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华北电力大学:“助”你人生出彩
2019-11-29 19:40
中国教育新闻网
作者:

  信息化时代学校该如何高效精准的帮扶有困难的学生?新时代学校该如何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新时代学校该如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国育才?华北电力大学积极应用网络新技术、探索资助新思路、打造育人新模式,全力构建有温度、有力度、有深度的资助育人体系。

  大数据+微访谈,学生资助有温度

  每年新生录取工作结束后,随录取通知书一起寄送到新生手中的还有一份“资助大礼包”,送政策、送资助、送温暖,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学校还开通了暖心便捷的网络“绿色通道”,让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在享受圆梦大学的喜悦时不必为学费不足无法入学而发愁。

  开学前,学校通过迎新系统采集新生信息,提前进行家庭经济状况摸底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预认定,组织辅导员对建档立卡、低保等家庭学生进行电话访谈,了解学生的现实困难和实际需求,为新生定制个性化的经济资助方案。包括智能手机、卧具被褥、教材课本等在内的“爱心大礼包”会提前送到他们选好的宿舍床位上,1000元生活补助会悄悄存入特殊困难学生的校园卡中,使资助润物无声,帮扶温暖护隐私。2015年至今,学校累计为四十余名家庭经济特别困难新生发放了路费补助,为近百名建档立卡和低保家庭新生发放了生活补助。学生资助就像一双温柔的手,送去了党和国家的关怀和温暖,解开了学生和家长的经济难题和思想包袱,引领着一批批大学新生阳光、自信地迈入大学校园。

  做好学生资助工作既需要智慧,又需要爱心。学校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自主研发了简单易行可推广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模型”,既可以用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认定,又可以实时了解学生的经济状况,把资助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里。杨子叶是人文学院的一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今年4月学校的模型监测数据显示她的校内消费金额比上月增加了很多,远远高于全校学生校内消费平均水平。辅导员崔灿从学生资助中心获悉这一情况后,马上向班级、宿舍的学生干部了解情况,还与杨子叶进行了谈心谈话。原来杨子叶是一名体育特长生,正在积极准备田径比赛,训练任务繁重,运动量大,体能消耗快,除了在食堂正常用餐外还经常在校内超市购买面包等食品补充体力。因此,学校不但没有降低她的困难等级,反而为她额外发放了1000元营养补助,支持她积极备赛。功夫不负有心人,杨子叶在第十九届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中包揽了女子甲A组800米和1500米两枚金牌,以优异的成绩回报学校的关怀和帮助。

  解困境+促发展,学生资助有力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助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是学校实施“1+2+5”发展型资助育人行动计划的初心和使命。“1”是聚焦爱国主义教育一个核心,“2”是强化创新创业和实践劳动两项能力,“5”是推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综合提升。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今年7月,华北电力大学6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莫斯科红场唱响这熟悉的旋律。他们在学校“翱翔计划”的资助下赴莫斯科动力学院调研学习。“在异国他乡唱起《我和我的祖国》,第一个字还未出口,思乡之情就油然而生,感恩之心就盈满心房,激动的泪水就模糊了双眼”,“翱翔计划”的成员之一王佳钰这样说。“从我上小学那一天起,就深刻感受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公平做出的巨大努力。爱心餐、免费书本、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励志奖学金等在我十几年求学生涯中一一经历。曾经我去过的最远的地方就是到北京上大学,现在学校又给了我第一次走出国门的机会,带我去看外面的世界,去增长见识、开拓视野”。

  为了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其他学生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学校还开设了综合能力训练营。包含训练营按学期开设,包括英语、体育、音乐等项目,集中管理,聘请专业指导教师教学,结业后发放结业证书。学生在训练营中不断积累软实力,提升自信心,马安祥说“通过足球结识更多的朋友,真的很享受那份绿茵场上的简单快乐。虽然一个营期结束了,但我的足球爱好并没有画上句号。参加足球训练营是我大学生活中的一段美妙插曲,我倍感珍惜。这份爱好,善意而美好,学于一身,伴于一生!”

  在学校50多个部门中日常活跃着212名勤工助学指导教师,他们当中有知名教授、青年学者、党政领导和一线工作人员等。他们负责联系指导922名勤工助学学生,不仅从岗前培训、上岗指导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实践劳动能力,还要定期与学生谈心谈话,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学校着力把勤工助学打造成为“三全育人”的重要平台,调动全校各部门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为学生成长发展保驾护航。

  学知识+立志向,学生资助有深度

  加央和张衡是参加“绿色电力”科技扶贫行动的两个志愿者,也是立志“点亮新时代的电力之光”的光明使者。2009年暑假,他们跟随学校“把绿色电力送上雪域高原”项目多次入藏调研,为西藏日喀则拉孜县节村53户无电居民安装太阳能照明设备,结束了该村无电的历史。毕业后,加央成为了西藏电力公司的一名员工,将自己手中的接力棒一届一届地传承下去,影响着一批又一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自己所学,助力家乡发展。

  而在张衡看来,绿色电力点亮的,不只是多年来无电的村庄,更点亮了藏民心中的希望。“当他们载歌载舞庆祝的那一刻,我感到我们一点点行动能带来的巨大价值与意义,‘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句话在我脑海中盘旋了好多次。”选择继续深造、潜心科研的张衡连续10年暑假坚持做一件事——用绿色电力点亮祖国每一寸土地。从本科读到博士的张衡足迹遍布西藏、青海、江西、陕西、四川等省的无电村。2014年8月,张衡和小伙伴们来到江西赣州兴国县崇贤乡齐分村,为15户人家建设了一户一座“户用并网光伏电站”,不仅结束了该村电力供应连电饭锅的饭都做不熟的状况,而且还将多余的电并网卖掉,使每户人家每年增收三四千元。现在,逢年过节,他都会接到齐分村村委会主任谢定平的电话。“每次打电话,他都会感谢我们,说我们为村里办了一件实事、好事,相当于给老乡们养了一头大猪。”

  多年来,学校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教育引导学生“把视线投向国家发展的航程,把汗水洒在艰苦创业的舞台,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做成一番事业、做好一番事业”。2009至今10年的积累使一批又一批如加央、张衡一样的优秀学生投身科技教育扶贫行动,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生动践行了新时期大学生的使命与担当。

  华北电力大学党委书记周坚强调“在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进程中,学校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多措并举打造精准资助体系,让每一个孩子都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下一步学校资助工作要始终坚持育人导向,积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资助全过程,着力将资助工作与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这一党和国家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有机结合起来”。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