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聚焦深圳校区!携手共筑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美好愿景
2020-08-03 16:37
中山大学
作者:

  在即将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四十周年之际,中山大学深圳校区这座以重点发展医科和新型工科为主要办学特色,拥有综合性学科优势的现代化大学园区也将正式投入使用。深圳校区建设发展是学校面向重大国家战略需求、践行高等教育“四个服务”的迫切需要,也是中山大学未来的“百年基业”。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战略机遇,建设深圳校区,形成“三校区五校园”的办学格局,有利于中山大学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布局发展新工科和做强医科学科,率先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使学校真正进入“追求卓越、迈进一流”的新时期,为迈进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山大学伟人手创,始终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广东在新时代继续先行先试,以新作为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为全国发展提供新鲜经验,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这一重大国家战略。2018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指出,要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建设深圳校区,形成“三校区五校园”的办学格局,体现了中山大学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时代担当精神,也是身处改革开放前沿地的中山大学又一次重大发展机遇。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目标是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探索“一国两制”新实践。这些战略目标都与中山大学谋划学科发展息息相关,为中山大学更好发挥智力优势支撑国家高质量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根据国家规划方案,深圳光明新区科学城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是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承载区,将持续高标准、超常规规划布局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基础研究机构,建设一批世界级大科学装置,引入一批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集聚一批全球顶级研究人才,建设全球原始创新重要策源地。从国际典型湾区的发展经验来看,湾区开放、创新、国际化、宜居宜业的天然特性极有利于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我们常说,旧金山湾区一流的创新生态成就了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旧金山大学等国际一流学府。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与光明科学城比邻而居,地理位置优越,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将直接推动深圳校区的科学研究与创新活动,助力中山大学提升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能力。另外,大湾区加快构建以港深、广佛、澳珠为极点的三个都市圈,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和深化粤港澳融合发展,中山大学立足大湾区形成的“三校区五校园”办学格局,能够更好地融入大湾区开放型协同创新共同体中,开展教育国际合作交流,配置全球科技创新资源,推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深圳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是实现光荣与梦想的地方。兴办经济特区40年来,深圳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绩,从一个边陲小渔村,发展成为一座充满魅力、动力、活力、创新力的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深圳本地GDP总量已超过香港,居亚洲城市前五位;进出口贸易额接近全国的十分之一,连续27年居内地大中城市首位;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4.2%,相当于以色列的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40%,是全国唯一一个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9000亿元的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诞生了华为、腾讯、大疆等世界级的科技明星企业。2018 年PCT国际专利申请数量中,深圳占到中国申请件数的52%,PCT全球排名前50的企业,中国有8家,其中6家在深圳。深圳的发展是一个奇迹,成就了改革开放后一代人的梦想。2019年8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了《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提出到本世纪中叶深圳将建设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从经济特区到先行示范区,深圳又一次成为实现光荣与梦想的地方。面向未来,深圳按照“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的战略定位,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行,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城市孕育了大学,大学滋养着城市。“没有斯坦福就没有硅谷,没有硅谷就没有一流水平的斯坦福大学。”斯坦福大学为硅谷科技创新提供了理论和技术的研发基地,培养了众多高科技公司的领导者;而硅谷为斯坦福大学提供了基础研究的现实平台,受聘到大学教书的产业界精英让学生更深入了解科技世界与创业环境。目前,深圳已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4万余家,按照率先建设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要求,国家将支持深圳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建设5G、人工智能、网络空间科学与技术、生命信息与生物医药实验室等重大创新载体,探索建设国际科技信息中心和全新机制的医学科学院。同时,深圳还将规划建设包括5G、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机器人、增材制造、石墨烯、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精准医疗等10个新兴产业领域的制造业创新中心。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以重点发展医科和新型工科为主要办学特色,办学定位非常清晰,必将形成大学与城市共同成长、相互融合、相互支持的局面。这既有利于发挥中山大学医科力量雄厚的优势,推动医药和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更好助力深圳市弥补医疗、科研、教学等方面的短板;也有利于充分利用深圳创新产业体系的优势,破解长期制约学校发展的“工科发展瓶颈”问题。同时,深圳校区作为拥有综合性学科优势的大学园区,构建文理医工农艺相对齐全的学科体系和从本科到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也将有利于发挥现代大学的“第三使命”,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引领和社会服务等各方面全方位服务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

  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办学传统,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特区精神,是推动深圳校区创新发展的精神力量。改革是时代的共识,制度是发展的保障。40年来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是一个举世瞩目的奇迹,奇迹背后的密码是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创造人间奇迹的源泉,是经济特区发展的灵魂。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特区精神,则是经济特区坚持解放思想、不断革故鼎新、创新体制机制、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力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门研究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问题,全会的《决定》全面回答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应该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把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为新时代改革发展提供稳定高效的制度体系。建设深圳校区,形成“三校区五校园”的办学格局,为中山大学谋划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根本还要依靠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和治理体系,扎实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深圳校区,我们要把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办学传统,与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特区精神结合起来,形成推动深圳校区创新发展的磅礴精神力量。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支持大湾区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也明确提出,“充分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加快创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作为一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综合性大学,中山大学理应要有“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不忘初心,努力争创高等教育体制机制创新示范区,为学校加快进入国内高校第一方阵,努力迈进世界一流大学前列提供制度保障。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把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制度、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治理体系、提高现代大学治理能力作为学校“十四五”规划的核心任务。坚持和完善党对高等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制度体系,全面推进依法治校,提升学校内部治理水平;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全面推进科教融合、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构建以“三个面向”和“三大建设”为牵引的学科发展体系,推动建设一流研究型大学;用信息化手段提升“三校区五校园”一体化协同管理水平,形成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探索粤港澳高等教育合作新模式,完善高等教育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完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构建教育质量评估监测机制;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智库,讲好经济特区和先行示范区的“中国故事”,提升参与国家发展与全球治理的能力。通过扎实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诠释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精神,最大限度激发现代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三大功能与活力。

   天时、地利、人和。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和先行示范区建设“双区驱动效应”,发扬一代一代中大人创造和积淀出来的伟大精神力量,建设深圳校区,形成“三校区五校园”的办学格局,为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展望未来,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与深圳先行示范区一起成长,不断融合和互促。到本世纪中叶,深圳将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成为向世界展示我国改革开放成就的重要窗口,以及国际社会观察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中山大学综合实力将达到国际一流前列,在主流大学排名进入世界前50,深圳校区为先行示范区建设贡献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方案,引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4年后我们将迎来百年校庆,深圳校区将为中山大学百年校庆增添光彩,中山大学深圳校园也将成为深圳的文化地标和城市名片。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