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媒体发文批评大学管理中学化,其实近年舆论频繁批评高校把大学生当中学生管,这些做法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严管生活与课堂纪律,从宿舍卫生到课堂纪律,也是事无巨细,比如敦促起床,上课,不准拿手机、甚至要求坐前排等等。第二,组建家长群,把孩子的情况,包括考试成绩与违纪等情况事无巨细向家长通报。
坦率地讲,这些批评都有其道理:大学生,都是完全的刑事民事责任人即成人了,高校还当未成年的中学生管,显然存在错误,错位。对于一些人来说,觉得匪夷所思。
但我更想多问一句:为什么?为什么过去大学没有这个问题?
坦率地讲,大学被逼无奈!
首先是来自父母的强烈要求。
多年前一位顶尖大学老师给我介绍过他们组建家长群的过程:以往本来是没有的,但新学期开学后一部分家长频繁追辅导员,甚至找系上的领导,要求组建家长群,并引经据典讲理由,拿其他高校类似做法当范例,最后被迫让辅导员组建了家长群。家长群目前在高校非常普遍,背后的主要推动力量是家长。一些过度关注的父母仍然要持续关注孩子,尤其是大量来自城市家庭的父母,不自觉地仍然想当直升机父母,希望关注了解孩子的情况,强烈围攻学校,这是各种家长群诞生的主要原因。
对于一些学业优秀的同学,往往是在父母与学校严格管控下实现的,一到大学,宽松的管理往往让这些孩子彻底放飞,打游戏荒废学业也很普遍。所以,家长的担心也是有情可原。
第二就是学生的问题。
高等教育普及化后,考不上大学变成一件很困难的事情。2024年高校招生约1070万,这其中不包含专升本与中职直升的部分,如果加回来就逼近1200万。本科线不足300分,专科线150分,征集志愿(补录)时往往降至100分,几乎等于没有分数要求了,人人都能上大学。
在这种背景下,对一些学生,大学不得不从最基本的行为习惯抓起,比如按时起床,按时上课,不能带手机等等,甚至驱赶式学习。比如一些学校发文要求上课时坐前排,以最大可能防止孩子们上课刷手机。这些做法实际上都是在补“中小学的课”,培养基本学习习惯,否则孩子们就放羊了。一些高职学校甚至全面照搬中学的管理模式,以最大程度解决学生学习而不是打游戏的问题。东北某高校宿舍11点前大门紧锁,主要原因就是担心孩子们点完名又跑回宿舍打游戏,结果被学生投诉。
去年某大学的老师因为所带的三门课不及格率均超过30%,被教务部门要求整改,这位老师愤怒地发出:士可杀不可辱!他举例说:孔雀东南飞里面的主人公是谁和谁这道题,竟然有50%以上不及格。大概意思就是:不是我出题难了,是他们不学!
1998年是大扩招的前一年,职高+普高招生930万人,2024年我们高校招生1070万人。简单从这个数字对比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从稀缺性上相比,现在大学生的确可能不如当初的中学生,当中学生管,也是无可奈何!
第三,舆论与家长对学校的绑架。
一旦学生出现问题,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高校。比如挂科拿不到毕业证,家长就会指责学校为什么不早告知父母?这时大家都忘记了孩子早已成人。同样,因作弊被抓,孩子走了极端,也成了学校的责任,甚至家长无理缠访,比如日前湖北大学那位女生的母亲与姐姐,于是学校不得不全方位防范,全方位“尽责”。
日前,一些高校的学业预警被舆论高度关注,其实很多高校都有了类似学业预警规定。学业预警制度本身就是为了解决当下的现实问题而推出的。按说一个合格的大学生,本就应该知道不及格是拿不到学位的,但孩子们不为所动,于是学校不得不频繁预警,目的不仅仅是警示提醒孩子,也是同步告知家长,让家长协同配合的同时,也是为事后拿不到毕业证做好铺垫,避免陷入家长无端指责与抱怨。
更不要提大量被过度呵护下的一些学生,缺乏足够的历练,多多少少都存在一些心理健康问题,这些堆积的问题全部在大学爆发,一旦出现问题,都是大学的责任,没有人会反问家长与中小学的责任。
把大学生当中学生管,大学老师当回了中学老师,实属无奈!从这个角度,我特别反感一些专家名人动辄批评高校对大学生管理“中学化”,不妨请拿出更好的解决办法,不要只是批判,好像大学不知道这么做是存在问题似的,换你试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