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产学互联 人才智造”台达力推创新人才

http://itpx.eol.cn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  2015-07-01    

  6月30日,台达以“产学互联人才智造”为主题,在北京召开媒体分享会,全面呈现台达通过高校合作理念的实践,培育智能化、信息化、节能化时代的绿 色创新型人才。身为全球电源管理与散热管理解决方案的领导厂商,台达深耕高校合作多年,已先后和两岸多所高校开展了11个合作项目,横跨自动化、电力电 子、绿色建筑、环境法等多个应用领域,使上万名重点高校师生从中受惠。

  和很多校企合作注重时下热门领域不同,台达在多个领域的合作常起步于政策与行业热潮到来之前。2000年,台达即预见到电力电子领 域对于国家节能发展的重要作用,依托自己在电力电子领域的核心优势,率先开展了“电力电子科教发展计划”和“中达学者计划”,积极推动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学科的创新发展,迄今有近4000名师生受惠。考虑到环境法治将是未来环境保护最强大的推动力量,台达从2005年起,陆续为两岸环境法学科师生提供研究 资金及论坛交流平台,影响面向逾千人。鉴于绿色建筑和可再生能源对于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台达又将目光投向绿色建筑领域。2006年以来,台达已冠 名赞助5届“台达杯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并具体出资将竞赛获奖方案建设成3栋实体绿建筑,真正实现了“以赛促学”,培育出众多可再生能源应用和绿领 建筑人才。

  在中国大陆开始向“智能制造”时代迈进的同时,对于自动化人才的专业素质要求也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台达集团-中达电通副董事长尹镟 博先生指出,“中国制造2025”提出中国力争到2025年从制造大国转型为制造强国,其中,智能制造人才队伍的建设将是转型升级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台达 自1995年推出第一台变频器开始,持续投入自动化创新研发与人才培养,将其在自动化领域多年领先的技术经验与高校师生共享,携手推进自动化产业的发展。 台达先后与两岸多所高校合作,通过共建自动化实验室、开展“台达杯高校自动化设计大赛”、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等项目,为社会培养满足“智能制造”时代需求 的高端自动化人才。2009年至今,与高校共建了27个实验室,每年使用的本科生、研究生人数超过6000人。今年举办的第二届“台达杯高校自动化设计大 赛”更是紧紧围绕自动化设计中最重要的“控制”环节,以“发现控制高手”为主题,在两岸三地全面铺开,吸引了83所院校的198支队伍参赛,最终有64支 队伍突破重围,将于7月28日到30日在江苏吴江展开“巅峰对决”。

  在“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两化融合”、“节能创新”……新的时代发展背景下,业界对于高技能、复合型的创新与绿色 人才需求日益增加,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大陆高校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很多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窘境。解决就业难题、培养满足智能环保新时代的高素质应用 型人才,成为校企合作新的发展方向。台达除了通过高校合作培养学生“理论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促进学生相互交流、开阔眼界、丰富人脉关系外,也积极储备高 端技能型人才,为行业人才能力提升和转型做贡献。从2011年到2014年,台达培养的国家技能人才从近500人发展到5000多人,并计划于2020年 提升到1万人。台达于去年荣获2014年度“中国最佳企业大学”的荣誉,正是社会对台达多年来在人才培养方面积极实践的肯定。

  台达发言人暨企业信息部资深协理周志宏先生表示:“台达自成立以来,秉持‘以人为本’的信念以及‘环保节能爱地球’的经营使命,始 终坚持在自己的岗位上,提供对社会真正有价值的节能产品与解决方案、做对社会有价值的事,并致力于通过高校合作培养出更多满足新时代需求的高端人才。”

  目前,台达已经展开的高校合作项目包括:台达电力电子科教发展计划、中达学者计划、中达环境法学者计划、清大环境法中心合作项目、台达杯国际 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台达杯高校自动化设计竞赛、自动化实验室、台达机械班、台达电机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卓越工程师计划等。合作模式涵盖奖励资助、合 作办班、实验室合作、实践基地、竞赛等多种形式,覆盖职业学校学生,普通高校本、专科生,硕、博研究生,博士后,学者等不同层次的高校人群。受到台达资 助、奖励的各专业学生、老师超过2000人,影响面向逾万人。台达以“发现能效高手”为主题举办了第一届两岸高校自动化大赛,今年,更以贴近两化融合领域 为出发点,以“发现控制高手”为主题,寻找国家未来的工程师,与超过80所高校进一步建立广泛而深入的合作。

推荐给好友    我要收藏    我要纠错    分享到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内容推荐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京ICP证140769号 | 京ICP备1204535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北京中教双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EOL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e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