这个可能也不符合人性,是不是?这是违背人性的,是不现实的。所以最重要是要追求这个过程当中,要有这个灵魂,不能只是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那就是失去灵魂的卓越,那就不好了。商学院尤其要当心这一点,因为它非常现实,如果是一个宗教学院或者说社会学院就会好一些,商学院很容易出现这个问题,所以我们既务实又警醒。那在这一点很重视这个社会责任啊,商业伦理课的建设,我们有专门的这样的团队,同时在社会交流平台学生活动当中,我们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项目叫融入城市项目。它就是一种功利性的项目,这个只是我们众多项目中一个非常有标志意义的,我们是要帮助中国社会在转型,有大量的所谓城市新移民。城市新移民要融入这个城市他需要帮助,当然最典型的一批就是农民工,那么商学院就有这样一个公益的项目,包括我们走出去为贵州等贫困县免费培养所有从副科级到科级处级干部,然后我们的学员也会参与到这些项目当中去,在暑期的时候,他们来时候别人介绍了一下,确实很贫困的小孩,EMBA班的学生认领了一百个小孩,一个人600块持续资助,今年他们认了两百个小孩,12万。我想这些本身对MBA学生啊,也是我们警醒的地方,永远记住那个方向要对。

  另外,我们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跟德国的一家著名的公司,也是全球最著名的化学工业公司巴斯夫,它是一千多亿欧元的规模,是全球最大的化工公司,当然华东理工大学传统上也是化工为主的,对这个非常熟悉,那么就跟巴斯夫携手推动一个项目,叫"可持续发展与企业社会责任",这个项目是6月9号签约的,6月18号将是我们第一次课,前面正在开发课程。巴斯夫要用五年的时间,对他的两千家中国供应商通过华东理工大学的平台进行培训。

  化学化工企业在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方面,当然由于行业的特殊性,有很多的工作可以做。绿色化工、可持续发展,因为现在化学工业提起来,人们是非常忘恩负义的,变成负面的,就是化学工业给人类带来了今天的美好生活。

  记者:日用品等等,到处都是化学工业产品。

  阎海峰:但是人们不会记住这些好的,有一点不好他就会反对。

  记者:污染环境。

  阎海峰:对对,这些还需要我们来解决它,商学院在可持续发展要承担责任,我们通过这些既宣传也去实践,也告诉了我们的学生和这些利益相关者,告诉我们的雇主单位,去放心,这是一个有德的商学院,我们重视这个东西。

  再一个重要的,就是能力发展和技能提升。我们通过能力发展,通过一些管理的课程来帮助我们学生,包括我们的改革啊,各种各样社团、俱乐部,还有创业俱乐部这一类的。

  记者:相关的手段。

  阎海峰:包括我们的课程里面有比如说领导力发展,还有像服务业的模块,包括职业发展,因为很多人他不是去创业,是做职业经理,我想我们学生最关注的还是职业发展和能力发展。

  记者:读MBA学生很大的需求在这块,有利于以后的职业发展。

  阎海峰:成功,提升。

  记者:阎教授您之前提到中国MBA教育走到了十字路口,之前学习西方,然后又逐步有意识走出去交流更加国际化,那么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在国际化和本土化这两方面是如何去权衡的?

  阎海峰:我们认为国际化一定是我们坚持的方向。

  记者:是一定要走的。

  阎海峰:因为中国企业也好,中国商学院也好,我们都在全球化市场上,所以学习西方先进的知识经验方法,这个是在五十年之内不会有太大改变的。

  在这一点上我们是坚持,比如说我们的老师,我们有这种国际合作项目,我们要招收海归博士生来做教员,然后我们有大量的国际交流项目,欧洲的、北美的,包括日本、港台地区,像这些发达的国家企业去学习交流,包括游学。我觉得这些都是我们坚持国际化一个重要的标志。另外,我们也愿意加到这个国际认证当中去,以规范的国际语言讲述中国故事,我们按照这个标准从制度建设,队伍建设,课程设置、培养方式,从使命到实施,都是一个闭环的系统。西方因为它时间长经验多,在这一点上,西方对商学院的管理是非常有一套的,这个我认为一个普世的知识,就是商学院的规范化管理。从使命到每一门课的评估,通过国际认证做这一块做好。那么我们也愿意准备,像国内的学院开始做的,进入到全球市场的排名和竞争中去,不追求排名,但是我们需要它。就像成为世界五百强可能不是你的目标,但是你可以成为世界五百强。这是关于国际化,国际化的知识,实践我们还是要继续加强。

