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重要布局!多所知名高校成立碳中和研究院
2021-09-24 09:38:00
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

  “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9月22日是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提出一周年。

  7月,教育部制定《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旨在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创新策源地作用,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一年来,多所高校在碳中和领域有重大布局。

  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总体目标:

  近期目标。利用3—5年时间,在高校系统布局建设一批碳中和领域科技创新平台,汇聚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不断调整优化碳中和相关专业、学科建设,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实现碳中和领域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新突破。

  中期目标。通过5—10年的持续支持和建设,若干高校率先建成世界一流碳中和相关学科和专业,一批碳中和原创理论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为实现碳中和打下坚实基础。

  远期目标。立足实现碳中和目标,建成一批引领世界碳中和基础研究的顶尖学科,打造一批碳中和原始创新高地,形成碳中和战略科技力量,为我国实现能源碳中和、资源碳中和、信息碳中和提供充分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清华大学

  9月22日上午,清华大学正式成立碳中和研究院。研究院将围绕碳中和打造技术创新中心、高端智库战略中心、高层次人才培育基地、合作交流传播平台。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表示,研究院将转变学科单一发展的惯性,发挥学校基础研究深厚和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实现多院系多学科联合创新,集中优势资源加快突破碳中和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攻克一批碳中和“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

  华东理工大学

  9月12日-13日,“碳中和未来技术论坛暨华东理工大学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成立大会”及“绿色工程前沿论坛”在上海举行。论坛上众人指出,未来技术学院建设要百花齐放,加强碳中和未来技术系统性方案设计,要始终坚持以自主创新为驱动核心,以更包容的心态迎接“双碳”背景下技术变革。

  未来技术学院人才培养要不拘一格,融合多学科与交叉学科全面工程教育理念,完善保障未来技术学院管理运行机制,实现传统硬学科领域的适度软化,稳固强化教育-研究-创新知识三角间平衡,从战略、系统、辩证性思维出发,找寻未来技术及人才发展的钥匙,支持我国经济发展从传统资源依赖向技术依赖转型,实现碳中和未来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创新探索。

  据介绍,近年来,华东理工大学大力推进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科技创新,开展碳画像、碳中和技术路线图、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研究,在相关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同时设置了能源与经济、环境工程与社会学双学位本科专业,并开设了能源环境创新班;参与编写制定教育部《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温州大学

  9月6日,瓯海区人民政府与温州大学共建的温州大学碳中和技术创新研究院正式签约。

  据了解,碳中和技术创新研究院,是瓯海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抢占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制高点的重要举措之一。该区以“研发储能技术、替代能源技术,构建国际新能源创新高地”为目标,通过建设“高、精、尖”双碳产业领域的研究院,联动推进建立国际一流的产业孵化生态链,形成一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原创性成果,突破一批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引进一批低碳技术领域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青年科学家,打造一批具有国际顶尖水平的专业人才团队,从而促进温州环大罗山科创走廊新能源产业发展。

  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正教授侴术雷及其团队项目将以此为契机落户温州,全力打造钠离子电池“百亿企业、千亿产业”。作为温州大学碳中和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2018-2020全球高被引学者、国际钠离子电池领域顶尖青年人才,侴术雷是近期瓯海与温州大学联合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和他一同引进的还有其团队15名成员,均全职落地。依托域内高校资源集聚优势,不到一个月时间,瓯海与温州大学签订共建合作协议,计划总投入9000余万元,共同推进温州大学碳中和技术创新研究院和温州市钠离子电池实验室建设,并推动后续钠离子电池产业化在瓯海扎根结果。

  云南大学

  9月4日,云南大学生命科学与医药学部、现代工学院、碳中和创新中心成立大会在云南大学呈贡校区举行。

  云南大学将聚焦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技术需求,重点在能效提升、新型能源开发、能源综合服务、新一代太阳能储能等新能源技术、化石能源清洁利用、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林业增汇、农业减碳增汇等方面发挥技术支撑作用,在碳中和、碳达峰核心关键技术研发与推广、基础能力建设、人才培养、智库建设等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努力把碳中和创新中心建设成为支撑引领云南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政策机制创新策源地、科技成果供给地,并为学校早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作出重要贡献。

