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唐洪武:人工智能不是教育的取代者,而是推动教育实现质的飞跃的赋能者
2025-11-14 17:37
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

  11月8日,“2025世界大学校长论坛”平行论坛之“人工智能与科研范式的转型”在杭州召开。华南理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唐洪武以“年轻与永恒: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融合的华工实践”为题作主旨报告。他指出,人工智能已从外在技术变量升级为驱动教育、科技、人才培养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力量。

  唐洪武在报告中指出,年轻象征着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它不仅是科学技术的前沿,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革新,也永恒代表着坚守高等教育作为文明延续与价值塑造的基石,颠覆着启迪智慧,探索创新的永恒责任。从全球视野来看,人工智能已成为各国战略竞争核心领域。技术层面,算法革新、数据融合与绿色算力演进,推动着人工智能从辅助工具跃升为驱动科学发现与产业变革的力量。2024年诺贝尔奖物理奖与化学奖授予人工智能相关领域奠基者,标志着AI已跻身科学研究核心殿堂;战略层面,世界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竞相布局:美国通过构建国家AI研究基础设施,强化技术主导;欧盟以《人工智能法案》引领伦理治理,寻求规则的优势;新加坡以“智慧国”建设为统领推动AI在城市治理的落地等。从中国的路径来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及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都明确指出,要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加快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创新。这些政策指引着我们发展人工智能的方向,要求我们必须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要把握好机遇,选择好新的赛道。数据显示,全球50%的高校正在建设人工智能应用支撑的生态,大学需主动把握趋势,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教育形态重塑中主动作为。

  唐洪武分享了人工智能赋能华南理工大学的办学改革实践。

  以需求为牵引,提升科技创新效能。华南理工大学将人工智能融入科研,也将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资源,将育人优势转化为科研动力,形成了科研反哺教学,教学质量科研的良性循环。加速AI融合的速度,以有组织科研为抓手,推动交叉学科的建设,出台了《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的实施意见》《推动有组织科研的若干意见》等文件,获批了教育部的学科交叉中心试点。设置了14个与人工智能密切相关的专业,其中低空技术与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获批了博士点。拓展AI融合的广度,坚持“四个面向”,布局人工智能、微电子、智能制造、智能海洋装备等方向,建设智能孪生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等40个平台来打造科研、教学、学习有机的连接器。提升AI的融合高度,推动人工智能在制造、能源、水利、医疗等场景的应用,加速技术成果向工程化、产业化的转化,持续增加高水平的科创供给。实现AI融合的效度,以“产教融合”推进数字产业人才培养,建设华南理工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科创产业院,通过吸收整合政府、校友、社会等力量,设立大湾区科创基金作为天使基金,鼓励在校学生申报,练就学生的过硬本领,同时带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

  以育人为中心,推动科技反哺教学。作为全国首批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试点的高校,华工以“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的理念构建了AI+专业、课程、教学、教材、治理“六位一体”育人新体系。实施AI+课程“千百十计划”,研发一键式AI工具箱,打造数字化深度学习课堂,与龙头企业共建未来创新实验室,组建创新联合体,为学生提供走进实验室、参与科研的全方位保障。构建起贯通式、交叉化、个性化的成长通道,培养具备AI素养与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以服务为基础,迭代校园治理方式。华工践行了数据驱动、智能主导、跨界融合的理念,推动内部治理从经验决策迈向智慧治理,并更好地服务学校科技的工作。制定三年行动计划,建设人工智能时代统一的数字空间,夯实网络基础设施,优化算力资源配置,推动学校数字化转型。打造中枢管理平台,融合地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对全校6万多个物联网终端数字的全时感知和一体化智能分析,实现了从统一供给向精准赋能的科研范式转变。

  唐洪武强调,人工智能正在重新定义教育,但人工智能不是教育的取代者,而是推动教育实现质的飞跃的赋能者。我们要以永恒的定力引领年轻的方向,更要以年轻的活力激发永恒的革新。未来,华工愿与大家一道坚持以人为本,构建支持终身成长的智能教育生态,坚持融合创新,打造“AI+”学科集群与科技创新高地,坚持开放合作,为全球教育数字治理贡献更多智慧。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2023-07-10 1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