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360腾讯互掐的“获”与“惑”

http://itpx.eol.cn  来源:  作者:广州日报 毛建国  2010-11-23    

  2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通报批评了北京奇虎科技有限公司与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并责令这两公司自20日起,在5个工作日内向社会公开道歉。(点击进入:详细报道

  360和腾讯互掐至今,竟以双方道歉而告一段落,面对工信部的最新姿态,我们有“获”更有“惑”。

  “获”在于,这一事件真正让我们见识到了互联网安全的不确定性。在互联网已经渗透现实生活,并成为现实生活的今天,公众还从来没有过像今天这样对网络安全及网络生活如此忐忑不安。我们原本以为,网络安全的隐患只来自于黑客的江湖恩怨;我们更以为,在互联网这个崭新且最与国际接轨的行业,一定有着普适规律在起作用。然而,360和腾讯互掐给所有人一记无情耳光。在双方的互掐中,我们根本不知道,哪里才没有一双在黑夜中窥探隐私的眼睛,我们更不知道,哪里才会有一颗尊重市场、公众的心灵。

  种种“不知道”,反过来就是“知道”。我们终于知道,网络无神话,道德无神话;终于看到,逐利的残酷,垄断的无良。如果说,此前我们只是稀里糊涂自慰于网络带来的快感,那么现在,我们对于网络安全的不确定性及自身地位的边缘性,已经有了很深的理解。而这种理解,为维护及实现网络安全提供了可能。

  之所以说是“可能”,而不是“必然”,是因为在网络江湖中,作为个体的公众其实并没有多少话语权,更没有多少选择权。他们最终的收获,建立在监管者成为“警察”上。现在,监管者的表态已经让我们看到了“警察”的印迹,但责令两公司公开道歉,还只停留在道德领域,这种警察只是“道德警察”。

  “惑”,正在于此,监管者为什么快意于“道德警察”?在一个健全的市场环境里,道德是有用的。然而,在一个夹杂着垄断暴力、“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的市场环境里,单纯的道德是无用的。道德无用,道歉更无用,仅仅要求道歉更会形成恶范,给相关市场主体形成误导,以为不把用户当回事,也不过道歉而已。

  监管者身负重任,不能只当“道德警察”,厘清这一角色定位,公众才会只有“获”而没有“惑”。

推荐给好友    我要收藏    我要纠错    分享到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内容推荐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京ICP证140769号 | 京ICP备1204535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北京中教双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EOL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e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