  天津科技大学

  9月4日,天津科技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正式成立并挂牌,这是天津高校主导下首家碳中和研究机构。

  据悉,多年来,科大围绕绿色低碳发展,积极推进相关交叉学科发展和跨学科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果。此次学校依托能源环境与绿色发展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整合优势学科资源,成立碳中和研究院,旨在聚焦碳达峰碳中和领域重大问题,深入开展研究,更好的服务双碳战略。

  据悉,碳中和研究院的成立,是天津科技大学继天津市高校智库“能源环境与绿色发展研究中心”、天津市首批社科实验室“绿色发展决策行为分析实验室”、天津市高校创新团队“绿色发展理念与创新产品设计”、天津市特色学科群“能源环境与绿色发展”后,在能源环境与绿色发展领域的又一新增力量,研究院的成立,将有效聚合学校优势研究力量和资源,聚焦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前沿问题,立足服务本市,力争覆盖全国。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8月31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与东营市政府在京举行共建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碳中和联合研究院签约暨揭牌仪式。

  双方将在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合作交流等方面开展全方位深入合作,推进石油化工、清洁油品生产、新能源、新材料、储能储氢等领域技术研发,推动形成科技创新人才及资源共享与互动的良好局面,促进科技成果在东营落地,助力东营市经济转型升级和中石大高质量发展。

  西安交通大学

  7月31日,陕西省水务集团与西安交通大学共建的“水循环与碳中和技术研究院”成立暨揭牌仪式在西咸新区泾河新城顺利举行。

  研究院主要针对国家“水资源再生利用”和“碳中和”背景下的环保技术重大需求,结合陕西乃至西北地区产业特征,重点突破典型工业聚集区和城乡水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利用开展系列关键技术,工业方面以油气田、煤炭开发以及相关化工领域、新能源汽车制造领域、有色冶金领域等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节能减排为主攻方向;城乡水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利用包括城镇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及节能减排、城镇污泥处置与资源化、农村垃圾资源化利用、农村污水处理与多途径综合利用。

  研究院着力于建设兼具科学研究、技术研发、装备制造、产业孵化等功能于一体的多战略的创新平台,通过“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创新链驱动产业链”来推动水务绿色低碳转型,实现水处理的碳中和。

  南京林业大学

  7月18日,南京林业大学在图书馆8B116报告厅举行碳中和研究中心成立仪式。

  碳中和研究中心将聚焦国内外碳汇计量监测、固碳增汇理论技术及相关经济政策问题的研究,从碳源、碳汇监测与计量角度出发,围绕林业固碳增汇技术集成、各类生态系统多种生态效益评估、林业经济管理与政策咨询等方向开展政策决策咨询,为林业碳汇监测与计量技术提供服务,做好固碳增汇技术集成与研发以及面向社会的科普宣传工作。

  沈阳工业大学

  2021年7月16日,辽宁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与沈阳工业大学等相关集群单位于辽宁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举行“辽宁碳中和创新研究院”成立大会,并且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该院以生态和工业碳中和方案作为解决路径,以碳金融衍生品为轴线,以推动东北亚碳市场融合为使命,研究碳中和管理中的相关技术和模式,探索区块链、人工智能和金融科技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建造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碳达峰、碳中和智库。

  沈阳工程学院

  7月14日,沈阳工程学院与辽宁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签署了《辽宁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沈阳工程学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对共建碳达峰碳中和研究院的合作内容、运行机制等进行充分交流,双方决定共同推动相关工作开展。

  研究院面向国家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深度服务能源电力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定位于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相关人才培养、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

  研究院将依托沈阳工程学院清洁燃烧发电供热、新能源、节能减碳、碳交易的研究基础以及相关的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开展碳中和基础理论、减排增汇技术、清洁能源、碳核算、交易和碳金融体系构建等综合研究,为地方政府、企业提供碳达峰、碳中和政策咨询,为能源电力企业提供绿色转型解决方案,力争建成辽宁省碳达峰、碳中和智库。

  山东师范大学

  7月13日,山东师范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挂牌并举行首届碳中和前沿论坛。山东师范大学碳中和研究院由《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编辑部发起,经山东师范大学批准成立,是集碳中和科学研究、信息交流、技术咨询、人才培养于一体的新型科研机构。

