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严纯华:探索在经济待发达地区走内涵式发展的学科建设之路
2020-08-20 14:22
兰州大学
作者:

  建设教育强国是新时代中国教育的新使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高等教育肩负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之历史重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近年来,兰州大学作为国家部署在西部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校,致力于在经济待发达地区建世界一流大学,以学科建设为基础,探索内涵式发展之路。

  西部高校面临的问题及发展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着力推进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一个教育发展差距较大、严重不公平的国家绝对称不上教育强国。”回顾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东西部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一直存在。国家通过实施“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建设、“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2-2020年)”等战略,逐步提升了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质量和实力。国家这种“集中资源、率先突破、带动整体”的重点建设道路,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时代赋予新机遇。近年来,党和国家从战略上进一步重视中西部地区教育发展,加快推进区域布局,西部大开发战略、“一带一路”倡议、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等,为西部高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在世界大发展大变革的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密切,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东西部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还将长期存在。经济待发达地区建设资源不足、人才聚集能力不强等因素还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制约着西部高校的发展。

  学科建设的发展思路

  对高校而言,学科是学校实现其功能的核心载体,是学校办出特色的关键,是学院建制的依据和建设发展的基础,并为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知识体系支撑。学校通过学科建设,孕育拔尖创新人才,推动学术创新、提升科学研究水平,服务国家和社会。学科建设是高校事业发展的龙头,建设一流学科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基础。兰州大学作为“胡焕庸线”以西的唯一一所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学校立足西部,面向全国,放眼世界,一方面对国家继续加大西部地区教育的财政投入、加强西部地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充满期待,另一方面也在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治理能力,激发内生动力,努力探索经济待发达地区高校内涵式发展之路。

  近年来,兰州大学以“存量保稳定,增量促发展”为原则,以“兴文、厚理、拓工、精农、强医”为思路,发挥有限资源的最大效益,以人才培养为根本目标,分类建设、分层建设、特色建设,努力建设结构优化、布局合理、优势明显、特色彰显的学科体系。重点建设一批一流学科,挖掘培育一批有潜力冲击一流的学科,全力打造学科高峰,在现有学科高原基础上,全力打造具有鲜明西部特色的一流学科,支撑一流大学建设。

  学科建设的探索实践

  (一)变区位劣势为学科优势

  兰州大学围绕西部大开发战略、“一带一路”倡议,紧盯西部地区以黄土、沙漠、戈壁、高原、冰川为代表的地貌特征,以干旱、高寒、风沙等为特点的脆弱生态环境,以敦煌、古丝绸之路、多民族和谐共生发展等为特征的丰厚历史文化积淀等诸多“富矿”,主动服务国家需求,把地域劣势转变为学科优势,大力开展西部特色研究,使众多学科领域引领国际国内学科发展。地理学学科在西部高山高原地区长期开展现代冰川、第四纪古冰川、地貌和第四纪环境、青藏高原隆升、干旱区人地关系等研究工作,学科团队发现16万年前丹尼索瓦人下颌骨化石,将青藏高原史前人类最早活动时间,由距今4万年推至距今16万年,研究成果入选“2019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大气科学学科致力于全球干旱半干旱气候变化研究,研发的“西北沙尘暴预报系统”“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降水资源调控技术集成系统”等,为西北地区精细化的气象预报预警提供技术支撑,创建了我国西北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半干旱气候的综合观测系统,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分享中国的科研“红利”;核科学与技术学科紧密依托西部核工业完整体系、民用核技术产业,积极融入军民融合战略,学科团队支持的嫦娥四号软着陆关键装置——伽玛关机敏感器近月面测高曲线以及月球着陆环境影响的仿真工作,为首次实现人类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做出了贡献;草学学科围绕提高牧草抗逆性开展研究,培育出产量高、适合青藏高原不同海拔地区种植的系列新品种,培育的豌豆“兰箭”系列品种,因产量高、适应性广,在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广泛种植,为草食家畜养殖业和农牧民脱贫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生态学学科长期致力于旱地生产力、土地利用、农草牧关系研究,研发并推广“沟垄覆膜”技术,不仅在中国西部得到全面应用,还作为“民生外交”的重要内容被推广到非洲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埃及等国。

  (二)创新学科组织管理模式

  存量保稳定,增量促发展。兰州大学一方面用存量资源加强对原有学科的支持,确保传统学科良性发展;另一方面,用增量资源大力支持新兴学科、优势学科的发展和公共支撑平台的建设,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在化学、大气科学、生态学、草学等一流及特色学科的基础上,组建7个学科群,以一流学科为牵引,构建以学科为基础、学院为主体,学科群统筹、部门服务指导的协同管理的学科组织形式,有力促进了学科间互相支撑与交叉融合,从而实现学科群内资源共享、协同创新。实施“高峰学科建设计划”,加强学科交叉,打造新的学科增长极,打破学科壁垒和固有藩篱,先后成立了祁连山研究院、生态学创新研究院、泛第三极科学中心、先进催化中心等学科交叉平台,实行“首席科学家”制和“PI”制,首席科学家拥有资源分配权和团队组建权,根据建设需求连续稳定投入,由首席科学家组织和吸纳PI团队实施重大科学攻关项目。实施“高水平平台支撑计划”,集中有限资源建成国际领先的高性能电镜中心、面向大生命科学的医学实验中心和寒旱区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平台三大公共平台,公共支撑作用和集约建设效益凸显。通过创新学科组织管理模式,学科汇聚高层次人才和培养高水平人才的能力得到提升,出现了兰州大学“人才回流”现象,培养出更多乐于服务西部的高水平人才。2016年以来,学校新增的各类国家级工程人才占此类人才总数的39%,仅2018-2019年共引进人才近300人,超过教学科研人员总量的10%。近年来每年有超过66%的博士、50%的硕士和本科毕业生选择留在西部干事创业或深造。

  (三)改革资源配置机制

  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大力支持“特色更特、优势更强”,实施一系列增量改革举措,为高峰学科建设保驾护航。在建设规划上,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双一流”建设项目院级论证、校级论证、预算评审的“三级论证体系”,连续两年,在教育部预算评审中,兰州大学“双一流”项目预算资金零核减;在资源管理上,统筹中央专项资金、地方共建资金、校内自筹资金、捐赠资金等各类资源,通过“双一流”建设大口径统一预算,避免建设资源条块分割、多头管理、重复投入;在经费调配上,根据学科发展状况及发展潜力,对具有不同发展基础和前景的学科,实施差别化资源配置政策,对一流建设学科给予重点投入、重点支持;在项目管理上,强化目标导向与主动作为,改基于既往成效的“论功行赏”式的经费切分模式为实行基于目标导向的“披挂上阵”式的资源配置模式,进一步强化了建设学科的积极性与责任感;在建设评价上,落实以学院为主体的目标考核机制,坚持分类考核、多元评价,一院一策,对标“双一流”建设五大建设任务和五大改革任务,建立分类考核指标体系。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激发了教职工的积极性,引导全校聚焦“双一流”、服务“双一流”,营造了“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资源、干成事的人有回报”的良好氛围。

  结语

  实践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是西部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保障和信心源泉。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问题,兰州大学等一批西部(包括东北)高校的战略地位不可或缺,重要功能不可替代。西部高校应紧盯国际科学和技术发展前沿,紧密结合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贡献求支持、以服务促发展,置身于国际科技和教育大变局中,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走集约发展、特色发展的内涵建设之路。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