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最近发布评论,公开批评在舆情处置上“等上级指示”等不唯实,只唯上的“向上甩锅”式的舆情回应:不仅是对社会关切和公众知情权的漠视,更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新华社官微截图
目前舆情处置的确存在一种普遍现象,就是只唯上,不唯实,我们必须为新华社这个批评鼓掌。但同时也要多问一句,为什么舆情处置中普遍出现了只唯上,不唯实?只有解决了背后的原因,才能从根本上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重视舆情本是我们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之一,即重视底层人民群众的声音与诉求。在互联网时代,全民自媒体时代,每一个人都可以便利地把自己的各种诉求与看法发布到网上,网上普遍关注的“舆情”就成为相关部门与领导一个重要的信源,也往往成为社会公平公正的第三方监督,容易引起相关领导与部门的重视。原则上讲,能算得上舆情的,也往往是我们在治理上的确存在的问题。于是,舆情处置就成为互联网时代一些部门的日常工作。
但是,在舆情处置过程中,因为舆情素养的缺失等复杂原因,逐渐出现了严重的偏差,“舆情”无限放大,舆情泛化,无论什么都变成了“舆情”,都需要处置。
更糟糕的是,舆情处置逐渐变成舆情“消灭”,上级相关部门与领导往往一句:快速处置,事实上就变成了“快速消灭”。这就导致基层部门在舆情处置上,忙于解决表面问题,即不管事实如何,不管对错,不管法规,一味妥协退让,息事宁人,只要对方能主动删除网上的相关信息,或者不再“闹”就行,而不是看事实,判对错,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
去年笔者就曾遇到这样一件事情。
因孩子受伤,一位家长认为某地中考体育考试政策存在不合理,向各级部门投诉了一圈。相关部门对家长的投诉理解,但表示依据现有规定,没有办法满足家长的愿望。后在“高人”指点下,这位家长写了一篇“小作文”发到网上,这篇没有多少流量的“小作文”很快被监测到,于是相关部门主动联系这位家长,表示经领导研究“可以特例”处理,核心就是希望家长删除此文。
这是目前基层处理舆情很有代表性的一例。
这种处置逻辑,恰恰起了“示范作用”,带来了更多的“舆情”。一些深谙并擅长此道的人就充分利用这一点,甚至不惜捏造事实、放大舆论胁迫相关部门退让,以达到自己不合理甚至是非法的诉求。
事情闹大了,相关部门就会退让,以至于当下已经形成了一种很诡异的社会现象:发生任何冲突纠纷,都去录音录像,都威胁对方要放到网上,似乎谁在网上发了,谁就有理,何其荒唐!日前,一位母亲带了4个孩子乘坐高铁,因为乘务员坚持按规定要求其补票,这位母亲就理直气壮地录制了视频发到网上指责乘务员。
这一切的逻辑,基本都来源于我们对“舆情”扩大化,在舆情处置上简单粗暴的“消灭舆情”的要求。甚至一些主管部门一味迁就讨好舆论,不问对错,以简单处分相关负责人来平息舆情。当然,这也源自相关负责人缺乏基本的舆情常识与责任担当。
基层苦这种舆情处置久矣!
大家如惊弓之鸟,大量的精力资源消耗在舆情处置上,舆情治理替代社会治理,长此以往,我们也将偏离正确的工作方向。
更麻烦的是,这种现象已经开始全面蔓延到各地的12345投诉电话。各种奇葩要求都打到12345,甚至是捏造诬告,但相关部门都需要耗费巨大的精力处置答复。
所以,要让基层在舆情处置上唯实,不唯上,不向上甩锅,需要各级主管部门与领导在舆情处置上能坚持原则,保持定力,支持基层部门唯事实,唯规定办事,不要对网上任何事情都“舆情”化,即所谓“舆情洁癖”,更不要把舆情处置变成消灭,让整个系统被所谓“舆情”所裹挟,胁迫。
同时,也需要完善相关的法规,网信部门和公安部门对于说谎、捏造事实、恶意裁剪制造舆情以达到胁迫相关机构的个人、机构需进行坚决打击,让说谎有高昂的成本,为舆情处置唯实不唯上提供清朗的环境,给予有力的支撑!
最后不得不说一句,只是想就不唯实,只唯上的舆情普遍现象谈一点看法,不涉及武汉大学这件事的是非曲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