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秦岭深处“大菜园” 太白蔬菜试验示范站见闻
2015-07-21 15:25:00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从眉县斜峪关入山,往太白方向行进,一路青山绿水环绕,宛若进入人间仙境。目之所及,河川谷道之中,遍地或绿或蓝或紫的蔬菜交织着,错落着,织成一幅幅形状各异的美丽画卷。

太白县地处秦岭腹地,气候凉爽,雨量充沛,是纯天然反季节蔬菜的种植宝地。围绕陕西区域产业发展,我校2009年在太白县布局太白蔬菜试验示范站,着力发展高山蔬菜产业,使太白蔬菜种植面积突破10万亩,在秦岭深处打造了一个无公害绿色“大菜园”。

 

丰富广大百姓“菜篮子”

蔬菜是人类主要食物来源之一,是维持人体健康所必须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的主要来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青睐。

太白是陕西省107个县中海拔最高的县,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长冬无夏,春秋相连,十分适宜发展高山蔬菜产业。至2009年,太白蔬菜种植面积发展到6万亩,人均蔬菜纯收入4250元,成为陕西乃至周边地区夏淡蔬菜重要供应基地。

面积不小,效益不大。太白的蔬菜产业,存在盲目引种、品种低劣、抗病性差,栽培技术落后、菜农生产技术观念陈旧、生产方式简单,收入偏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严重制约着该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2009年,围绕太白高山蔬菜产业发展升级,为社会提供安全优质蔬菜这个总目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太白县嘴头镇方才关村建立蔬菜试验示范站。

以程永安研究员为首席,赵利民研究员、张恩慧研究员、李高宝助理研究员、许忠民博士组成的专家团队以此为大本营,做科研,搞示范,促推广,十里八乡地走村串户,弯着身子,想着法子提高太白高山蔬菜的产量和质量,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菜篮子”。

2009年以来,专家们把科研实验室搬进了大田,以国家、省地和学校有关蔬菜新品种选育、示范和推广以及产业化开发等项目为依托,从优良品种入手,开展甘蓝、大白菜、萝卜、西葫芦、菜豆等相关栽培技术研究,5年由国内外引进优良蔬菜12个种类1274个品种,根据生产实际和市场需求为当地打造甘蓝、菜花、白菜、春萝卜、西葫芦等山地特色优势蔬菜产业带。

在太白蔬菜试验示范站的30亩试验示范田里,萝卜、白菜、甘蓝、菜花、西葫芦、生菜,一株株,一行行,一列列,一块块,一片片,生机勃勃,田间地头的试验标牌整齐有序,清楚地表明品种类型、产地和名称。

程永安是研究西葫芦的专家,也是农业部国家行业专项“南瓜产业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首席,近年为太白引进荷兰、法国、日本以及国内优良品种200多个;赵利民主要研究大白菜和萝卜,在太白高山菜区进行试种鉴定,筛选新品种,每年做的杂交组合都在80个以上;张恩慧是国家甘蓝育种攻关组成员之一,主要从事甘蓝新品种选育和育种技术研究,每年配制甘蓝新组合300多个,为当地筛选出5个适宜品种;许忠民博士主要从事高山蔬菜栽培技术研究,总结出了多种实用的栽培技术;李高宝从事病虫害防治研究,提出了蔬菜综合防治技术方案。

 

程永安研究员与技术人员交流

太白县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是纯天然反季节蔬菜种植区。程永安认为,“要把地理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就要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蔬菜,让太白的蔬菜成为拳头产品,走向全国,让更多的老百姓受益。”

试验站在开展调查研究、试验、示范的基础上,主动与县政府及农业主管部门沟通,积极参与地方蔬菜产业发展过程,从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整个生产环节全力打造无公害绿色蔬菜。

专家们先后筛选出50余个适宜太白栽培的优良品种,一些品种如金盛、CR金山、金峰3号大白菜,超越、中甘15甘蓝等已成为当地的主栽品种,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该县86%的耕地、85%的农户种植蔬菜,蔬菜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

“咱们试验站专家结合我们生产实际,给我们筛选的这些品种真好:一是产量好,二是适应性好,三是效益好。”太白县副县长张小平说,“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支撑下,太白县成名副其实的蔬菜产业县,真正做到了让人民群众的‘菜篮子’更加丰盛和充实。”

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试验示范站为依托,目前太白已经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菜篮子”基地,生产的高山蔬菜甘蓝、大白菜、西葫芦、萝卜、花柳菜、青花菜、菜豆已从西安及周边地区扩大到郑州、成都、重庆、武汉、南京、上海、长沙、广州等地。

2009年,太白县菜农人均收入仅有4250元,2015年菜农人均收入已达7200余元。这近乎翻番的收入,让菜农腰里的荷包一下鼓了起来。这“华丽的转身”是怎么发生的呢?

