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当下,仅仅只有一张文凭无法带来就业的红利,本科文凭也无法成为大学的“护城河”,考生今年的选择变化值得所有高校警醒。
近期,民办本科院校招生遇冷的话题引发关注。
7月30日,广西招生考试院发布消息称,将开始2025年普通高校招生本科第四次征集志愿,且不受文化录取最低控制线限制,所有未被录取的考生均可填报。也就是说,广西本科常规录取结束后,仍然存在缺额,招生考试院只好开启第四次补录。
这一现象并非只存在于广西,今年,很多省市均出现了频繁补录。
比如,广东普通类本科也先后三次征集志愿,第一次在最初的最低投档线上降10分,第二次再降15分,第三次再降11分。云南则先后六次征集志愿,陕西则直接大幅下调分数线来补录,其中物理类专业组降幅达30分,也就是说,364分在当地就能上本科,如果剔除赋分制的起评分,等于不足300分。
这样的补录主要发生在民办高校。今年诸多省市的部分民办高校都出现大幅缺额的现象,甚至零投档。比如广东某民办高校,二次征集志愿后,缺额人数仍高达5626人。
背后的原因,首先是高等教育的普及化。
2024年,国内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超过60%。当年,普通高校招生1070万人,如果加上专升本,中职直升高职,则超过1200万人。考不上大学已经变成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今年,山东就明确宣布,集中录取阶段未被录取的考生,可在录取结束后到未完成招生计划的高校注册入学。而山东,一直是全国升学竞争最激烈的省份。
与之相关,今年大学毕业生达到了1222万,占城镇新增劳动力的90%以上,大学生就业成为一道难题。几乎人人都有一张文凭的同时,文凭就无法保障一份体面的工作,或者说令人满意的工作。这时大家开始思考文凭的价值:为什么要这张文凭?要什么样的文凭?
此前专科被放弃的现象比较普遍。频繁补录之外,专科新生报到率也比较低,导致很多地方不得不在9月新生报到后,根据缺额情况再次补录,但这并未引起舆论的高度关注。
对于招生困境,以前业内预判首先是民办专科,然后公办专科,然后是民办本科、公办本科。本科在一个阶段是民办高校的一道护城河,还可以给民办高校一段喘息机会。但没有想到的是,今年危机直逼民办本科。
民办高校为什么成为补录的主体?有人归结为学生和家长对办学质量的担忧,其实更重要的是民办高校高昂的学费带来了对上大学投资效益的理性思考。
民办高校与公办学校不同,因缺乏国家投入,学费成为学校运转的核心。民办高校的学费普遍偏高,大多一年在12000—40000元,最高的超过10万。高昂的费用面前,一个严肃而现实的问题被提出了出来:花这么多钱,还有四年时间,虽然可以拿到本科文凭,但毕业后仍找不到体面工作,为什么要读?
昂贵的门槛,让大家“消费”更理智了,这和面向公办高校的“冲动消费”完全不同。20世纪末至今,因为复杂的因素,公办学校学费被严格管制,近两年才开始调整,以至于我国的公办高等教育几乎变成了普惠教育。学费低门槛叠加高等教育普及化,这就形成了上大学的“冲动”消费:很少引起家长与考生思考投资的效益问题。也就是说,公办本科高校还没有明显地遭遇招生尴尬,并非绝对质量差异,而是低廉的学费。
如果说质量,灵活机制下,民办高校对市场需求的回应更为迅速。比如,民办高校在专业调整上更为频繁。如果收取同等学费,民办高校未必输于一些公办高校,或者说很多地方公办高校更可能败下阵来。
今年,高考志愿填报深刻反映了高等教育普及化后的变化。越来越多高分考生宁愿放弃著名大学,也要选择未来就业有确定性的学校和专业。比如上海海关学院、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在提前批“横扫”著名985大学。军警校与此类似。北大公共管理以及一些小语种专业在提前批不得不征集志愿。在就业预期不理想的情况下,北大又如何?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此前高职单招中出现的“本升专”现象。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在高铁设备检测等专业上要求考生具有本科文凭,即发专科文凭,但要求考生本科,学校给出的解释是学习能力的问题。
如此“豪横”的根本,还是这个学校相关专业未来就业的优势。事实上,随后的专科录取中,一些优秀专科学校,录取分数线普遍大幅高于本科线。
这些现象,本质都一致:无论民办还是公办,无论是本科还是专科,关键在于能给学生带来什么?所以,表面上遭遇招生困境的是民办高校,其实,所有高校都要深入思考: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当下,人人都可以有一张文凭,你能给考生带来什么,如果提供不了应有的价值,就会遭到唾弃。
美国也面临着类似挑战。近20年,美国学生上大学的比例下降超过10%,核心原因就是上大学的投资效益下降。
与此同时,我们要看到,并非所有民办高校都招生遇冷。比如,没有区位优势的哈尔滨华德学院、西安的西京学院等都一次性完成了录取。尤其是新型民办研究型大学。作为民办高校之一的东方理工大学今年虽然是第一次招生,学费也高达6.9万,仍阻挡不了考生的热情,在浙江录取分数仅比浙大低2分。福耀科技大学招生成绩也非常耀眼,录取分数超过了大量985高校。东方理工,福耀科技大学等新型民办研究型大学,显然对原来高等教育结构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根本性上动摇了公办著名双一流高校在招生上的“江湖地位”。
也就是说,学费虽然是今年大量民办高校遭遇特殊困境的重要原因,但并不是绝对影响因素,关键在于能否给学生和家长带来他们所期望的,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适配性,匹配性,而不简单是一纸文凭。这些,也往往是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国家所要求的。
而这方面,民办学校有着独特的机制优势,比如在学科专业设置与培养模式的改革上,受掣肘的因素要少得多,关键是我们能否把这些优势发挥出来,给自己在未来的中国高等教育留下一席之地。
包括民办高校在内的中国高校生源危机更艰难的挑战还没有到来。2016年受二孩政策影响,新生儿达到1786万人,达到近20年来历史最高,但此后断崖式下降,2023年新生儿仅有902万,7年间几乎腰斩。10年后伴随绝对生源的断崖式下降,更为激烈的生源危机必然到来。
到那时,不仅本科这张护身符没有用,公办以及低廉的学费也没有用,因为除了钱,还有4年的时间。
更因为,真的没有人了。甲乙方逆转,考生与家长的选择将更为挑剔!
原文发表于中国新闻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