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当台湾手艺人与宜春匠人相遇:一场非遗文化的“双向奔赴”
2025-10-30 16:58:00

  一边是来自宝岛台湾,指尖沉淀岁月精粹的手艺人;一边是扎根赣西明珠宜春,执着于文化守望与创新的本土力量——他们中既有激荡创想的青年学子,也有薪火相传的非遗传人。当两岸温情于此交融时,一场以非遗为名的“双向奔赴”,在宜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浸润开来。

  这是10月24日第二届海峡两岸青年“遇见宜春,多彩非遗”宜台交流活动的现场。两岸青年以非遗为媒,共同探寻中华文脉的根与魂,续写“两岸一家亲”的青春篇章。

  一沙一世界:“谢谢你们”是最动人的画面

  走进宜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学院实训室,翰墨书香与清越琴音交织扑面。学生们沉浸于各自的艺术天地:刻刀在红纸上游走,勾勒出玲珑窗花;毛笔在宣纸上挥洒,晕染出山水意境。教室一隅,扬琴珠落玉盘,中阮温润低吟,古筝流水潺潺,木鱼清脆点缀,传统民乐的韵律与书画篆刻的静美相映成趣,共谱一曲非遗传承的青春乐章。

  “有味道,真有味道!”台湾皇手制作负责人童正一凝视着一位沉静创作的学生,由衷赞叹,“她人是静的,心是定的,刻出来的作品却充满灵气。功夫已进到心里,这就是创作的真谛。”

  沙画体验区更是情意流淌。细沙从指间滑落,在灯箱上绽放出创意的花朵。一位嘉宾在完成一株饱满的玉米后,环顾身旁悉心指导的师生,会心一笑,悄悄写下:“谢谢你们”。

  灯光温柔,字迹朴素,这无声的感谢,成为两岸情谊最动人的注脚。

  一纸一春秋:亲手印出共同的文化记忆

  美术馆内,剪纸的灵动、夏布的素朴、苎麻纸的坚韧、脱胎漆器的温润,在柔光下交织出赣西大地的文化密码。

  在剪纸展区前,非遗剪纸传承人陈杵保正带领嘉宾品鉴一幅幅剪纸作品,在方寸之间感受剪纸艺术穿越时光的魅力。

  袁州纸漏版画体验区人头攒动。在传承人余东方的指导下,大家选版、上墨、覆纸、拓印,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仪式感。

  “哇!太神奇了!”台湾灸艾睏负责人沈怡芳轻轻揭开宣纸,一幅墨色均匀的吉祥图案跃然眼前,“我要把它带回台湾,与亲友分享!”

  在脱胎漆器展台前,台湾非遗公益协会成员黄馨霄驻足良久:“从泥胎到成器,历经数十道工序,这就是工匠精神的写照。”

  万载苎麻纸手工制作技艺传承人王春根的讲解,让每一件展品都焕发出历史的温度。嘉宾们纷纷感叹:“原来我们日常书写用的宣纸,其‘亲戚’苎麻纸已有千年历史!”“这夏布衣裳,穿在身上定是清凉,是老祖宗的智慧啊!”……

  一匠一初心:守住技艺,更要照亮前路

  座谈会在宣传片的暖场中开始。镜头里的宜春风貌与宜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育人成果,引发两岸友人的深切共鸣。“不虚此行”“期待再聚”成为共同心声,大家对宜春市在非遗文化保护传承方面的扎实工作,和宜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推动非遗进课堂、吸引青年学子参与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

  讨论渐入深处。面对市场冲击、传承断层等共同课题,与会者达成共识:我们守护的是同一座中华文化宝库。技艺传承需要坚守,但更要让老手艺活在当下。高校作为创新基地,青年作为传承活水,市场作为展示舞台,三者协同发力,正在打通从文化资源到创新产品的转化路径,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活动尾声,双方互赠了凝聚匠心的非遗作品。这不仅是礼物的往来,更是精神的共鸣、文化的相知。以技艺为桥,以匠心为舟,这场跨越海峡的对话,为两岸共同守护中华文脉点亮了一盏不灭的明灯。(来源:宜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刘宇欣)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