  研究院聚焦于中国碳达峰和碳中和阶段性战略目标,以碳中和区域政策分析、碳中和示范试点的理论模式与路径等研究为重点,探索绿色低碳发展创新实践,为山东省乃至全国双碳目标实现贡献智慧和力量。

  西南石油大学

  2021年7月12日,作为能源类高校,西南石油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正式成立并挂牌,这是我国能源、地矿类高校中第一个成立的碳中和研究院。目前,学校正在抓紧筹办、申报全国首批碳中和的新学科、新专业。

  作为西部地区唯一的一所双一流能源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率先开展双碳行动,依托学校的化学化工学院、电气信息学院、新能源与材料学院、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光伏产业研究院、天然气现代产业学院的学科优势和特色,跨学科联合,集全校之力,在能源碳中和领域形成战略性、前沿性、稀缺性的科技创新成果,服务国家战略及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助推成都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碳中和科技创新中心,为我国能源革命助力。

  西南石油大学碳中和研究院由校长赵金洲教授、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雷宪章教授共同担任首席科学家,西南石油大学副校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张烈辉教授任院长,唐鋆磊教授任常务副院长,李晓平教授、段明教授、周莹教授、张安安教授担任副院长。

  福建师范大学

  2021年7月9日,福建师范大学成立福建省首家碳中和研究院。据介绍,福建师范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是面向碳中和重大战略,服务深度社会经济发展转型,以期实现低碳甚至零碳排放和基于技术变革的增汇目标的综合性研究院,主要开展碳中和基础理论、减排增汇技术、清洁能源、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法规、碳核算、交易和碳金融体系构建等综合研究,为国家、省和各级地方政府提供碳达峰、碳中和政策咨询,为企业提供绿色转型解决方案,为福建省的碳中和战略提供技术支撑和智力保障。

  据悉,福建师范大学在森林碳汇、资源循环利用、清洁能源、节能减碳、碳交易、碳中和政策与法律等方面已积累了良好的研究基础,同时拥有与碳中和研究相关的国家野外站、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部省级重点实验室、国家发改委和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条件。

  上海交通大学

  2021年5月22日,上海交通大学宣布成立碳中和发展研究院。

  碳中和发展研究院依托上海交通大学突出的跨学科优势、雄厚的研究基础和丰富的合作经验,通过多种形式,提升服务于中国以及全球碳中和的能力,力争成为国内权威高端碳中和智库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碳中和研究机构。

  上海交大党委书记杨振斌表示,近年来,上海交大大力推进能源科技创新,积极促进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的开发、应用和推广,在相关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学校将以研究院成立为契机,加快培养低碳行业专业人才,持续推进能源科技创新,为我国低碳转型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专业支撑和技术储备。

  西北大学

  2021年5月9日,西北大学与榆林市人民政府共建西北大学榆林碳中和科创中心、成立西北大学榆林碳中和学院,西北大学榆林碳中和学院是全国第一所培养“碳中和”领域专门人才的新型研究型学院。

  学院现以研究生教育为主、非全日制教育为辅,初期计划人员规模达800-1000人,远期可满足3000人科研工作需求,并将进一步开展相关专业的本科教育。

  西北大学榆林碳中和学院名誉院长和院长分别由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小曳担任,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和主任分别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国伟和朱日祥担任。

  郑州大学

  2021年4月26日,由郑州大学和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主办的中德低碳绿色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德碳中和与绿色发展研究院成立仪式在郑州大学主校区举行。

  研究院将充分发挥双方在绿色能源、低碳产业、生态环境、循环经济等多学科的研究基础和优势,为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四川大学

  2021年4月10日,四川省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在四川大学正式揭牌,成为全国首家省级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

  四川大学校长李言荣表示,川大作为文理工医学科齐全的综合性大学,在与碳中和相关的建环、水利、化工、轻工、高分子、电气等领域都有着长期的积累。学校在制定“十四五”规划时就率先启动了“创新2035”五大先导计划,其中天地一体与生态演化专项中就涉及“碳减排、碳零排、碳负排”的关键核心技术,布局了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及研究设施建设。

