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院副院长
陈俊杰
河南理工大学

自强不息

奋发向上

河南理工大学是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河南省特色骨干高校,河南省人民政府与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共建高校,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学校现有三个校区,设有22个教学学院和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安全技术培训中心);78个本科专业,涵盖工、理、管、经、法、文、教、艺、医九大学科门类,面向全国招生,全日制在校生40000余人;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6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与国外知名大学合作举办4个本科教育项目。
请简要介绍一下河南理工大学的基本情况。

河南理工大学始建于1909年,是我国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和河南省建立最早的高等学校,是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河南省特色骨干高校,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与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

学校工科优势突出,安全、地矿学科特色鲜明,理学、经管、人文等学科协调发展。学校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矿业工程学科在2018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位居51-75名,为河南省唯一世界百强学科;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全国排名第三,为全省普通高校唯一A类学科;拥有2个省优势特色学科、22个省一级重点学科,建成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具有硕士学位推免权和开展本硕、硕博连读资格,入选“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特色工程领域”,获批全国工程专业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学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被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誉称“小城办大学的典范”。

2019年,教育部公布的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名单中,我校申报的“煤炭安全生产与清洁高效利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获批建设。这是我校获得的首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标志着学校国家级(教育部)科研平台再次实现新突破!该中心目前已经成为煤炭领域科学研究的新高地和河南省煤炭行业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为服务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与技术支撑!

贵校的优势专业或者是特色专业有哪些?师资力量如何呢?

我校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矿业工程学科在2018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位居51-75名,为河南省唯一世界百强学科;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全国排名第三,为全省普通高校唯一A类学科,入选国家级重点学科培育计划。我校工科优势突出,安全、地矿学科特色鲜明,理学、经管、人文等学科协调发展,2019年我校材料科学、化学、数学学科逼近ESI全球排名前1%;此外,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也是我校优势专业,名列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全省前列,生源众多,培养的研究生综合素质高,适应面广,学生就业率和考博率很高,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

我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人才队伍。现有教职工3114人,其中高级职称1028人,具有博士学位1068人。两院院士13人(含双聘),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3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省特聘教授、省管优秀专家、省教学名师、省部级学术带头人和省骨干教师等200余人。拥有博士生导师175人,学术学位硕士生导师949人,专业学位硕士生导师832人,拥有国家、省部级教学科研团队41个,为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了可靠保障。

请您介绍一下贵校研究生就读的费用和奖助政策。

有考取我校的研究生按照国家政策均需缴纳学费,但对报考我校并被录取的全日制研究生优秀考生学校给予一定奖励,最高奖励2.4万元,此外,我校还制定一系列相关奖助政策:

我校所有非定向全日制研究生(有固定工资收入的除外)均可获得国家助学金(6000元/学年•生)和学业奖学金(4000~12000元/学年•生),并有机会获得国家奖学金(20000元/学年•生)和社会捐助奖、助学金;所有研究生均有机会获得创新实践(成果)奖;部分学院还设有学科建设基金、学科发展基金、院士奖学金、英才奖学金等。

学校设有助学贷款(贷款最高限额12000元/学年•生)、困难补助、“绿色通道”和研究生“三助”等,对家庭经济困难的非定向全日制研究生进行资助,我校对于符合条件的贫困生确保做到“应贷尽贷”。

学校鼓励各培养学院、学位点、平台积极创造研究生出国(境)学习交流机会。研究生短期访学最高资助50000元,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最高资助30000元。

贵校今年的研究生招生计划怎样?与往年相比有哪些变化?初试、复试权重占比是多少?贵校如何保证复试的公正性呢?

2020年我校新增建筑学、翻译学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在22个学院、2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领域)招收研究生,拟招收计划约1400人,其中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10人。与往年相比,我校的招生计划将会有所增加,同时我校原有的16个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将归并到8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招生,具体见我校2020年研究生招生简章。

我校初试成绩和复试成绩各占录取总成绩的50%。学校复试录取工作在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和校研究生招生工作督查小组的统一领导和督查下组织实施,制定有《河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管理办法》,各招生学院设有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和纪检委员,并制定学院《复试工作办法》,明确规定各学院、各专业复试的规则和要求,并按要求公示进入复试考生信息,监督申诉渠道畅通,确保复试录取的公开、公正、公平。

您认为备考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对跨专业报考的同学有什么建议?