  第二,创造植根中国,创造中国情景,中国智慧的管理知识,开放中国情景,中国特征的,解决中国问题的管理案例。举个例子,我们有一个能源化工方向,是一个选课的方向,我们就鼓励我们的老师,我自己也有参加,就是开发我们中国自己的案例。比如中国企业的变革、转型,从国有企业变成现在混合所有制,这些都是中国面临的问题,可是这些问题西方找不到,至少我们要在教学当中首先我们的老师、商学院要能开发出这样的案例,解决中国现实的问题,以促使我们的学生进行思考,也许他的知识可以是西方的知识,但是情境要是中国情境,这是最基本的,在这个基础上如果能创造出属于中国的管理知识,那就更好了。

  记者:国际化是一直要做的,但是在一直不断学习过程中,要立足中国的实际情况,能够解决中国经济的实际问题。

  阎海峰:对,既具国际视野,又能够解决中国问题的管理者。

  记者:咱们学校坐落在上海,上海也是世界经济中心之一了,上海地区商学院的发展也是比较好的,您觉得华东理工大学在众多兄弟院校当中,它独特的优势在哪?

  阎海峰:首先,在上海这样的商业城市确实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是华东理工大学跟上海其他大学共有的,所以从这一点上讲呢,我觉得MBA是一个商学学位,上海是全中国的上海,全世界的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欢迎全中国有志于商学训练的人士都可以来,我们也对国际上招生。

  另外,如果说在上海这个地方,相比其他院校,华东理工大学是一个理工科的大学,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务实,注重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它是一个国际化视野,特别注重学员能力发展和技能发展的一所学校,是能够带来实实在在解决问题能力的商学院。

  记者:总体来说是非常务实?

  阎海峰:务实。

  记者:现在商业环境下,也有很多怀抱创业梦想的人参与到商学院当中,学习知识提高自己的技能,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对于这部分学生的教育方面有没有一些举措?因为现在怀揣创业梦想的年轻人也是越来越多了。

  阎海峰:每年我们都有MBA毕业生职业发展报告,的确这个比例还真不少,因为我们有400人左右这样的规模,我也知道我们一些以前的学员都在创业,创业是非常艰辛的,他们需要帮助,需要鼓励,那么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现在在做的事情,第一个,教育模块创业创新模块里,老师会将现在的创新创业方面的知识分享给大家,但是最重要的,创业也好,当经理做管理也好,都是高度实战性的,行动最重要。你学一肚子的创业创新的知识可以做一个博士,但是也不见得你会创业成功,创业成功可能需要一万个条件,有一个不行就完了。

  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另外一个模块就是我们的领导力发展模块,创业家其实就是一个领导,它跟经理是不一样的,所以创业创新的学生啊,尤其鼓励他参与领导力模块,他是一个往前冲的角色,不是管理,把事情做好就可以了。

  阎海峰:另外,在这个活动当中,我们当然会做一些创业的论坛,邀请一些创业成功的人。但是这些人是什么呢,是一些年轻人,所以我们从去年开始跟福布斯合作,福布斯有一个叫thirty and thirty,就是30岁以下的30个人,创业成功的30人的访谈,那么在中国这边我们也跟他们合作,邀请那些30岁以下创业成功的一些青年来我们这开论坛,叫青年领袖行动学习会。行动学习是我们实践理念非常重要的方法和工具。

