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中级导游复习资料之导游知识专题三

http://zige.eol.cn  来源:  作者:  2008-08-29    

  专题三、建筑文化

  一、建筑文化概述

  中国建筑文化

  地位:三大建筑体系之一

  内容:形象化、具体化的文化

  形式:“土木的史书”

  (一)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历程

  1、雏形期(夏-春秋):

  a.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以穴居、半穴居为主,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以干阑式建筑为主

  b.商代出现较具规模的城池和宫殿建筑

  c.周代开始用瓦盖屋顶,以版筑法为主,已具一定法则

  2、发展期(战国-南北朝):

  a.秦汉统一,建筑规模更为宏大,组合更为多样,总体风格豪放朴拙;木结构趋向完善;类型以都城、宫殿、祭祀建筑和陵墓为主

  b.魏晋民族文化融合,佛道普及,寺观大盛。

  3、成熟期(隋-宋):

  a.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建筑风格雄浑壮丽,舒展大度

  b.建筑类型以都城,宫殿,佛寺,陵墓,园林为主

  c.宋代官方颁布《营造法式》,内容与秩序有了官方规范

  4、总结期(元-清):

  a.规模小于前朝,但序列更丰富、分布更广、数量更多

  b.官方建筑完全定型,结构简化而装饰性加强,精细富缛

  c.民间建筑与少数民族建筑大大充实传统建筑文化的内容

  d.1840年后,中国现代新建筑体系

  (二)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

  1、多样性特征与主流体系

  多样性:各地建筑风格差异大

  主流体系:木构架

  2、文化艺术的精神特征 {掌握}

  伦理观:皇权至上

  布局观:群体组合

  自然观:高度协同

  审美观:中和含蓄

  3、实体空间的物质特征

  (1)木构架体系为主的实体建筑

  木结构建筑在中国广泛应用的原因及其优点:{掌握}

  取材方便、适应性强、抗震性好、施工快捷、便于修缮,适宜中国的地理环境和资源特征

  主要结构体系{掌握}

  由梁、柱、檩、枋等构件采用榫卯结合形成框架承重。主要有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结构体系。

  (2)结合环境布置的空间序列

  空间处理方式{掌握}

  坛庙以十字轴线展开;民居和宫殿建筑以纵轴为主、横轴为辅;园林建筑以曲折轴线展开,强调抑扬顿挫,有前序、高潮、尾声的空间变化

  “天人合一”的风水论影响{熟悉}

  通过对地形、地质、植被、水文、环境容量进行勘察,究其利弊,善择基址,适当布置建筑与村落城镇。

  (3)多样化的院落组合

  布局手法{熟悉}

  院落组合

  形成背景{熟悉}

  古代易受自然灾害、社会不安定因素侵害,

  舒适生活的需要

  (三)中国建筑的基本要素

  (1)台基:高出地面的建筑物底座,起承托、防潮、防腐,美化等作用

  (2)柱:承重构件,排布形成“柱网”,不同柱网造成不同的空间格局

  (3)开间:四根木柱围成的空间称为“间”,建筑迎面间数称为“开间”或“面阔”,纵深间数称为“进深”

  (4)大梁:架于木头圆柱上的一根最主要木头,用以形成屋脊

  (5)枋:柱子之间起联系和稳定作用的水平向的穿插构件,椽、垫、枋三者形成一种固定的构建组合方式

  (6)檩:架在梁头位置的沿建筑面阔方向的水平构件,作用为直接固定椽子,并把屋顶荷载通过梁向下传递

  (7)斗拱:由头、拱、昂三部分组成,一般置于柱头和额枋、屋面之间,用于支撑荷载梁架、挑出屋檐、兼具装饰作用

  (8)屋顶(屋盖):六种主要形式

  (9)山墙:房子两侧上部呈尖形的墙面

  (10)藻井:传统建筑天花板的一种装饰,也有预防火灾之义

  2、装饰装修

  古代建筑装饰的美学特征{熟悉}:

  1、显示建筑社会价值;

  2、大多数都有实用价值,并与结构紧密结合;

  3、规格化、定型化;

  4、艺术风格有鲜明的时代性、地域性和民族性。

  五大装饰类型:{熟悉}

  (1)大木作装饰:柱、梁、枋、斗拱、椽子等端部的艺术处理

  (2)小木作装饰:门窗、廊檐、天花、室内分隔构件等的艺术处理

  (3)砖瓦作装饰:屋顶、墙面、地面、台座等取材和加工艺术

  (4)石作装饰:台基、石柱础、栏杆、踏步、建筑小品等的石雕艺术

  (5)油漆彩画作装饰:木结构表面的艺术处理,分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三个等级

  (四)中国建筑的主要类型

  1、建筑的十大功能性类型{熟悉}

  (1)宫廷府第建筑           (2)防御守卫建筑

  (3)纪念性和点景性建筑       (4)陵墓建筑

  (5)园囿建筑               (6)祭祀性建筑

  (7)桥梁及水利建筑          (8)民居建筑

  (9)宗教建筑               (10)娱乐性建筑

  二、宫殿(坛庙、祠堂、书院、会馆)建筑

  1、形制演变{了解}:

  规模逐渐缩小,密度逐渐增大。前朝部分加强纵向的建筑和空间层次,门、殿增多;后寝居住部分由宫苑相结合的自由布置演变为规则、对称、严肃的庭院组合

  2、布局特征{掌握}

  (1)严格的中轴对称:表现君权受命于天和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观念

  (2)左祖右社(左庙右社):体现崇敬祖先、提供孝道、祭祀土地神和粮食神的传统,古代以左为上

  (3)前朝后寝:体现“前堂后室”的布局传统

  3、宫殿内外陈设{熟悉}

  内部:斗拱、琉璃瓦铺顶、彩画、盘龙金柱、天花藻井、汉白玉台基、栏板、梁柱及各种建筑小品等

  外部:华表、石狮、日晷、嘉量、吉祥缸、鼎式香炉、铜龟、铜鹤等

  (1)北京故宫

  (2)沈阳故宫

  (二)坛庙

  1、功能{掌握}:用于祭典诸神、祖先及先贤,是寄托国家和民族精神的地方

  2、实例介绍{掌握}

  (1)天坛:自元代起的祭天场所

  (2)岱庙:古代帝王来泰山丰禅时居住和举行大典的场所

  (3)孔庙:纪念孔子,官方建庙崇祀

  (1)天坛

  (2)岱庙

  (三)祠堂

  1、功能{掌握}: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庙堂,分为先贤祠、宗祠、神祠

  2、实例介绍{掌握}

  (1)晋祠

  (2)陈家祠

分享到 更多

收藏此页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教师资格课程随意学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内容推荐
导游
-->

热点专题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京ICP证140769号 | 京ICP备1204535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北京中教双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EOL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e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