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额
择校热
双一流
产教融合
课外负担
专项招生计划
乡村教师待遇
高校思政改革
学前教育
薄弱学校改造
高考改革
义务教育
抓紧消除城镇“大班额”

中小学标准班额应为多少人?先带大家读读文件了解一下,按照《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要求,中小学标准班额为小学45人、初中50人。《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56人及以上为大班额,66人及以上为超大班额。

2016年,全国共有义务教育大班额45万个,比例为12.7%,同比2015年减少了4万个,比例降低了1.4个百分点。超大班额有14万个,比例为4%,同比减少了3万个,降低了1个百分点。相比2009年,大班额比例平均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以上。2016年9月,启动实施消除大班额计划,明确提出“到2018年基本消除超大班额,到2020年基本消除大班额”。

“大班额”问题如何破?一是各省份落实消除大班额专项规划,按工作目标、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持续推进。二是适应常住人口发展趋势,科学规划城乡义务教育布局规模。三是确保城镇学校建设用地,统筹“十三五”期间学校建设项目,有序扩大城镇学校学位供给。四是统筹城乡师资配置,解决乡村教师结构性缺员和城镇师资不足问题。五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提升薄弱学校和乡村教育质量,适度稳定乡村生源。

择校热

2017年初,教育部门对全国24个大城市重点监测的调研数据显示,包括19个副省级以上城市和福州、南昌、郑州、长沙、贵阳等5个省会城市在内的24个城市中,有18个城市已实现公办小学学生全部免试就近入学;上海、沈阳、深圳、济南、青岛等9个城市公办初中(不含寄宿制)学生也已全部实现免试就近入学。

这意味着,经过持续治理,成因复杂、社会广泛关切的“择校热”降温了。

多年来,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得义务教育的资源配置在城乡、区域以及学校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别,即使同一区域内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和水平差距也较大,从而造成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难以遏止。

治理择校难题,教育部门痛下决心。着力点是通过不断强化就近入学政策,努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机会公平。从几年前开始,教育部就在北、上、广等19个全国大城市,强势推进实施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政策。

北京作为曾经择校问题严重的热点城市,其免试就近入学具有政策的标杆意义。为此,北京市委、市政府坚持把义务教育入学工作作为政府行为予以保障。市长办公会专题审定年度入学政策,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定期研究推进,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和推进教育公平的高度统筹推动义务教育入学改革。

双一流

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快“双一流”建设,支持中西部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

“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面向“两个百年”和“中国梦”,立足国家经济社会需要和高等教育现状,提出的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大工程。“双一流”建设是在我国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阶段的新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突出了“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精神内涵,突出扎根中国大地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使命。

2017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经国务院批准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其中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双一流”名单确定后,三部委的工作重心将从遴选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转换到有效推进实施上来,建设高校将从凝练学科方向、编制建设方案转化到全面落实上来,推动“双一流”建设健康发展。

产教融合

改革开放40年来,遍布城乡的一线劳动者连同支撑其成长成才的职业教育体系为中国跨越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40年间,职业教育从1980年代的百废待兴,到1990年代的热火朝天迅猛成长,再到新世纪的健全完善;从政府推动到市场驱动,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发展,从“断头路”到“立交桥”,在不断的改革实践中,职业教育也实现了自身的跨越和提升,在我国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大幅增加,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发展环境氛围不断优化。职业教育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黄金期,一个世界规模最大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已经基本建成。

站在这一起点上,如何用好这支庞大的“职业教育大军”,培养大规模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制造强国建设,是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历史使命。展望未来,中国职业教育仍需攻坚克难,在持续深化改革中行稳致远。

中小学生课外负担

当前,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出现这一问题,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受“望子成龙”等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二是课后服务缺失;三是个别区域未严格执行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政策;四是学生存在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五是校外培训机构裹挟家长被动参与。

解决这一问题有什么办法?首先,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开展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管理专项行动的通知》,聚焦义务阶段学科类培训,排查、处置学校和各类校外培训机构增加学生课外负担的不良行为。其次,印发《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规范招生入学秩序,斩断校外培训机构与中小学招生的联系。此外,还将建立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长效机制,深化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缓解广大学生和家长对校外培训的需求。通过打好“组合拳”,基本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义务教育阶段课外负担过重突出问题。

专项招生计划

2012年以来,教育部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组织实施了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的专项计划,并结合农村和贫困地区实际,不断调整完善政策措施,形成保障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高校的长效机制。该专项计划包括国家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高校专项计划三个组成部分。

其中国家专项计划主要招收集中连片特困县和国贫县学生,招生学校为中央部门高校和各省(区、市)所属重点高校,实施区域为集中连片特困县、国贫县以及新疆南疆四地州。地方专项计划主要招收各省(区、市)实施区域的农村学生,招生学校为各省(区、市)所属重点高校。高校专项计划主要招收边远、贫困、民族等地区县以下优秀农村学生,招生学校为中央部门高校为主的重点高校。

上述专项计划实施以来取得显著成效,招生人数由1万人增至10万人,累计达到37万余人,有效激发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学习动力。中国科学院组织的第三方评估显示,专项计划得到社会广泛认可,高校满意度达80%,学生满意度达90%,地方满意度达100%。

乡村教师待遇

农村义务教育是我国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提升我国义务教育整体质量和水平,必须首先发展好农村义务教育,重点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关键是稳定和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任教。但长期以来,由于工作任务繁重、工作生活条件艰苦、工资待遇偏低等原因,农村教师的职业吸引力明显不足,农村义务教育师资严重缺乏。

