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心理抗“疫”:写给急着要取口罩的朋友!

      2020-03-30    

 

点击进入:在线心理咨询

  疫情当前,为更好地帮助广大学生、家长、教师以及社会居民做好个人心理防护,呵护心理健康。日前,由楚天都市报联合湖北省高校心理健康专家服务队开设“心理抗疫 专家行动”专栏,该专栏在疫情期间,为大家提供心理援助服务,并带来相关心理健康方面的文章!
  今天的主讲人是湖北省高校心理健康专家服务队成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应用心理学研究所所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刘陈陵副教授。

  

科学戴口罩也是在战斗
刘陈陵
  周一热线值班,第一个打进来的是为女士,开口就急冲冲地问:“你说什么时候摘下口罩?”电话大意是周边已经解封了,出门需要戴口罩让她不舒服;她已经忍了50多天,对继续戴口罩产生了心理困惑。疫情期间接到这类的电话本是可以很快放下的事,但我却意外记住了。回头思量,她的问题也是大家都想知道答案的问题,是啊,什么时候可以摘下口罩?
  其实国家卫建委公布的《公众科学戴口罩指引》已经给了答案,但我察觉到,部分人对口罩可能会产生负面情绪。首先是沮丧,全民抗疫快两个月了,自由行走、自由呼吸的冲动越来越强烈,此时的行为指引暗示着疫情还没结束,情绪顿时有些低落、沮丧;其次是有些委屈,因为我没生病,却也必须戴口罩,感觉是无辜受牵连;最后是愤怒,冠状病毒是元凶,可惜看不见摸不着更打不着。
  生活已然被改变,作为普通民众该如何正确看待戴口罩的生活模式呢? 这里给大家四点建议:
  1、觉察并标签自己的负面情绪
  全民抗疫需要积极的情绪、高昂的斗志,这是重要的战斗力。但是我们个人的生活方式的确被这场疫情改变,行为受限,体验到沮丧、委屈、愤怒等负面情绪也很正常。情绪的宣泄方式有多种,拒绝戴口罩付诸行动是其中之一,但这种情绪宣泄方式可能增加自己患病的风险,甚至带来人际冲突。心理学研究表明,通过文字或语言具体而清晰地描述自己当下感受或情绪特征,可以有效疏泄情绪,当我觉察到自己的情绪,接收到情绪所传达的信息,给情绪“贴标签”,这些负面情绪就被疏导,我变得平静了。
  2、澄清行为背后的意图,学会科学防护。
  作为没有被新冠病毒感染的人在戴口罩问题上有两种极端的反应,一种是恐慌心理,因为担心被感染而过度防护,无论到哪里都戴口罩,都要用最高规格的KN95/N95;另一类是侥幸心理,认为自己够强大不可能被感染,像某些国家民众一样,要自由不要戴口罩。这两种心理带来的盲目行为,背后的意图都是希望获得更多的控制感。然而真正的控制感来自对病毒的科学认知及采取正确防护行为。新冠病毒肆虐中国时,根据钟南山为代表的抗疫专家建议,我们勤洗手戴口罩,养成积极防护的习惯,赢来了疫情的拐点;现在我们要复工复学了,一个分级分类戴口罩的指引出台了。这份指引一方面告诉我们新冠病毒很狡猾、很顽固,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另一方面非常肯定地告诉我们新冠病毒可防可控。只要讲科学我们就会拥有更多的自由呼吸空间。科学适度戴口罩背后是我们战胜病毒的信心,这是我们内在的控制感提升的基础。
  3、扩展对口罩功能的认识,增加接纳程度。
  诚然乘车、购物、餐厅、办公、会议室等戴口罩对大多数人不是愉快的体验,何况口罩还有与疾病相关联的污名。这时扩展对口罩功能的认识,会减少我们对口罩的排斥程度。比如日韩明星将口罩当“美颜神器”,戴上口罩会遮住口、鼻、下巴,只留下了一双“眼睛”,在视觉上会产生“眼大脸小”的效果。如果你有双大眼睛,那戴上口罩就会让人们自然把你脑补成“美丽的想象”;口罩还是偷懒的“素颜神器”,如果你不想费劲地化妆打扮,也没有时间去修剪头发,那么临时出个门,一顶鸭舌帽搭上一个遮面口罩,既简便还很酷;有时口罩也可以用作“人际盾牌”,如果你不想参与到社交活动中,要保持自己轻松的精神独处空间,戴上口罩无疑挂上了“免打扰”牌子。当然你还可以创意性拓展口罩功能,让它在生活中变得时尚有趣。
  4、赋予戴口罩积极评价与意义。
  记得疫情爆发后,政府首次要求人们隔离在家两周时,很多人是相当难以接受的。上海华山医院硬核专家张文宏教授一席话转变了公众的态度,他说面对病毒,“每一位都是战士”,“你在家里不是隔离,是在战斗“,你战斗的方式就是“闷死病毒”。这给隔离在家赋予了最积极的评价与意义,激发了普通民众的抗疫斗志,众志成城终于实现了国内感染数连续清零。但是疫苗还没有生产出来,国际疫情大爆发,这时保卫抗疫成果成为下一个阶段的战斗任务。因此,当我们从家中走出来无论复工还是复学都不要忘记“战士”身份,口罩是我们的常规、便携式“武器”,我们要随时提防病毒的反扑。
  2020年一方小小的口罩注定会成为时代的标识,愿你我用它作“盾牌”,保护自己,保护他人,坚持到抗疫最后的胜利。(中国教育在线 楚天都市报)
湖北分站二维码
[中国教育在线湖北分站]
扫一扫 关注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内容推荐
Ƽ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京ICP证140769号 | 京ICP备1204535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北京中教双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EOL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e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