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自学考试改革之路:建立有效学分库

http://zikao.eol.cn  来源:  作者:中国教育在线  2011-03-24    

纪念中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建立三十周年访谈之助学机构发展30年

特别推荐:“辉煌自考30年”纪念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建立三十周年活动专题

  主持人:大家好,今年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施行了30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教育部全国考委的直接领导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事业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30年来,自学考试制度弘扬了中华民族勤奋好学的优良传统,对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学习热情,提倡奋发有为,刻苦学习的精神,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考推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为建设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那么今天参加我们专访的两位老师,坐在中间的这位是北京城市学院的副院长,著名自考专家陈宝瑜老师,陈老师您好。

  陈宝瑜:您好,各位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那么坐在旁边的这位是北京开能教育集团董事长,原新现代学校的校长,邓雪琴老师,邓老师您好。

  邓雪琴:大家好。

  主持人:非常感谢两位老师能够来到我们的聊天室与大家聊聊关于自学考试方面的内容和话题。首先请陈老师简单说一说,今年自学考试已经开展了30年了,30年来自学考试发展到什么阶段?

  陈宝瑜:应该说30年自学考试这个过程和实践说明,自学考试既是一种国家的学历考试制度,也是一种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的基本教育制度和教育形式之一。那么自学考试所以能成为一种教育形式,或者基本的教育制度,那么应该说主要的根据它是有社会助学,如果没有社会助学,只有自学,或者国家考试,它肯定不成为一种教育。所以这个社会助学在这个自学考试的三要素当中,就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国家考试,它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作用。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它是起决定作用的这样一种形式。所以说自学考试30年的成就,那么不能不跟自学考试助学30年的成就联系在一起。
    你比如说现在30年来,参加自学考试的学生,到了2.1个亿,拿到了专科和本科毕业证书的是980万,980万相当于一个什么概念呢?相当于130所万人大学,培养20年的学生,是非常可观的一个效果。那么现在在籍考生有5500万,另外最近几年发展了非学历的职业资格,或者岗位资格这个证书的培训。也培养了也参加了学习5000多万,已经拿到岗位证书或者能力证书的,有2000多万,有的把学历证书和职业能力证书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在培养应用型职业型人才方面做出了很大的成就。那么这是一个方面。再一个方面我觉得自从创造出自学考试以后,助学的就相应的产生了。

  主持人:社会助学方式。

  陈宝瑜:社会助学相应产生,当时产生的深度不一样,最早的就是助考,你考试我帮助你,进一步发展助学,我要给你系统的帮助你学习,现在就发展了助教,就是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的培养应用型人才,不断的发展。现在全国有助学机构根据2009年的统计有800多所,以民办为主的助学机构有800多所。那么我们看到800多所里面,有一部分已经转化提高为国家学历教育,纳入国家计划了,大概现在有340多所,那么这340多所学校里面,大部分是从开始做助学发展起来的,所以我就觉得这个自学考试助学在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格局,就是说以国家办学为主,社会参与,形成公办跟民办共同发展的格局上,社会助学这种形式,发挥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它应该说一个方面为培养大批优秀人才起了很大作用。
      第二个方面为高等教育大众化起了很大的作用,据2002年统计,2002年是高等教育刚进入大众化的底线,那个时候统计自考的毕业生占了2.5个百分点,它的贡献是可观的。再有我刚才说的,它为中国这个教育改革形成了公办民办共同发展的格局,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另外我觉得现在这一块,现在800到1000所,助学机构在整个的助学过程中,在推进自学教育的定位,深化改革方面,它始终是一个强大的动力,为什么呢?助学这一块是接近学生的,接近社会的,他更清楚这个社会和广大学生要求什么,所以就成为了推动自学考试整体改革的一个强大力量。所以总体我觉得自学考试,特别是助学这一块,应该说为中国的教育改革发展,培养人才,一直在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北京自考网 天津自考网 上海自考网 重庆自考网 河北自考网 山西自考网
内蒙古自考网 辽宁自考网 吉林自考网 黑龙江自考网 江苏自考网 浙江自考网
安徽自考网 山东自考网 福建自考网 江西自考网 四川自考网 贵州自考网
云南自考网 西藏自考网 广西自考网 广东自考网 海南自考网 湖南自考网
湖北自考网 河南自考网 陕西自考网 甘肃自考网 宁夏自考网 青海自考网
新疆自考网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内容推荐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京ICP证140769号 | 京ICP备1204535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北京中教双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EOL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e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