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合璧
古今结合
香港中文大学通过「全国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计划」的提前批次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录取内地本科生。2023年在内地计划招收约300名本科生,招生名额通过各省的高招办公布,每省设有奖学金类及自费类。另预留机动名额,按生源情况在录取时进行扩招。奖学金分「全额奖学金」、「全免学费奖学金」及「本科入学奖学金」三种;另设有「多元卓越优才奖学金」。 香港中文大学获教育部列入提前录取批次。高考生不需直接向本校申请,只需在高考出分后通过本科提前批次填报志愿。填报志愿日期请向所属省市招办查询 。
大学采取大类招生模式,分设人文、理科、工科、商科四个大类,涵盖八个学院逾70个专业。人文类包括文学院、教育学院、法律学院及社会科学院的专业;理科类包括医学院及理学院的专业;工科类包括工程学院的专业;商科类包括商学院的专业。文史类考生可选择人文及商科类;理工类/综合类考生可以选择人文、理科、工科及商科类。 港中大为学生提供多项双学位特色课程,配合社会需求。其中指定科目组合的双学位课程有:《文学士(中国语文研究)及教育学士(中国语文教育)同期结业双学位课程》《文学士(英国语文研究)及教育学士(英国语文教育)同期结业双学位课程》《工商管理学士(工商管理学士综合课程)及法律博士》 另各学院学系也提供双学位选择模式,学生可在高年级时考虑,多修读一年,可获颁两个本科学位。此外大学亦与海外院校合办双学位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升学选择、开阔视野与人脉、提升日后在全球职场的竞争力。日本早稻田大学:《全球研究课程》西班牙IE商学院:《工商管理学士课程》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化学课程》英国爱丁堡大学:《统计学》、《风险管理科学》、《计量金融及风险管理科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跨学科数据分析+X双主修课程:香港中文大学联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推出全港首个中港深度连结的双主修课程,同学将主修港中大开设的跨学科数据分析,及在指定学术范畴中(理学、工程学及商学)选读由港中大或港中大(深圳)开设的另一主修。于肄业四年期间,在香港及深圳两地的港中大校园上课、进行学习活动/研究、及于位处两地的国际及国内顶尖机构实习等。
基础课程: 本科生入学时就其所属人文、理科、工科及商科的相关学系中选择并提出专业意愿,在第一学年修习所选择主修专业的基础科目,及其它通识教育、语文等课程,利用第一年时间了解自己的专业兴趣,适应新的学习及考试模式。学生于第一或第二学年确定主修专业。
学分制度: 所有本科课程均采用灵活的学分制度。学生须至少修毕123学分,始准毕业。其中包括主修课程规定必修学分、体育科目、通识教育、资讯科技分、副修或选修科目。教育学士课程及中医学学士课程等另有规定者除外。灵活学分制度并无「升级」概念。为方便行政上的管理,学生将按其在校修业年数分级,惟此「年级」并非表示学生的学业阶段;学生可按个别情况及兴趣订定其修业进度,修满毕业所需学分,并符合主修课程及大学其它毕业规定,便可获颁学士学位。除课程另有说明外,学生一般修业4年便可毕业。学士学位的等级如下:甲等荣誉、乙等一级荣誉、乙等二级荣誉、丙等荣誉及学位。学位等级得根据学生主修科的平均积点,全部科目的总平均积点,及毕业论文/专题研究成绩评定。中医学学士学位并须根据学生临床学习课程的成绩评定。
主修课程: 为确保学生在主修学科中获得充分训练,全日制学生须修毕个别主修课程规定的最低必修学分,最高不多于72学分,经教务会特别核准的专业课程除外。如主修课程设有毕业论文/专题研究规定,学生必须于该等论文或专题研究获及格成绩,始可毕业。
副修课程: 为贯彻课程结构的灵活性,大学定副修为自愿选修课程。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及志向申请修读最多两项副修课程。副修课程规定至少须达18学分,但不得多于30学分。
通识教育课程: 本校其中一项重要的教育目标,是提供均衡教育,亦即着重课程的「深」与「博」。主修课程使学生对一专业范畴有深入认识,达致一定学术水平。通识教育课程则扩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抽象与综合思考的能力,并对主修课以外的不同学科有更广博的认识,使学生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能内省外观、高瞻远瞩。通识教育课程规定学生须修读21学分。通识教育课程分为三个部分:七学分的大学通识教育四范围、两科共六学分的通识教育基础课程:「与人文对话」及「与自然对话」,以及六学分的书院通识教育。
