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民专栏
大学的高度、宽度与深度:以理想与勇气定义人类未来
文 / 李志民
2025-06-30
在这个技术奇点与价值危机并存的时代,大学的高度、宽度与深度,终将汇聚成定义人类未来的文明基因
  大学是人类文明传承与发展的重要社会组织机构。当社会面临技术突破奇点、战争危机、气候挑战、价值重构的十字路口时,大学的功能早已超越知识传递的边界,成为定义人类未来的思想实验室与价值策源地。好大学的高度、宽度与深度,不仅体现在对现实的改造能力,更在于其以理想主义精神重构人类文明图景的勇气。
  一、高度:以理想之光刺破认知穹顶
  大学的高度,是站在人类文明巅峰对未知领域的永恒眺望。从柏拉图学园到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从哥白尼的日心说到希格斯玻色子的发现,大学始终是突破认知边界的先锋队。这种高度不仅体现为诺贝尔奖级别的科学突破,更在于其构建的“终极问题”研究体系——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与人类未来研究所”聚焦人工智能伦理,牛津大学“人类未来研究所”探讨人类灭绝风险,这些看似“不切实际”的探索,恰是文明延续的保险栓。
  真正的学术高度需要理想主义的浇灌。当马斯克创立Neuralink时,其科学依据源自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脑机接口基础研究;当碳中和成为全球共识,背后是麻省理工学院三十年如一日的气候模型推演。好大学不满足于跟踪热点,而是像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那样,为爱因斯坦提供二十年的“思想假期”,让最疯狂的假设在学术自由中生长。这种对真理的纯粹追求,构成了人类认知突破的原始动能。
  二、宽度:以勇气之网编织社会经络
  大学的宽度,在于其将理想转化为现实变革的转化力。从硅谷到深圳,大学与城市的共生关系揭示着知识经济的密码:斯坦福大学工业园区催生半导体革命,香港科技大学孵化大疆无人机,这些案例证明大学不仅是象牙塔,更是产业革命的发动机。但真正的宽度更体现在对公平正义的坚守——印度理工学院通过“低收费高补贴”模式培养工程师,为发展中国家打破贫困循环提供解决方案。
  在全球化退潮的今天,大学正以更开放的姿态重建世界秩序。耶鲁大学杰克逊全球事务学院将气候变化与地缘政治纳入通识教育,新加坡国立大学设立“亚洲视角”课程体系,这些实践表明,大学正在打破西方中心主义的知识霸权,构建多元对话的平台。当密歇根大学通过多个项目推动社区服务,当同济大学通过“乡村振兴研习社”推动城乡融合,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已从技术支援升维为文明对话。
  三、深度:以灵魂之火锻造未来人格
  大学的深度,是塑造人类精神基因的熔炉。在哈佛大学“正义课”引发选课狂潮的背后,是大学对价值教育的觉醒;当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将“美学散步”设为必修课,当东京大学重拾“汉学塾”传统,这些看似“无用”的教育实践,实则在重塑社会的价值底座。好大学深知,技术可以复制,但思辨性思维需要熏陶;知识可以下载,但人文情怀必须培育。
  这种深度教育正在孕育改变世界的力量。格拉斯哥大学通过“气候焦虑工作坊”帮助学生建立生态责任,阿姆斯特丹大学用“设计思维”课程培养同理心,这些创新教育模式证明,大学正在重新定义“人才”的内涵。当越来越多的大学将“道德领导力”纳入MBA考核,当更多的教授将“科技向善”设为研究准则,大学正在为AI时代的人类文明植入道德芯片。
  四、三维融合:以理想主义重构文明范式
  站在人工智能重塑人类社会的临界点,大学的三维功能正在发生质变。苏黎世大学的“数字社会倡议”旨在塑造社会和科学的数字化转型,通过跨学科的研究、教育和外展活动,推动数字技术在社会中的积极影响;清华大学成立“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将生物科技与公共政策结合应对大流行病。这种跨维度融合,标志着大学从知识生产者升维为文明设计师。
  未来的大学,需要更大的理想主义勇气。当东京大学设立“月球开发利用宇宙资源中心”旨在开发月球资源,并培养高技能人才,当南方科技大学牵头组建“太阳系超高速撞击实验室”,这些探索不仅拓展物理边界,更在重构人类对“大学”的认知边界。好大学应当成为这样的存在:它不预测未来,而是创造未来;不迎合时代,而是定义时代。
  在这个技术奇点与价值危机并存的时代,大学的高度、宽度与深度,终将汇聚成定义人类未来的文明基因。大学给予人类最珍贵的礼物——在不确定的未来面前,保持定义文明方向的能力与勇气。
 
简介
李志民,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兼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联系
手 机 扫 码 查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