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高层次人才招聘会
第四轮学科评估
学术桥人才评审评估
海外学者中国行
高层次人才网络视频招聘会
彭代银:一所中医药大学如何建成“世界一流”的思考
2019-04-15
学术桥

▲ 安徽中医药大学校长彭代银

在“双一流”的建设热潮中,一所中医药大学如何建成“世界一流”,彭代银有自己的思考:一方面,中医药作为中国独有的文化瑰宝,其独特性意味着中国的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学科在世界上必定是“一流”的,但需要进一步提升各自的特色和人才培养、健康服务、科技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中医药大学的“世界一流”不是自封的一流,而是要获得国际的认同,必须上升到提升全人类健康质量这个宏大命题中来。从中医古籍中获得灵感提取出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生命的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女士,即是楷模和例证。

 

一所中医药大学如何建成“世界一流”的思考

 

2019年4月2日上午,安徽中医药大学校长彭代银接到了一位刚退休的中国驻希腊大使馆文化参赞的电话,他们就希腊当地建设一个中医中心进行了沟通。

 

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摇篮,是西方医学的发源地,希腊也是首个与我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备忘录的西方发达国家,在这里建设一所代表着中国国学精粹的中医医疗中心,既可以提升中医药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又可以辅助国家战略,其意义不言而喻。

 

在“双一流”的建设热潮中,一所中医药大学如何建成“世界一流”?身为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中药教育研究会理事长的彭代银有自己的思考:一方面,中医药作为中国独有的文化瑰宝,其独特性意味着中国的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学科在世界上必定是“一流”的,但需要进一步提升各自的特色和人才培养、健康服务、科技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中医药大学的“世界一流”不是自封的一流,而是要获得国际的认同,必须上升到提升全人类健康质量这个宏大命题中来。从中医古籍中获得灵感提取出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生命的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女士,即是楷模和例证。

 

具体到安中医的发展问题,在彭代银看来,符合中医药传承发展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师资队伍建设是其中最核心的两个问题,既关乎经典中医药学术的永续传承,又关乎中医药学科建设的根基命脉。

 

西医与中医源于不同的哲学体系和思维方式而大有异同。西医讲求还原论,注重研究人的健康与疾病中可还原的内容,旨在认识“人的病”,重在“治已病”;中医讲求系统论,强调从整体上把握人的健康与疾病,旨在认识“病的人”,推崇“治未病”。

 

这种根本性的不同造成了培养模式的差异,传统中医药讲求家传、师承、流派,很多中医药世家都是从小培养子弟,师带徒的意义重大。从这个角度来说,西医人才培养的“流水线”模式对于中医药人才培养来说既是巨大的进步,但也不可完全照搬。

 

安徽是历史上名医辈出的地方,“南新安、北华佗”的原生态中医药文化独具一格。尤其是源自古徽州的新安医学,以其独有的地域特色、宏富的典籍文献、突出的学术成就、深远的历史影响,在中医药学术发展史中独树一帜,为中医药学术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安徽中医药大学如何传承和发扬好这一重要地域中医学术流派值得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

 

研究中医药高等教育三十余年的彭代银对此忧心忡忡,他对我们说,很多中医药方面的大师故去,若无很好的传承,便直接造成众多中医药绝艺失传,这无疑是中医药领域以及我国物质文化遗产的巨大损失。如何在现代院校教育模式下也能实现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和独特技艺的代际传承,是亟待解决的难题。为此,安中医提出了“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强调教学改革要遵循中医药教育规律,着力聚焦中医药人才传承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

 

简单来说,即是把院校专业教育(大众化教育)仍然作为主体教育,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基本条件自愿报名以及学校考核,对学有余力和学有专长的学生做加法,实施英才培养,强化“传承”和“创新”两翼。特别是“传承翼”,学校在中医药专家中遴选名师,并为其组建由骨干教师、研究生、本科生组成的梯队式传承团队,开展医教研一体化的传承教育工作,建立相应的人才评价和绩效考核机制,使得弟子安心学习传承,名师勤于倾囊相授。这样,优秀的技艺传承无疑可以实现几何级的放大效应,从概率学的角度来看,经过严格“师带徒”实训的“弟子”们中,出现大师的可能性也会比较高。

 

解决中医药人才的传承教育问题,关键要解决的是继承传统中医药基础上的学科优化和师资建设。

 

彭代银认为,传统中医药加科学方法再结合最新的科学技术,是现代中医药传承发展的关键所在和重大机遇。他特别不认同目前舆论中关于中医药不可验证的说法,同时认为现代生物学、化学等技术并非西医独有,恰恰相反,这些正是中医药数千年发展而依然兴盛的根本原因。传统中医药就是在不断地汲取和利用各时代新兴科学技术的过程中与时俱进的。当下,如人工智能特别是大数据技术对于病例的集中分析和分类研究,一定有助于中医药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

 

因此,在未来的中医药学科建设尤其是师资队伍建设中,要十分注重学科交叉,注重以中医药为本的“中西医结合”和“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

 

在2017年公布的首份“双一流”名单里,全国独立设置的24所中医药大学中有7所进入,这比起“985”、“211”工程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进展,也让安中医看到了自身发展的更多可能。当然,比起“双一流”,他更希望安中医能够首先成为一所受人尊敬的大学。同时,彭代银也认为,中医药类大学有不同于其他类大学的独特发展规律,将其评价体系与其他类大学混在一起并不科学,也希望国家能够出台适合中医药类大学的相关扶持政策,借此推动中医药这一国粹精华能够进一步发扬光大,为人类医学做出更大的贡献。

 

以下为采访实录——

 

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安徽中医药大学已经有60多年的校史了,如何看待学校这些年的发展历程?

