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 途

刘怡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专业——刘怡婷

一、考研初始

首先我个人认为,选择是大于机会的。所以要考研之前一定要想清楚最本质的问题:为什么选择建筑学?以及为什么选择考研深造?对于我自己来讲就是本着对有艺术感事物的追求,对于音乐和绘画的感知,让我开始了解另一种凝固的音乐----建筑。报考志愿的时候,选择了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系建筑学,大学期间,有出去游学(全班旅游+学习)的机会,去了安徽、杭州、上海等地,参观很多大师的作品,安藤忠雄的良渚文化艺术中心中心、王澍的象山校区中心、隈研吾的中国美院民艺馆,大师们的作品无一不展现出一种极致的原创性和感染力,都令我影响深刻,叹为观止。作为一名建筑系学生,考研开始准备时身边的考研er已经纷纷报班,开始快题的征程。而那时候的我在干什么呢?躲在设计院里实习。不过也真的非常感谢这次经历(不想过早的头秃),更加坚定了我考研的信念。之后在冰雪消融的三月,我怀抱着对建筑的热爱以及对现存头发的爱惜,正式决定加入考研大军。

二、考研经历

初始部分,具体将考研时段分为三个时间段:3月-6月中旬、7月到9月、10月到12月中旬。

1.3月-6月中旬----考研初始阶段

初步接触考研,相信大家和我一样都觉得一头雾水,前路茫茫,不知从哪里入手。面临很多问题,比如说从何切入?先开始专业课还是先开始英语?本科学校学业与自己复习之间的冲突如何解决?复习时间比重在整天中的比重等问题。这个时候很容易开始内心慌乱,还没开始就被重重困难吓倒。对于此我的解决办法即:放松心态,既不过分紧张,也不消极应对。列了以月为单位的学习计划,对这三个月首先进行宏观的把控,了解接下来的每个阶段自己的任务,才能更加从容不迫。对于西建大来讲,很多学生选择的原因即学校对于英语的要求相对于其他建筑老八校相对低一些。但这并不意味着英语不重要,相反许多同学因为对英语的松懈,与研究生失之交臂,这是非常可惜的。

所以从三月份我开始了英语的学习,背单词,学习阅读中会涉及到的语法知识,做阅读培养语感,这期间英语占了复习的一半时间。另一半的时间用来收集考研资料,了解报考学校各类信息。重点还是刷建筑史三大巨头,刷书这个过程虽然听起来很枯燥,但对于复习初始阶段,能帮助我们建立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和框架(对于喜欢考犄角旮旯里的知识的理综来讲,这个步骤非常重要喔)。我的方式没有选择抄课本知识点,这样的方法并不高效且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也因为懒),我的方式是在过完每一部分知识,自己做出一个思维导图,利用思维导图加深记忆,查漏补缺。但前提是对于书本的了解程度,所以思维导图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多次温习课本,再对具体内容进行补充。在这段时间里,每周我会安排自己一定的娱乐时间,逛街吃饭,看看小说,滑滑滑板,奖励自己长时间的学习。(论怎么给偷懒找合理的借口)

2.7月-9月----集训时间

因为自知快题菜得抠脚,多重考察对比之后,报名来了几凡,在快题班跟随黄华学长进行系统而全面的知识学习,这段时间大概画了十多套吧,画过的每套快题经过评图之后,我自己会再次改一遍方案,总结一下出现的错误。和学长学到的空间营造和服务与被服务的知识,可以讲刷新了我的认知,本科一直都是自己闷声做设计,并没有系统的学习过怎么做有趣的室内空间,通过学习新知识结合本科基础,很快弥补了我少学一次快题的劣势。理论也在M学长的指导和帮助下建立了主要课本知识框架体系,帮助我精简了我的框架和理论体系,我经常与他讨论如何提高建筑理论素养等等 (此处特别感谢,回答了我很多沙雕问题)。

3.9月-12月中旬

结束了假期,这个时间段我认为是考研最重要的时间段啦。还是老办法,用计划表来控制整个学习周期,我当时是按月来列,每个月复习各有侧重点,宏观的定下计划能把控整个复习阶段的节奏。

首先是快题。

进入自己复习的阶段以后,很多小伙伴都不再进行案例积累,觉得比较费时间而且难以转化,但我认为实际的案例能教会你设计的思维,流线的组成,以及后来就会在脑海中形成知识库,快题虽然是一种比较应试的考试方式,但是你学过的大师建筑如果能自己转译的话,对方案还是非常加分的,老师会觉得你还是一个有想法有积累的小伙子or小姑娘,所以还是在坚持案例的学习。