为改善乡村教师待遇,鼓励更多的教师投入到农村义务教育中,2013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落实2013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对在连片特困地区工作的乡村教师给予生活补助的通知》,对在全国22个省份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学校和教学点工作的乡村教师给予生活补助,按照“地方自主实施、中央综合奖补”的原则,所需资金由地方财政承担,中央财政给予奖补。

政策实施以来,乡村教师生活补助覆盖面逐年扩大,补助标准逐年提高。截至2017年底,全国22个实施省份的708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已实现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全覆盖,中央财政累计核拨综合奖补资金112.1亿元,占地方资金投入的92%,惠及130多万名乡村教师。

下一步,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精神,推动各地保持连片特困地区县乡村教师补助全覆盖的良好趋势,多措并举,不断改善乡村教师待遇。

高校思政改革

在高校,有一类课程始终与青年思想同频共振,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课程,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程,这就是高校思政理论课。

2017年对于高校来说,有一个不同寻常的名字——“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年”。如何提高思政课吸引力?师资队伍如何升级?如何真正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一年来,各高校深入研究把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聚焦重点难点问题,“导向正了,取向好了,风向变了,气象新了,志向大了”,高校思政课正在经历一场华丽蜕变,成为当之无愧、名副其实的“高校第一课”。

5年来思政课建设进展如何?思政课教学状况如何?2017年5月至10月,教育部组织开展了领导带队调研、专家听课调研、校地特色调研、课题专项调研等多种形式的思政课建设情况大调研。不回避问题,不绕开矛盾,这次不同于一般的大调研,将发现真问题、真解决问题,融入到调查、研判和推进工作的各项任务中。”

北京、四川、重庆、辽宁……16个省区市,两万多公里的行程,陈宝生调研思政课的脚步没有停歇,他对于思政课建设的思考也从未中断。“思政课‘配方要先进’‘工艺要精湛’‘包装要时尚’”“思政课教学要‘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思政课的对象是人,重点是思,方向是政,载体是课”……

学前教育

要多渠道增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运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儿童托育全过程监管。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学前教育市场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入托难、学前教育场所器材匮乏、高素质学前教育人才严重不足等,已成为困扰教育部门和家庭的大难题。我特别期待政府加大对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强对幼师职业院校发展的支持力度。

在我国330多万乡村教师承担着5200多万乡村中小学的教育任务,他们默默无闻却又责任重大,通过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的活动,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他们,让最美乡村教师感受最多的温暖。

薄弱学校改造

2013年底,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启动实施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实施范围以中西部农村贫困地区为主,兼顾东部部分困难地区;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主,兼顾其他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地区、民族地区、边境地区等贫困地区。

主要发展目标包括以下六项:

一是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室、桌椅、图书、实验仪器、运动场等教学设施满足基本教学需要。

二是学校宿舍、床位、厕所、食堂、饮水等生活设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

三是留守儿童学习和寄宿需要得到基本满足,村小学和教学点能够正常运转。

四是县镇超大班额现象基本消除,逐步做到小学班额不超过45人、初中班额不超过50人。

五是教师配置趋于合理,数量、素质和结构基本适应教育教学需要。

六是小学辍学率努力控制在0.6%以下,初中辍学率努力控制在1.8%以下。

截至目前,中央财政累计投入专项资金1620亿元,带动地方投入3000多亿元,全国新建、改扩建校舍1.93亿平方米,分别完成五年规划任务的92%和90%,提前一年完成2018年目标任务,全国31万所义务教育学校(含教学点)“20条底线要求”综合达标率为94%,有力推动了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村教师感受最多的温暖。

高考改革

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高考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由2016年的5个百分点降至4个百分点左右。国家、地方和高校三个专项计划共录取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10万人,较2016年增加8500人,增长9.3%。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高考的政策进一步完善。全国除西藏外的30个省份已全部出台政策并启动实施,2017年报名人数15万人,较2016年增长25%。

统计同时显示,高考加分项目和人数大幅减少,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全部调减到位,地方性加分项目减少到35个,减幅63%。全国具有加分资格人数逐年大幅减少,2017年比上年减少11万人。自主招生考录程序更加严格规范,招生人数约占高校招生总规模的2%。录取方式持续改进优化,31省份已全部实行“考后”填报志愿,减少了考生志愿填报的盲目性。积极推进减少录取批次改革,22个省份取消了本科第三批次,上海、浙江、山东、海南合并本科一、二批次。

2017年,上海、浙江新高考实行“两依据、一参考”的招生录取模式,对教考招各环节进行了链条式地整体改革。超过7成的学生打破了原高考文科、理科的固定科目组合,选择了新的科目组合,学生的兴趣、特长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真正落地,上海、浙江均建立了统一的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并在高校招生中参考使用,使对学生的一次性、终结性评价转变为过程性评价。高中全面展开选课走班,改变了原来行政班“齐步走”的教学组织管理方式,学生生涯规划教育逐步推进,学生自主选课、个性化学习更为普遍。

义务教育

2017年初,教育部门对全国24个大城市重点监测的调研数据显示,包括19个副省级以上城市和福州、南昌、郑州、长沙、贵阳等5个省会城市在内的24个城市中,有18个城市已实现公办小学学生全部免试就近入学;上海、沈阳、深圳、济南、青岛等9个城市公办初中(不含寄宿制)学生也已全部实现免试就近入学。

努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多年来,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得义务教育的资源配置在城乡、区域以及学校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别,即使同一区域内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和水平差距也较大,从而造成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难以遏止。

治理择校难题,教育部门痛下决心。着力点是通过不断强化就近入学政策,努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机会公平。从几年前开始,教育部就在北、上、广等19个全国大城市,强势推进实施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