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计算机专业就业“遇冷说”引发争议

http://itpx.eol.cn  来源:  作者:中国青年报  2010-07-28    

  计算机专业作为时下的热门专业,吸引了很多考生报考。而日前的一份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却将计算机专业列为最不好就业的专业之一,这引起了很多高校计算机院系的关注。近日,在某企业与高校合作论坛上,多家高校计算机、软件院系的负责人和招生就业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实际上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并没有体现出调查所反映的情况,对这一专业的就业状况不能一概而论。

  重点高校学生就业情况较好

  日前,由阿里巴巴集团主办的企业与重点高校战略合作研讨会上,国内部分重点大学的计算机学院或软件学院的负责人表示,从重点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计算机和软件专业毕业生情况明显好于传统专业的学生。

  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负责就业工作的吴砚靖老师表示,这个报告有失偏颇,因为从整个学校就业数据来看,软件与微电子学院无论是就业率还是就业质量都是第一名。每年该学院的学生很早就能拿到用人单位的offer,通常一个人会拿到好几个offer。这与一些传统专业相比具有很大的就业优势。

  上海交大软件学院蒋建伟副院长谈及学生就业时也表示没问题,起薪方面也没什么问题,在全校肯定是最高的,“我们目前讨论的不是就业率问题,而是就业质量的问题。”蒋建伟副院长说。

  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

  至于调查报告为何会将计算机专业列为就业不好的专业,各高校负责人表示,一方面是由于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其中有些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另一方面,传统教育体制下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学校教育更重理论,忽视了企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在哪些方面。

  据上海交大软件学院蒋建伟副院长介绍,现在国内高校中几乎找不到一所没有计算机专业的。在计算机本科教育这块存在着偏颇,计算机领域有很多工程方面的东西,不纯粹是理论,要求学生要动手去做,真正纯做研究的人毕竟是少数。传统计算机教学只偏向基础跟技术,工程这块很弱,所以教育部要加强软件学院的建设。软件学院把教学和用人单位结合在一起,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引导,现在教育部都在推,过去比如说招硕士研究生的话,这是科学学位,现在教育部每年增加的指标都是工程硕士这一类,科学硕士不再增加了,甚至将来还会减少,继续从事理论或者学术研究的人将越来越少。

  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司聚民书记也指出,现在办这个专业的学校太多,以前工科的学校办,然后理科的学校办,现在什么学校都办,主要是想吸引学生来学习,这样统计总体就业一定会有问题。

  计算机专业需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计算机专业的用人需求近年来持续增长。据悉,阿里巴巴集团宣布在未来5年内对支付宝投入50亿元,主要用于全球范围的人才招聘以及技术升级改造等领域。支付宝负责人也表示,将会与多家高校联合办学,直接参与人才培养。据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曹光荣介绍,国内高校计算机专业设置太多,很多学校都在搞,但确确实实质量上有非常大的区别。而且非常重要的一点是,高校能否与企业合作,给学生很多的动手机会,这样才会有很多经验,不会毕业出来什么都不会。如果真的想让学生就业率高、工资高,那就得改变以往教学模式,改变和增强学生们的动手能力。

  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司聚民书记指出,作为高校来讲,不是为某一个企业培养人才,而是要面向整个行业、整个社会。但是要提高就业,一定要把学生的兴趣跟企业结合起来,这样才可以提高就业率,另外缩短学生与企业间的差距。“我们学院现在跟很多好的企业都有这样的合作。学生就业问题主体责任应该是由学校负责,但是企业也应当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司聚民书记说。

  招生计划不会受调查结果的影响

  由于有了就业不好的调查报告出台,各学院的招生计划是否会受到影响呢?对此,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司聚民书记表示,该校计算机学院招生一直保持相当的规模,软件学院招生是另外增加的,使得原来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一年招三百人,而有了软件学院之后,现在加起来招到六百人。

  北京大学吴砚靖老师表示,学院将招生和就业放到一起。在招生过程中,从总体看起来量在增长。招生过程中,伴随相关产业的市场细分,学校的专业设置也越来越细化,为了适应产业对大量人才需求,市场在哪一个环节上需求大,学院就会新增一些招生名额。学院成立了三十多个专业,细化到电子政务、动画等,它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各个环节里面,有针对性地缩短学生进入工作岗位的距离感。总之,学校会调整培养方向、培养模式、教学体系和教学计划等,以适应国内这个新兴产业的快速成长。

推荐给好友    我要收藏    我要纠错    分享到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内容推荐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京ICP证140769号 | 京ICP备1204535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北京中教双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EOL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e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