回来学校之后一周一套快题(这个时候真的非常容易疲惫和想要逃避,但不坚持的话就会失败。所以感谢我可爱的研友一直陪伴监督我❤),报了几凡的秋季班评图课程,课程模式就是每周发题目,之后的时间用来画图,到了评图时间参与网络评图快题我认为后期还是相互学习更为重要,能直观的学习别的同学好的手法以及新颖的策略,及时记下来,以便能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我的习惯是每次都会第xx次评图为题,记下学长学姐们的解题和题点,将之后同学们好的策略也一并记录。之后自己再根据题所涉及的八个专题中具体的题点分类、总结。一定要激励自己不放弃每一套题,一定不要中断画图,觉得累或者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拿出小本本,列考研之后想做的事,用来激励自己,一定坚持下去。

然后是理综。

前期就开始逐步加大复习理综的比重,课本和笔记是重中之重,笔记一遍一遍的刷,背笔记的时候一定要带着脑子,前期背的时候只是单纯的背文字,不考虑时间轴以及大条下衍生出的细致的知识点,这样过了一段时间突然意识到这样不思考低效而磨人(幸亏悬崖勒马,否则现在就在搬砖了,手动微笑)。调整了自己的学习方法,即用时间轴来整理记忆,方便理解内容。之后就开始看一些学长推荐衍生的书籍,除了两本图解之外,也查阅了一些别的书籍,eg《图解西方近现代建筑史》、《中国古建筑图解》、《穿墙透壁剖视中国经典古建筑》、《中国园林史》、《华夏意匠》(19年考场上的丘园就是我在看衍生书籍中见过才答上来的)这类书籍能补充书本的知识,但是在你有富裕时间的情况下推荐看一下。中期的时候开始接触模拟题,在纸上列知识点,检查自己复习的成果;逐步切入真题,总体了解有没有什么出题规律,先自己不看书做一遍,之后在听讲解,回到书中找相关内容,查漏补缺。

还要说说英语。

后期一定要刷英语真题,真题我做的很慢,因为做完一篇就会花很多时间研究透,把每个text的生词摘抄下来,分析句子结构。真题一定要分析透彻,有些同学会不那么重视真题,只是草草的过一遍,还有很多人都会觉得看着翻译的差不多就可以了,那样我觉得还是没有完全的利用真题,了解真题可以总结他的出题模式,问题类型,题点大概率的出现在哪些段落,个人认为真题比模拟题重要的多,也可以找一些新东方的资源,听老师再讲一遍。我留了三套真题,到12月的时候用规范的答题纸卡时间做,让自己提前适应一下考试的节奏。我自己英语比较差,所以在10月中旬开始着手背作文,花费了好多时间,只几篇大作文,但背到了滚瓜烂熟的地步(比较幸运石考场上用到之前背的文章,天选之子),不能光是背诵,自己也要写几篇,我买了网上评作文的课程,写完之后发给老师批改,第一次写惨不忍睹,背诵几篇后错误明显减少,提高还是很明显的。到后来研友和我讲,字体一定要练好看一些,写英文斜体,就买了本字帖,学累的时候就拿出来练习一下,当做休息放松。

另外还有政治。

政治准备的比较晚,十一月份开始的,一开始听肖秀荣团队的讲解视频,一节视频睡着3次一点不夸张……后来发现徐涛,(呜呜也太可爱了吧,)风趣幽默,我就配合着他的视频看肖秀荣的精讲精练,很快过完知识点。我是真的准备比较晚,大家都刷了八套卷2遍了,我的书还没有回来(打扰了……)。然后我还买了徐涛的小黄书背。背的时候可能会觉得有点难,但是这个已经是很精练的知识点了。最后就是四套卷了,选择题部分自己做,又在手机上用碎片时间刷了一遍1000题,把反复错过的题摘抄下来写到本子上,没事的时候翻看一下。对于大题,深知自己用在政治上的时间太少了,四套卷大题背到滚瓜烂熟,为了让自己安心些……

总结一下最后的时光吧,负重前行,每天6点钟起床,中午休息半小时,晚上10点自习室关门,回来洗漱之后去楼道里背书到12点半。习惯了这样的节奏也就不觉得怎么累,重点是我心态一直比较好,很多同学在这个时候发现复习不完就放弃了,非常可惜。我一直坚信努力是有回报的,决心一定考上,断掉自己一切后路,用尽全力拼搏这一次,不管最终结果如何,我无愧于内心,绝不后悔。

三、写在最后

考研注定是种孤独的过程,人生的确有些路只能自己走下去,在考研期间你会迷茫、失落、感觉无所适从,这些都是正常的情绪,我们要做的就是克服和释然,考研是为数不多的几次能够自己主宰的事情,享受这个努力拼搏的过程,之后再回望的话,只会有满满的感动和油然而生的自豪感。

内容来源:内蒙古工业大学,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中国教育在线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