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专栏
当留学常态化后,尤其是面对一些海外私立高校滥发文凭的现状,以及我们在海外学历认证政策上的受限,用人单位尤其是体制内单位必须守住用人的红线[详情]
伴随新生儿的下降,生源的同步下降,全教育阶段未来陆续都将面临“过剩”教师到哪里去的问题。[详情]
对大学新生家长会,我们不必大惊小怪。必须强调的是:大学新生家长会并不等于可以日常化,让家长介入学校日常管理[详情]
撤销教务处组建本科生院,是高等教育适应发展需要的产物,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详情]
教育评价改革的指挥棒作用,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至关重要。[详情]
本科频繁补录,不仅仅是民办高校的困境,更是所有高校要回答的问题。[详情]
基层苦舆情久矣!舆情泛化,舆情处置变成消灭舆情,是造成“不唯实,只唯上”的重要原因之一。[详情]
中高考在内导致的所有教育内卷,背后都是社会竞争的前置,并非中高考本身,也并非一个教育问题。社会竞争越激烈,教育的内卷也就越激烈。[详情]
卷绩点本质是“优秀”学生在高校应试的延续,换一把尺子,必然诞生新的“卷”,这一问题彻底解决,更有赖于去功利文化。[详情]
伴随健康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老龄化,医疗需求并不会因为人口的减少而同比减少。未来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和康养关联的需求及相关专业也必然会成为“热门”。[详情]
行业背景高校受热捧提示我们,无论是专业设置还是培养模式,要面向行业实际需要培养有用的人才![详情]
包头时隔两年的“非你莫属”的招聘舞弊疑云,提醒我们,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就业的公平公正已经接替高考,成为社会公平公正的焦点与红线,否则老百姓不答应![详情]
无论是从打赢科技战,还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科技人才都至关重要。但这和忽视人文无关,更不是文科无用。[详情]
在学校专业哪个更重要的问题上,一般来说学校仍然是更重要的。学校这个平台不仅仅解决了现实中就业上的出身歧视的问题,还有未来同学圈层。[详情]
回望这些年,每逢高考,舆论必然喊难,无一例外。为什么?我认为有一些内在原因。[详情]
人工智能完美地镶嵌在阅读命题中,虽然没有说一句人工智能,但处处是人工智能。[详情]
下降7万,基本可以忽略这种变化,未来十年,高考人数仍将持续增长。更值得关注的是学科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文凭高低不重要,谁能解决就业才是王者。[详情]
文科是安全的,理工科都不安全,是美国围堵的重点,层次越高越不安全。[详情]
高考报名人数为什么下降?主要原因不能简单、绝对地对比。[详情]
如果不允许招收国际留学生,缺少了优秀的国际留学生的支撑,这些大学发展也将举步维艰。生源质量对高校是决定性的,不仅仅是理念问题。[详情]
简介
陈志文,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多年来重点从事教育改革与治理研究。
联系
手 机 扫 码 查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