 

太白县地处秦岭山区,过去大部分地区的农作物都是一年一熟,农民靠传统农作物小麦或玉米每亩地的收入只有三五百元左右。发展蔬菜产业以后,农民的收入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但还是比不上在外打工的收入。

现实生活的考量,迫使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打工,从事蔬菜生产的多为留守老人和妇女。他们文化程度偏低、科技意识不强,接受、掌握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较差,大部分仍停留在传统的耕种方式和管理理念上,耕作粗放,对甘蓝、白菜根肿等病虫害的发生缺乏认识及防治,蔬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难以实现新突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蔬菜试验示范站建立后,随着专家的入驻,制约太白蔬菜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问题逐步得到有效解决。针对当地新品种少、种植规模小的现状,专家从国内外精选优良品种,引种驯化为当地主栽品种;围绕生产技术落后问题,他们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提升当地农技推广水平和农民科技水平;病害防治方面,从国内外引进抗病品种80余个,防治药剂19种,通过筛选试验,筛选出抗病品种8个(大白菜),耐病品种3个(甘蓝2个、青花菜1个),抗病药剂3种,同时研究了综合防治方法。

 

赵利民研究员走进大田了解生产情况

 

张恩慧研究员在生产中指导研究生

杨兴全,30岁,是太白县咀头镇塘口村人,在外打工七八年,在父亲的劝说下,2014年开始种植蔬菜,今年一人就种了20亩蔬菜。他说:“以前在外打工一年也就两万来元,现在种菜只需三个来月,一亩地就能挣六七千元,划算得很。”

兴全的父亲老杨,种了一辈子菜,以前是靠天吃饭,现在学会了靠科技吃饭。他说:“种菜真正让我过上好日子,是咱们大学的专家来了以后。以前品种不行咱都不说,主要是病害让菜农害怕。根肿病一旦发作,基本上就绝收了。专家们来了后,用科技给我们壮胆,现在大家种菜的积极性都很高,效益也很好。” 尝到科技甜头的他,今年种植了40亩蔬菜。

高科技催生高品质,高品质决定高效益。良好的产地环境,优异的品质口感,安全的生产方式,太白县的蔬菜产业火爆了起来,农民富了,经纪人火了,企业壮大了。

45岁的王林是四川成都人,做蔬菜经纪这一行差不多快10年了。近年来,他主营太白蔬菜,每年用于收购蔬菜的资金在300万左右,把菜运往成都、温州、上海等地,3个月差不多净赚五六万。他说:“这里的蔬菜品质好、口感好,很受客商欢迎。”

42岁的宫健宏在2008年成立了秦绿蔬菜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和农户的4000吨订单娃娃菜生长期间叶片出现了黑点,县上的农技师解决不了,介绍他找学校试验站的专家,程永安、赵利民、张恩慧等专家经过会诊,确定是黑腐病,并拿出了解决方案,为他挽回了200万元的损失。

“当初的注册资金只有300万,”宫健宏真诚地说:“企业的壮大完全靠大学科技的支撑,靠专家的扶持。”目前,他的企业具有固定资产1700万、年产6.5万吨,占太白蔬菜1/6的市场份额,生产的蔬菜走进了大上海。

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试验站为依托,太白县的蔬菜种植超过10万亩,无公害生产基地规模进一步扩大,绿色蔬菜标准化生产模式全面推广,6个品种获得绿色食品A级认证,获得认证的无公害蔬菜达8个,11个品种获欧盟有机蔬菜认证,太白县成为全省惟一的县级农业标准化蔬菜生产示范区。

6万亩到10万亩,从4000多元到7000多元,我校太白蔬菜试验示范站立足山区,胸怀百姓,服务地方,在秦岭深处缔造了一个绿色“大菜园”,既丰富了广大百姓的“菜篮子”,也鼓起了山区农民的“钱袋子”。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21 13:58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14 15:37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07 10:44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05 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