  据了解,学校较早在碳中和技术领域布局,2019年,学校联合省内优势科研单位及龙头企业开始筹建“四川省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2020年底,学校整合校内碳中和技术相关资源,组建了“四川大学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今年1月,学校发布“创新2035”先导计划,在生态与环境领域重点建设了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及研究设施,相关工作也得到了四川省及成都市的大力支持。

  北京大学

  2021年3月29日,在校领导的关心指导,兄弟院系以及相关企业和机构的支持下,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经过慎重考虑和周密筹划,正式成立碳中和研究所。

  碳中和研究所将依托北京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实力雄厚的优势,积极与相关院系与有关企业机构开展合作,搭建平台,联合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进行研究探讨,共同进行科研攻关,探索碳中和的最优发展路径。

  清华大学

  2021年3月11日山西省首家“碳中和”研究院——山西碳中和战略创新研究院在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发起设立。该研究院由山西春汾科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北京清控科创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北京未来蓝天技术有限公司等共同出资设立。

  研究院依托清华大学及清华大学山西清洁能源研究院的科技、人才资源,以生物质高效清洁利用、清洁能源高端装备制造、太阳能、风能、工业节能、储能、综合能源管理等领域的技术开发、成果产业化,以及绿色金融在碳达峰、碳中和产业中的作用为主要研究方向。

  研究院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倪维斗为首席科学家,将着力组建国内一流的学术专家和运营管理团队,深度促进能源、信息、智能制造、金融等多产业融合,并加强相关领域的技术攻关和先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同时充分利用碳基金、绿色贷款等多种金融手段,培育现代低碳经济,助力研究院的低碳产业研究成果在山西综改示范区实现转化,推动山西省能源改革全面转型升级,促进国家绿色产业发展,为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科学路径和科技支撑。

  北京科技大学

  2021年1月13日,北京科技大学二氧化碳科学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冶金生态楼616青钢报告厅举行。研究中心是整合学校二氧化碳相关科研领域优势资源,依托朱荣教授领衔的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团队发起成立的。

  二氧化碳科学研究中心目前设有6个研究方向,其中由朱荣教授牵头的国家科技项目与首钢集团合作,已建成世界首条CO2工业大规模循环利用示范产线。该项目获评《世界金属导报》2018年世界钢铁工业十大技术要闻,被列为钢铁行业“十三五”重点推广项目。

  厦门大学

  2020年12月31日,厦门大学“碳中和创新研究中心”正式揭牌并召开第一次学术研讨会。

  据介绍,海洋碳汇是应对温室效应气体剧增和减缓气候效应的重要手段,相关研究是厦门大学的优势研究方向。海洋储碳新机制“微型生物碳泵”理论由厦门大学科学家提出,在国际上引发广泛关注,引领了新的研究方向,衍生出一系列海洋碳汇技术。

  厦门大学将汇聚全校优势资源,把碳中和创新研究中心打造成在国际上具有引领性的的创新研究中心和海洋碳汇科学领域的人才高地,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目标以及碳中和愿景贡献厦大力量,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中国方案。

  东南大学

  2020年12月11日,由南京市发改委和东南大学共同主办的“东南大学长三角碳中和发展研讨会”在南京市江北新区开幕。会上,东南大学长三角碳中和战略发展研究院揭牌。

  东南大学长三角碳中和战略发展研究院是由东南大学和南京市政府、南京江北新区、南京擎天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组建。

  作为国内乃至全球首个以“碳中和”命名的专业研究机构,碳研院以“碳达峰、碳中和”为首要研究方向,聚焦碳中和领域的政策、技术、产品等,开展碳中和战略规划及政策研究、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广、气候变化高端人才培养、国际合作与对话交流等活动。

  “双碳”目标的提出标志着我国进一步加大碳减排力度,在2021年全面开启我国实现碳中和的新征程。我国能否在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道路上再次向世界展现“中国速度”?这是一次对我们国家的大考。如何为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亦将是中国高校的重要使命和挑战。

  什么是碳达峰、碳中和?

  碳达峰,是指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后不再增长,并逐渐下降的过程。

  碳中和,是指在特定时间内,每一个对象(可以是全球、国家、企业甚至某个产品等)未来“排放的碳”与“吸收的碳”相等。这里的碳排放狭义上是指二氧化碳排放,广义上是指所有温室气体的排放。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2-01-24 09:53:00
SRC-714868387 2021-09-22 13: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