体育科目: 必修体育科目着重培养学生的团体观念与合作精神,并阐明公平竞争的意义。学生透过各项运动亦可训练健强的体格,以应付各项课业及将来发展。学生必须于首修业年修毕体育科目2学分。
必修线上科目: 从2023学年开始,所有学科的学生必须修读两科一学分的线上科目,分别为“认识中国”及“国家宪制秩序与香港”
认识中国: 中华文明的历史丰富多彩,近现代中国的发展道路曲折复杂。中国作为世界重要的经济体、国际关系中的要员,以及知识创造的主要中心之一,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日益增长。本科目对中国的过去和现在从多学科观点与角度进行综合介绍,包括下列主题:文化思想源流、划时代的历史事件、现代化与社会变迁、经济发展及科技发展。本科目为必修的一学分线上科目。
国家宪制秩序与香港: 本科目从中国国家宪制秩序的角度来看香港的发展进程,以近现代中国的国家能力建设为参照,对法律、国家安全与国家发展之间的错综关系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介绍“一国两制”、香港基本法和香港国家安全法所涉及的根本宪法原则。本科目为必修的一学分线上科目,建议学生修读本科前先修读「认识中国」。
语文精修课程: 本校一向坚持中、英双语并重,并着重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为了加强学生的语文基础训练,大学为所有新生开设一个必修的语文精修课程。课程包括普通话、粤语及英语三种语文,旨在教授语言学习的基本功,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数码素养及计算思维: 数码素养及计算思维是必修的三学分入门级科目,涵盖基本的信息科技概念和技能,以及运用电子表格作简单数据处理,并介绍一些应用于处理数码数据的基本统计和数据科学概念。本科亦包括运用计算思维解决一些数据相关及计量数据推理相关的问题,并示范使用机器学习算法解决现实生活问题,包括社交媒体使用案例研究,以说明如何正确演绎数据和识别虚假信息。本科侧重于有关软件工具的实际操作和应用。
选修科目: 如学生不欲报读副修课程,可多修主修科目,以期于该学科植根更深更广,或选修其它学科科目,以培养广泛兴趣,增加各方面的学识。
双主修双学位课程: 所有全日制本科学生,经有关学系核准可修读第二项主修课程,扩阔知识领域。而文学院的翻译系、商学院的工商管理学士综合课程、工程学院、理学院的数学系、社会科学院的社会学系及法律学院亦为同学提供双学位模式选择。学生来校报到注册后即成为正式本科生,入学时就其所属人文、理科、工科、商科专业大类的相关学系中选择并提出专业意愿。学生于第一学年修习所选择主修专业的基础科目,及其他通识、语文等课程,利用第一年时间了解自己的专业兴趣,适应新的学习及考试模式。按个别学系安排,学生可于第一或第二学年确定主修专业。
多元化的学生组合:香港中文大学的学生来自本地、内地以及世界各地,是一个非常多元化的学生组合。现在本科生总共超过17,000多名,研究生差不多13,000名,还有4,000多名来自超过五十多个国家/地区的国际学生。
双语教学:香港中文大学一直以中、英双语并重为教学原则,实行两文三语教学,为本科生毕业后就业和深造增加竞争力。港中大师资非常优越,校内大部分教师和老师曾在世界各地大学攻读或者任教,大多兼通中、英两种语文。主修科主要以英文授课。学生在选课的时候,也可以根据课程的授课语言选择专修课程。
灵活学分制:学生按照个人情况及兴趣,订制选修进度。修满所需的学分并且符合主修课程及其他毕业规定,可获学士学位。一般课程要求学生修满123个学分,包括学院的主修课程和跨学院的副修/选修课程。学校除了培养学生在本科或专业学科的知识理论和应用以外,还要求学生修习中英语文、体育、数码素养及计算思维等课程,并特设通识教育,以拓宽学生视野,及培养综合思考能力,使学生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能内省外顾,成为出色的领袖人才,贡献社会。
书院制度:香港中文大学是香港唯一采用书院制的院校。书院制是香港中文大学的特色,在本港大学中独一无二。所有本科生都属于其中一个书院。现有9所成员书院,包括崇基学院、新亚书院、联合书院、逸夫书院、伍宜孙书院及和声书院; 以及采用全宿共膳的晨兴书院、善衡书院和敬文书院。每所书院各有特色。书院是和谐融洽的群体,各有宿舍、饭堂以及其他设施。书院与大学相辅相成,提供以学生为本的全人教育和关顾辅导,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凝聚学生对书院和母校的归属感。学生通过在书院接受非形式的教育,参加不同种类的活动,为大学生活添上丰富的色彩。
