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详解CDMA无线网络技术的原理

http://itpx.eol.cn  来源:  作者:中国IT实验室  2010-04-08    

  其实CDMA技术很早之前就已经被使用了。也许是先开始引进中国时,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没有完全发挥出它的优势。那么它具体有什么优点呢?是什么原理呢?在此就不多赘述了,请看下文。

  CDMA是码分多址(Code-DivisionMultiple Access)技术的缩写,是数字移动通信进程领域的一种先进无线扩频通信技术,该技术具有频谱利用率高、语音质量好、保密性强、掉话率低、电磁辐射小、容量大,覆盖广等特点,能够满足市场对移动通信容量和品质的高要求。

  CDMA的优点,可能大家都知道一些,不过至于它的原理,可能大家知道的不多。CDMA无线网络技术是基于扩频技术,即将需要传送的那些具有一定信号带宽的信息数据,用一个带宽远大于信号带宽的高速伪随机码进行调制,从而使原数据信号的带宽被扩展,再经载波调制并发送出去。接收端则由使用完全相同的伪随机码,与接收的带宽信号作相关处理,把宽带信号转换成原信息数据的窄带信号解扩,以实现信息通信的过程。

  CDMA最早是由美国高通公司推出的,并很快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我国,CDMA无线网络是联通力推的一个网络。

  CDMA技术的优点

  CDMA无线网络的迅速发展,除了市场等方面的因素外,其技术本身的优势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扩频通信。由于CDMA属于扩频通信的一种,所以它的抗干扰性强,能够实现宽带传输,也具有很好的抗衰落能力。并且在信道中传输的有用信号功率比干扰信号的功率低,因此能够将信号很好地隐藏在噪声中,保密性较好。

  (2)采用了多种分集方式。除了传统空间的分集外,同时在移动台和基站采用了RAKE接收技术,相当于时间分集的作用。

  (3)采用语音激活技术和扇区化技术。因为CDMA系统的容量直接与所受的干扰有关,采用话音激活和扇区化技术可以减少干扰,可以使整个系统的容量增大。

  (4)采用了移动台辅助的软切换。能够实现无缝切换,保证了通话的连续性。处于切换区的移动台通过分集接收多个基站的信号,减低自身的发射功率,并从而减少了对周围基站的干扰。

  (5)兼容性好。由于CDMA的带宽很大,功率分布在广阔的频谱上,因此对窄带模拟系统来说,干扰很小,两者的兼容性好。

  CDMA关键技术

  上面简单列举了CDMA无线网络技术的一些优点,当然这些优点跟CDMA采用的先进技术是分不开的。其关键技术主要有以下几个:

  (1)RAKE接收技术

  在GSM手机中,一般只能通过时域均衡器抵消多径效应,不能通过多路信号的能量叠加降低发射功率。而在CDMA无线网络移动通信系统中,采用了RAKE接收技术,由于信号带宽较宽,因而在时间上可以分辨出比较细微的多径信号,对分辨出的多径信号分别进行加权调整,使合成之后的信号得以增强,从而可在较大程度上降低多径衰落信道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2)智能天线技术

  智能天线的复杂性较高,能量消耗较大,早些时候大都局限于在基站中的应用中,后来才渐渐被引入到移动平台。智能天线能够显着地提高第三代移动台的性能,因此也成为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研究热点之一。我国自主产权的TD-SCDMA系统,也采用了智能天线技术。

  智能天线技术对接收信号进行空域处理,可减小多址干扰对信号的影响,采用了具有一定方向性的扇形天线,从某一角度掏空其他干扰,从而提高系统性能。

  (3)多用户检测技术

  多用户检测技术能够有效地抑制多址干扰,具有以下一些优点:提高带宽利用率,抑制多径干扰;消除或减轻远近效应,降低了对功控高度精度的要求,可简化功控;弥补扩频码互相关性不理想造成的影响;减小发射功率,延长移动台电池的使用时间,同时也减小移动台的电磁辐射;改善系统性能,提高系统容量,增大小区覆盖范围。当然,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复杂性太高,系统存在延时等。

  (4)高效编译码技术

  在通信系统里面,编译码是一项基本的技术。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主要提案中(包括WCDMA和cdma2000等),除了采用IS-95 CDMA系统相类似的卷积编码技术及交织技术之外,还采用了Turbo编码技术及RS-卷积级联码技术。这些技术都具有很高的编译码效率。

  (5)功率控制技术

  在CDMA无线网络系统中,用户使用相同的频带,彼此之间会存在干扰,任何一个用户对其他用户来说都是一个干扰源。而功率控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这种影响,已经成为第三代通信标准中最为重要的核心技术之一。常见的CDMA功率控制技术可分为开环功率控制、闭环功率控制和外环功率控制3种类型。在WCDMA和cdma2000系统中,下行信道采用了开环、闭环和外环功率控制技术,下行信道采用了闭环和外环功率控制技术。

推荐给好友    我要收藏    我要纠错    分享到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内容推荐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京ICP证140769号 | 京ICP备1204535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北京中教双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EOL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e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