  这样的论坛,我们的同学去听,他30岁以下我也30岁以下,他可以我也可以,同伴的激励很重要,当然也可以从人家身上学到一些东西,人家成功的经验可以学到,也可以讲失败的教训、创业的艰辛,你会看到全世界创业人他的心路历程是一样的,我并不孤独。还有一个创业俱乐部,我非常支持我们的学生做创业,像有个学生已经毕业很多年了,他牵头建立了一个创业俱乐部,现在里面也有好多人了,他邀请我给去做一个讲座,我就选了谁在创业,我是想跟他们分享创业者需要哪些人格特质,那我们帮助他们到学校里来,他到其他地方都要花钱,我们提供教室等一些资源,他去组织人,互相心理上的信任支持,这个都是免费的,也是鼓励他。那天我去参加他们七夕的一个派,他说差不多有一半就是我们华东理工大学的MBA毕业生。

  记者:都在这个创业俱乐部里面?

  阎海峰:对,创业俱乐部我们校内当然也有,在校学生也有创业的,我们多帮助他,我们有一个理念叫生命共同体理念,只要你进入到华东理工商学院,你成为我们的校友,你毕业之后无论多久,你是我们生命共同体的一员,那么这个平台永远是开放的,给你支持。

  记者:这个虽然也叫圈子但是是非常正能量的一个圈子?

  阎海峰:这个社会需要创业,我们要帮助他创业,这些都是我们在做的事情。

  当然我们是工科的院校,我们也会邀请工科的做技术转移的,来给我们创业者分享,这个MBA、EMBA的融合越来越多,我们去支持他,帮助他。

  我们EMBA学员也是非常成功的,他们也设立了创业基金,现在这个创业基金很大一部分是帮助大学本科生做创业,帮助到我们学生做创业。

  记者:那么通过阎教授的介绍呢,我相信网友对于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应该有了一个比较详细以及全面的了解,现在也是MBA同学们参加预面试、择校的时间,最后请您给今年想要报考商学院的考生们一些寄语?

  阎海峰:首先我真诚欢迎有志于在职业发展、能力发展,有志于为我们的企业发展和社会发展创造价值的有志青年,报考华东理工大学MBA。我承诺,你到这里来,我们努力不让你失望。在今年的招生过程当中我们也推出了一些非常具体的有吸引力的政策,来助力我们的各位有志青年梦想成真。比如说加大奖学金的力度,拿出了两百多万奖学金,其中有一个"优选面试",优秀学员的奖学金,这个力度比较大。

  阎海峰:还有入学之后的学习的奖学金,当然还有社会工作奖学金,这个我们也将会继续加大力度,因为我们不是把它简单的看作一种打打闹闹热闹一下,我们是把它看作一种训练方式、培养方式,刚才我已经介绍了我们的意图。

  另外一个,我们的生源还是上海为主,长三角为辅,我们基本上立足上海,辐射长三角,为了体现这一点,长三角交通还是比较便利,但是再便利还是要交通,我们还专门推出了"长三角高铁奖学金计划",所以长三角的学员,不用担心,有高铁奖学金计划,你可以坐高铁来。

  记者:交通。

  阎海峰:当然我们还在大力开发国际合作院校,会推出更多的国际游学项目,跟更多欧美院校,包括刚才说的一些其他地区去合作,让我们的学员能更多的走出去,更具国际视野。

  记者:今天再次感谢阎教授跟我们分享关于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的信息,希望考生们能够继续关注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关注中国教育在线。谢谢阎教授,再见。

  阎海峰:再见。

  • Effet du soleil
  • Eden
  • Snail on the Corn
  • Flowers
  • Sunrise Trees
  • Sunrise Trees
  • Sunrise Trees
  • Sunrise Trees

华东理工大学MBA项目

【华东理工大学2015年MBA招生简章】

华东理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高校,国家"211工程"、"985创新平台"重点建设学校。学校地处上海市徐汇区,毗邻上海南站,交通十分便利。商学院在1983年建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和1987年建立的经济发展研究所基础上,成立于1990年,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集经济学科与管理学科为一体,并致力于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现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7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目前共有5个系,9个研究所…【详情】

中国教育在线商学院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