关于这个问题,要说的有很多,在这里我就主要讲以下几点:一是态度端正,心情平和,不要过于紧张;二是脚踏实地,切忌急于求成。要做好学习计划,稳步推进复习进程,统筹安排各科复习时间;三是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要善于归纳,总结。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四是多练习,多思考,熟能生巧,特别是对于英语、政治、数学,要多做题,反复做;五是要先重点准备初试,初试结束后再重点准备复试;六要注意锻炼身体,保持身心健康。

有些专业确实需要交叉学科学背景,这样才能促进学科的交融,比如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机械工程等。但对有些考生来说,跨专业报考常常意味着需要付出更大努力,除了要学习好数学、英语外,很多专业知识需要下大力气去补充、学习,给考试带来一定的难度,尤其是跨度较大的专业,建议考生准备跨专业报考时要准确评估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能力,以确保初试、复试顺利。

研究生与本科生有哪些区别,请您谈谈您的看法。您觉得在校研究生应该培养自己的哪些能力,从而适应将来的工作或者研究呢?

本科教育开展的是普通教育,主要培养一个人的品格和修养,以及解决复杂问题的基本能力,对专业内容的学习偏重于基础知识。研究生教育的重点主要培养研究生的科研系统性、创新性、以及独立性,培养学生的一种积极的探索与创造能力。所以,本科生做的事主要是学习,研究生做的工作是研究。研究与学习的根本区别在于学习的核心部分是对经典理论的掌握和掌握,而研究是需要不断的创新,要主动提出问题,收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最终形成结论,这是研究的过程。经过研究生阶段的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将更扎实,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综合素质将会得以全面提高。

研究生培养的最终目的是要学会独立的科研能力和思维方式。

1.系统的理论知识。树木要想正常生长,需要地下一个庞大的根系系统来支撑,做科研工作也是如此。现代科学技术正朝着专业化和综合化两个方向发展。一方面为了进一步认识客观世界,学科越分越细,另一方面为了解决重大的社会经济问题,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知识,以实现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创新性思维。科研创新性的核心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技的战略基点,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特别是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必须依靠科研自主创新。

3.良好的科研素养。科学研究是追求真理的事业,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认识路线。要具有勇于探索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强烈的求知欲望,吃苦耐劳的勤奋精神,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不懈的执著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作风。“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努力做到实事求是,探索未知,崇尚真理,勇于创新。按照上述培养目标,我校培养的研究生理论基础扎实,具有较好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综合素质高,适应面广,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

贵校为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采取了哪些措施?

学校对硕士研究生实行分类培养。对于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着重培养其获取知识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和学术交流能力,鼓励科教结合、学科交叉,强化课程的前沿性、系统性;对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我们加强案例教学,鼓励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培养,强化实践能力训练。着重培养其获取知识能力、解决现场实际问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紧扣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充分体现应用型的特征。

学校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针对学术学位硕士,建有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基地;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大型企事业单位和相关研究院联合建有专业实践基地。

我校研究生培养成效显著。目前获批教育部研究生课程建设试点单位;获批1个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特色工程领域(河南仅2个),1个全国工程专业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河南仅2个); 2人荣获“全国做出突出贡献的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称号,5人获得全国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河南仅7人);获批21门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线课程;2个河南省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5个河南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基地,57个校级研究生培养基地,9个校级研究生专业实践示范基地;9篇论文获河南省优秀博士论文,82篇论文获河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通过率100%;研究生在各类竞赛中荣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26项,其中国家级二等奖10项、三等奖33项,省部级一等奖53项、二等奖101项。

访谈导航
联系
手 机 扫 码 查 看
关 注 掌 上 研 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