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CCF YOCSEF武汉走进纺大暨人工智能论坛在武汉纺织大学召开

      2019-06-17    

  6月15日-16日,由CCF YOCSEF武汉主办、武汉纺织大学科学技术处、研究生处、数学与计算机学院承办的“CCF YOCSEF武汉走进纺大暨人工智能及行业应用论坛”在阳光校区崇真楼(南楼)成功举办。

  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企业人员和学校师生在论坛上针对国家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政策举措,近年来行业推进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深度融合中的关键和热点,行业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方面所取得的成果、经验,校企融合推进人工智能时代人才培养探索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分享、交流、研讨。

  我校“楚天学者”美国奥本大学秦啸教授、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曾辰教授、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艾尔帕索分校苏小刚教授、澳门大学巩志国教授、东北电力大学周怀春教授、中国科学院操晓春教授、南京大学黎铭教授、深圳大学石大明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廖小飞教授、何锟教授、武汉大学胡瑞敏教授、东南大学耿新教授、大连理工大学王雷教授,以及来自华为、科大讯飞、易思博远、网龙网络、宁波慈星、郑州新思齐、武汉奥浦等企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和企业人员作学术报告并进行应用探讨。

  在开幕式上武汉纺织大学副校长姜明华教授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对专家学者和企业家的到访表示欢迎。他展望了人工智能最新发展态势,介绍了武汉纺织大学办学基本情况及我校数学与计算机学院的发展情况。武汉纺织大学研究生处(学科办)处长李相朋、科技处副处长晏伟出席开幕式,数计学院党委书记李世宗主持了开幕式。

  在论坛上,美国奥尔本大学秦啸教授从并行应用集群安全性的角度,提出具有集群时间和安全约束的应用调度机制及算法,从而提高现有调度算法的系统性能。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曾辰教授从生物物理的角度,提出利用高分辨率质谱技术识别有限样品中的微量代谢物的方法,并证明这种方法存在的优势和潜力。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艾尔帕索分校苏小刚教授从医学的角度,展示了机器学习在预防医学上的应用,并提出一种名为交互树(IT)和交互树随机林(RFIT)的递归分割方法,以探索分层和个体化处理效果。澳门大学巩志国教授介绍了有关社交媒体数据挖掘的POI挖掘技术和事件发现技术等研究成果。

  东北电力大学周怀春教授将人工智能与工业电站燃煤炉发电相结合,提出了火电机组智能发电技术的基本框架和监测方法,借助智能发电技术进一步降低发电成本。中国科学院操晓春教授从网络空间安全的角度,提出“兼视则明、道法自然”的思想,建立一套视觉大数据内容安全系统。南京大学黎铭教授介绍了利用神经网络检测软件克隆问题的最新前沿。深圳大学石大明教授从历史渊源及原理方法上剖析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并进一步阐明深度学习的未来发展方向及挑战。华中科技大学何琨教授提出了一系列识别目标群体中所有潜在成员的局部光谱方法,对社区检测进行优化。武汉大学胡瑞敏教授介绍了人工智能学科发展历史、现状和机遇;东南大学耿新教授提出将标记分布学习方法与标记增强方法结合在一起,能更有效地匹配大多数有监督学习问题。大连理工大学王雷教授介绍了基于无线信号特征的个人移动设备分组研究情况。

  郑州新思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邓太勇、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伟国分别从企业、高校新工科建设的角度,探讨了产教融合及计算机学科建设的发展思路及挑战。宁波慈溪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立军结合纺织服装特色介绍了智能技术赋能纺织鞋业和服装产业的最新态势。

  在主题研讨环节,华中科技大学廖小飞教授在谈到高校计算机学科发展影响力如何体现的问题时表示,计算机学科的科研必须和学校优势特色学科交叉融合才有特色,同时要主动和行业专家交流,把青年教师送到知名学者和重点实验室进修学习,定期举办学术论坛,纺大这次论坛的成功举办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相信纺大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相关学科会越办越好。

  据悉,武汉纺织大学数计学院和校内相关单位积极响应国家扩展智能+,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号召,加强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同时加强人才培养,率先建立人工智能实训基地,并与相关企业合作,大力推进人工智能学科教学团队的建设,开设人工智能相关课程,进一步提升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整体素质,为人工智能行业应用做出应有的贡献。

  (撰稿:魏雄 摄影:彭阳慈航、曾潇)

湖北分站二维码
[中国教育在线湖北分站]
扫一扫 关注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内容推荐
Ƽ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京ICP证140769号 | 京ICP备1204535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北京中教双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EOL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e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