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专栏
人人都有一张文凭后,就业上的公平公正就变成了公平正义的关键
文 / 陈志文
2025-07-05
包头时隔两年的“非你莫属”的招聘舞弊疑云,提醒我们,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就业的公平公正已经接替高考,成为社会公平公正的焦点与红线,否则老百姓不答应!

  包头市委相关部门招聘涉嫌舞弊事件这两天成为舆论的焦点,高烧不退。2023年包头市委讲师团引进高层次和紧缺急需人才,因举报而被中止。但时隔两年半后,同一单位同一岗位再招聘,上次的3人再次入围。据媒体报道,上一次的年龄要求是38岁以下,这次年龄要求竟然也延长2岁到40岁以下,颇有量身定做的嫌疑,被大家质疑“非你莫属”。是否存在舞弊,静待调查结果。

  近年类似的体制内单位就业招聘舞弊频繁成为舆论的焦点。日前南方周末发文,揭露了在四川某地长期存在的考编考试舞弊团伙,37人在这些考试舞弊团伙的帮助下最后入编入公。

  2019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突破50%,中国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2024年这一数据达到了60.8%,全国高校招生人数是1070万人。但如果把专升本,中职直升高职算进去,实际招生超过1220万人。世界上最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最高也仅有70%多一点,我们已经无限逼近这一数字,在当下的中国,考不上大学已经变成一件很困难的事情。2025年,大学毕业生1222万,占城镇新增劳动力的90%以上,甚至高于政府今年的就业目标1200万,这还没有算上几十万回国留学生。

  高等教育精英化时代,高考替代了干部遴选制度,高考是公平正义是守护神,因为拿不到文凭就没有进入体制内的机会。但高等教育普及化后,人人都有一张文凭,有一张文凭也未必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于是,大家对公平公正的关注就快速转向了就业,体制内单位的招聘就成为核心和关键。“萝卜招聘”的质疑声此起彼伏。

  老百姓之所以有这么多疑问,核心就是在一些地方体制内用人,的确存在各种裙带关系,人情关系的招聘。比如监狱系统、海关系统的招聘都频繁出现类似问题的质疑;大量基层县市的体制内单位招聘,也频繁爆出裙带关系下的“萝卜招聘”。在经济飞速发展时期,就业选择更为广泛,更优秀的人没有聚焦体制内,但在经济发展不理想需求疲弱的情况下,优秀人才开始普遍聚焦体制内,这一现象就很容易被发现,更容易引起大家高度关注。

  可以说,整个社会公平公正的起点,全面从高考转向就业!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更能深刻理解到老百姓对高考公平公正的苛刻追求,我们也更能理解高考在考试和录取上的严苛管理与要求。分数并不能全面科学评价一个人,但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做法,给了普通人最粗暴,最简单的公平(虽然有专家批评这是浅层次的公平,只是分数的公平)。

  但遗憾的是,如何解决就业的公平公正是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其难点有点类似高考的综合评价录取。

  招聘用人必然是笔试+面试,而无法简单用笔试替代,这就给用人的公平公正带来了全方位的挑战。

  第一,是笔试环节的公平漏洞。笔试环节基本都是地方相关部门命题,监考,命题管理的严肃性显然无法和高考相比,甚至都无法和中考相比,试题泄露的风险可想而知。而在考试的组织上,显然要松懈很多,否则也不至于发生南方周末报道的涉及37人长达7年的有组织舞弊。这批人的考试舞弊做法并不新鲜,即带着电子设备入场,拍题传题,再反馈回考生,这一做法早已经被高考严密的管理所禁绝,但在各地的入编考试中因为考试组织的不严密性,却是畅通无阻的。

  第二,就是面试环节。毫无疑问,面试是用人最为关键的环节,权重高是正常的。但复杂就在这里。在我们的国情文化下,人情盛行,这一环节要做到公平公正,是非常困难的,尤其在一些基层,一些行业封闭性单位,这也是频繁导致体制内单位招聘引发舆情的根本原因。事实上多数这类舆情都被证明真实存在招聘舞弊,“萝卜招聘”。放大了讲,这也是典型的阶层固化。

  这时,让我想起了普遍存在但却存在政治正确的出身歧视问题。看出身,看学历,理论上是错误的,但在人人都有文凭的时代,起码树了一道门槛,这也是很多人欢迎的根本原因。

  事实上,很多的“萝卜招聘”恰恰是利用了一种政治正确:不能看出身,不能唯学历。但忘记了在人人都是大学生时代,各类关系户就都有了入围的基本资格。事实上,很多招聘舞弊事件都存在著名大学毕业生落选,但大量民办高校,海外不入流高校毕业生入围的现象。四川这次入编考试舞弊的爆发,也是因为发现一些专科生分数奇高,错误雷同而引发。

  从这点,我们就能充分理解在招生上搞不惟分数,综合评价的困难。2014年高考综合改革明确提出在录取上不惟分数,综合评价,但直至今日进展不大,仅局限于小范围的试验,原因也在于此:如何保障公平公正?

  在这个问题的解决上,我们不奢求最理想的解决办法,但至少还有很多环节可以改进。比如学习借鉴高考的一些做法,在笔试上首先强化命题与考试管理,杜绝一切舞弊可能。同时,在面试环节上,也可以考虑借鉴研究生与艺术类招生中的一些做法,尽最大可能杜绝舞弊现象的发生,至少增加舞弊的难度。

  总之,在高等教育普及化后,人人都有一张文凭的时代,就业上的公平公正,就成为社会公平公正最大的挑战,也必然成为各级各地政府就业主管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并解决的问题。

  希望你们能拿出满意的答卷!

简介
陈志文,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多年重点从事教育改革与治理研究。
联系
手 机 扫 码 查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