港中大为高年级同学开创了全香港独有的「在学.在职计划」,让学生在学期中获得带学分、全职、有工资的工作体验。学生会修读两科职前预备学科,其后参与为期6至8个月的全职有薪工作,将课堂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目前已经有超过一百家来自不同行业的企业参与项目,涵盖银行及金融、建筑及地产、物流、医疗保健、非牟利机构等等,配合同学的兴趣及专业方向。
考生统考成绩应该达到本科一批/本科批/特殊类型录取控制分数线以上。由于香港中文大学的主修科主要以英语教授,所以对学生的英语水平有一定要求,自费生的英语成绩须达120分或以上; 奖学金生则须达130分或以上。香港中文大学将依据考生的高考实际成绩(不含加分)择优而录,录取以分数优先为原则,没有专业志愿分数级差,不考虑任何优惠加分。在高考成绩同分的情况下,则先予录取英语单科成绩较高者。
港中大一向深信正规课程与非形式教育同样重要,自1997年起,大学举办“寰宇暑期实习计划”,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实习经验及文化交流机会。现在暑期实习计划在全球55个国家有伙伴的关系,让学生有更宽广的空间,获得全方位的学习体验,开拓国际视野,并加强文化适应力,从而提升就业竞争力。
现在大学已经跟海内外290多所高等学府签订了交换形式的协议,遍布在35个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学生能够选择到海外学习交流的机会非常多,可以自己申请选择交流一个学年或一个学期,学校不做分配。学习期间修得的成绩,还可以回到香港中文大学申请交换学分。
学费:香港中文大学非本地生的学费是每年145,000港元(约13万人民币)。校园宿舍住宿费约12,000-15,000港元,其他杂费、生活费每学年约需30,000港元。一年总费用预算约17万人民币。
奖学金:为鼓励更多优秀的内地学生前来香港中文大学就读,大学每年都为高考成绩优异的学生提供奖学金。奖学金名额分布于各招生省(自治区、直辖市)。各地名额每年将透过有关省高招办公布。奖学金分「全额奖学金」、「全免学费奖学金」及「本科入学奖学金」三种。
全额奖学金: 给予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名列第一至十名内的高考生(以高考实际分数排名为准),金额相当于攻读4年本科课程学费,以及每年45,000港元住宿及生活津贴。
全免学费奖学金 : 给予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名列五十名内的高考生(以高考实际分数排名为准),学生可获发相等于攻读四年本科课程的学费。
本科入学奖学金: 学生可获发相等于攻读四年本科课程的一半学费及一万港元生活津贴,四年共三十万港元。奖学金要求考生高考成绩(不含加分)必须达到一定标准才能申请:理工类/物理组考生须达630分或以上,文史类/综合类/历史组考生须达600分或以上,另外英语单科成绩须达130分或以上。另外大学设有「多元卓越优才奖学金」:为奖励多元卓越才华的高考生,录取高考生如果在高中期间获得全国性竞赛活动一等奖(认可活动名单可参考教育部办公厅教监管厅函【2022】4号文件),可以获得奖学金5万港元。
大部分内地学生在港中大毕业后都选择留港或到海外知名学府继续进修,去年内地本科生毕业后发展分别是留港工作10%;留港进修40%;海外进修35%;内地工作12%; 内地进修3%。香港政府为鼓励内地毕业生留港服务,所有内地本科生毕业后可留港24个月,期间不受其他逗留条件限制,可工作或就学。
本校在统招中属提前批次录取,考生在填报港中大的同时,亦可填报其它本科一批/本科批的内地高校。若考生于提前录取时因名额所限未能获得本校录取,仍有机会在本科一批/本科批录取时获其它已填报的高校考虑。
2023年10月21日(周六)为校园开放日。欢迎考生、老师及家长入校参观各学院、书院、宿舍等,并可向老师及学生面对面查询及交流。
入学及学生资助处
地址:香港新界沙田香港中文大学康本国际学术园12楼1202室
电话:(00852) 3943 8946
招生网址:www.cuhk.edu.hk/adm/mainland
内地专线:13068 470068 或 13068 470069
电邮:ugmain@cuhk.edu.hk
微博:香港中文大学本科入学处CUHK
微信公众号:香港中文大学本科入学处 (cuhk81002)
bilibili:香港中文大学本科入学
QQ咨询群:909407916
办公时间:星期一至五上午8时45分至下午5时30分(星期六、日及公众假期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