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专栏
临床医学也开始没落了?
文 / 陈志文
2025-07-22
伴随健康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老龄化,医疗需求并不会因为人口的减少而同比减少。未来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和康养关联的需求及相关专业也必然会成为“热门”。

  各地普通录取结束,媒体报道山东广东等地临床医学录取分数线暴跌,甚至和2022年土木相提并论,显然存在夸大之嫌。临床医学录取位次的确存在普遍下跌,但这种下降还谈不上暴跌,更无法和2022年的土木大跌,以及2019年财经类大跌相提并论。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最重要的一个底层因素是今年高考志愿选择的根本性变化,即就业难带来的高分考生对“确定性”的追捧。与其上完著名大学再去考公考编,就不如现在直接入编,追求就业的确定性成为今年高考志愿填报的核心。今年提前批中,无论是在哪个省,上海海关学院与北京电子科技学院两所“双非”高校几乎“横扫”著名985高校。与之相关,大量军警校,以及公费师范生(定向)录取分数也都大涨。高分考生大量选择“双非”高校与行业性学校、专业,导致各类著名高校以及传统热门专业的分数线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还有就是人工智能等“热门”专业招生量增长带来的虹吸效应。最近5年开设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的高校大幅增长,招生量也显著增长,优秀理工科同学纷纷转向这一领域,也就客观上造成了优秀理工科同学学医的相对减少。这和2019年优秀理工科学生纷纷放弃金融转计算机等工科专业类似。

  当然,著名高校本科扩招2万人,而考生基本保持稳定,也容易导致录取位次普遍下降。

  这其中也有一个时代原因。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临床医学本身不再像前些年火爆,也是造成这种下降或者变化的原因。

  疫情期间临床医学暴热有着时代背景,伴随新生儿数量的下降,人口的减少,与之相关的行业也必然发生变化,首先就是产科的没落,然后就是儿科,以此类推,大家对学医的未来不乐观。同时,现在大量年轻人难以承受10多年学医的寂寞。本硕博连读也需要8年,加上3年规培,如果能顺利走上医生岗位已经是11年后,对于当下精于计算的优秀的年轻人来说,这个学习的时间成本太高了。

  在有更多选择面前,他们转向非医学也是正常的。

  当然,也有一个客观原因,就是医学专业的持续增加。2016年“双一流”启动,大量著名高校纷纷抢办医学院,其中一个主要目标还是论文:医学是论文的高产区。虽然专科高校不再招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了,但根据笔者的统计,今年招收临床医学的高校仍然近200所,这是一个很高的数字了。

  无论如何,山东等地临床医学录取位次的下降,和很多其他专业类似,也是一个正常的周期变化,不宜过度放大,更不能和土木这种颠覆性行业变化相比。当然,我们也需要认识并承认:考虑到未来人口的减少,一切与人口关联的服务必然萎缩。比如学前专业的衰落,师范专业面临的危机。

  但也不必过度反应。我个人一直比较支持感兴趣的同学学医,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医学和其他行业不同。其他行业都有“中年危机”,但医学恰恰是越老越吃香,所谓“老中医”就是这个道理。第二,医学对学习者的天资要求不是特别高,根本上讲是一个经验学科,做100台手术和做1000台是不一样的,核心是认真,因此更适合多数人报考学习。但前提是有兴趣,愿意认真学,也耐得住10余年的学习寂寞。

  虽然新生儿在快速减少,我国人口已经开始进入净减少的周期,但和教育不同,伴随健康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老龄化,医疗需求并不会因为人口的减少而同比减少,反而会因为老龄化提升:老年人总是多病多灾的。未来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和康养关联的需求以及相关专业也必然会成为“热门”。

  从这个角度来看,对于学医也不必过度悲观,医疗的需求是稳定存在的,关键是我们能否学好,成为一个真正的名医,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时代。

  原文发表于新京报专栏,原标题《临床医学降温:年轻人对学医不必过度悲观》;配图来源创客贴和网络

简介
陈志文,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多年重点从事教育改革与治理研究。
联系
手 机 扫 码 查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