 

彭代银:安徽中医药大学作为安徽省唯一一所中医药本科院校,是安徽省中医药高等教育、医疗、科研的中心和主要基地。其前身为1952年创立的安徽省中医进修学校。1959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安徽中医学院。2011年,安徽省政府批准在安徽中医学院的基础上组建成立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校现占地总面积1269.68亩,有少荃湖、梅山路、史河路、六安路四个校区。

 

学校围绕特色、强化优势、提升质量,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上取得了显著成绩,现在是安徽省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安徽)基地、国家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国家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建校以来,共计培养了5万余名中医药专门人才及医药相关人才,近五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保持在94%以上。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是全省最大的三级甲等综合性中医医院,第二附属医院是全国首家也是最大的三级甲等针灸专科医院,第三附属医院是国家第三批重点建设的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病学研究所附属医院是国内外有影响的专科医院。

 

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您如何评价已经成为历史的“985”、“211”工程,中国“双一流”这一新的高教工程对于安中医又意味着什么?

 

彭代银:一方面,国家先后实施的“211工程”、“985工程”集中资源、率先突破、带动整体的重点建设思路,迅速缩小了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另一方面,重点投入在一定程度上也的确造成了局部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衡。对地方院校而言,投入有限,但要求基本一样,感觉压力很大。

 

“双一流”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又一个重要的战略举措。在“双一流”建设的支持下,中医药高等院校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我们可以此为契机,突出发展中医药特色,发挥中医药学科整体优势,走内涵式发展路径,进一步强化中医药高等教育和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内在联系,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

 

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教育部从去年开始要求“本科为本”,我们在建设一流本科方面有些什么样的举措和打算?

 

彭代银:作为行业特色明显的中医药高等院校,建设一流本科,我们要抓住体制机制改革的机遇,以精英化人才培养为突破点,积极创新书院式教育模式,创建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大众化教育与精英化教育相结合、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一体两翼”本科中医药英才教育培养体系。通过“一体两翼”中医药英才教育培养工作的持续实践,探索助力优秀学生中医药学术传承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自十八大以来,人才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我们学校在引才方面都有哪些举措,取得了哪些成绩?

 

彭代银:得人才者得天下,在当前“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高校之间的竞争最终还是人才之间的竞争。近年来,我校不断完善人才引进与培养和考核评价的长效机制,制定了一系列人才引进和培养政策,建立了师资储备计划,不断强化挖掘人才资源,构建多元化的动态薪酬体系,加强人才配套服务,为人才培育和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近些年,我校通过柔性和全职引进的方式,引进学科领军人才担任中医药科学院各研究所所长、建立院士工作站,招聘海内外高校的优秀博士和博士后,初步形成了一支以院士、领军人才及其团队为引领,以省级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高水平人才队伍,人才工作初见成效。目前,我校拥有2名国医大师、3名全国名中医、2名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和省政府特殊津贴36人,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25人,国家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指导教师28人以及11名省级中医药领军人才和数十名省江淮名医。同时,还拥有一批皖江学者、青年皖江学者、安徽省杰青、安徽省领军骨干人才团队以及安徽省“特支计划”等省级骨干人才。通过对高层次人才队伍的持续引进、培养及其辐射带动作用,我校人才队伍规模日益壮大、质量全面提升。

 

2019年,学校启动了新一轮“人才兴校”工程,按照“以项目吸引人才、用事业留住人才”的思路,进一步完善政策机制,在学科平台、经费资助、团队建设、访学研修、服务保障等各方面予以特殊政策支持,分级推进、重点培养,逐步形成了“名师+团队”的建设模式,促进引进人才与学校快速融合,更好地发挥引才效益。

 

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中国教育在线•学术桥作为国内主要的高层次人才平台内联高校、外接英才,是众多海内外学者荟萃之地,借此机会,也请您代表安徽中医药大学对他们说些什么吧。

 

彭代银:希望有志于中医药发展的海内外有识之士,能够加入独具“北华佗、南新安”地域中医药文化深厚底蕴的安徽中医药大学,怀着投身人类健康事业的信念和追求,参与到传承弘扬中医药国粹的伟大事业中来。“徽风皖韵”的江淮大地值得高看一眼,身处其中的安中医热忱欢迎您的到来。

 

彭代银简介: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安徽中医药大学校长,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中药教育研究会理事长,教育部高等学校中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从事中医药高等教育与科研工作三十余年,致力于符合中医药特点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地方中医药院校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级以上课题3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与教材7部,获得专利授权18项。先后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安徽省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1项。 (安徽中医药大学提供)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职位检索
单位性质
单位检索
地区选择
学科检索
学历要求
职位搜索
人才速递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