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专栏
生源下降,“过剩”的教师到哪里去?
文 / 陈志文
2025-09-12
伴随新生儿的下降,生源的同步下降,全教育阶段未来陆续都将面临“过剩”教师到哪里去的问题。

  南方周末近期报道了各地小学教师“过剩”不得不转岗的情况。近期各地小学教师转岗的新闻此起彼伏,频繁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为什么?没有生源了

  因为复杂的原因,本世纪起每年的新生儿数量从2000多万大幅下挫至1600万上下,徘徊了十余年。2016年受二孩政策的刺激,新生儿达到1786万,创下近20年的最高纪录。但随后大幅下挫,连跌7年,2023年新生儿仅有902万人,几乎腰斩。

  生源大幅下跌,首先影响的是幼儿园。2023年、2024年全国幼儿园分别减少1.48万所和2.11万所,在园人数减少均超过500万人。但因为幼儿园主要以私立为主,用人制度灵活,并没有凸显教师“过剩”的矛盾。2023年起,这波下跌潮全面传导到了小学低年级,于是各地小学老师率先出现“过剩”。比如某小学6年级有43名学生,但一年级仅有2名学生,类似现象频繁在各地出现。

  如何根据人口变化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已经成为当下教育界的重大课题。《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因地制宜打通使用各学段教育资源,加强跨学段动态调整和余额调配。

  “过剩”的小学老师到哪里去?

  目前各地的主要做法无非三个,第一,就是转段,转岗。即把小学老师调整到初中,高中阶段。因为当下中学阶段适逢生源高峰期,老师紧缺。或者是把部分一线教师转教辅工作岗位。第二,就是全面清退临时聘用的教师与教辅人员,腾出用人空间。第三,跨行业转岗。但和前者不同,不是在学校内转岗,而是离开学校,转移至当地政府其他行业部门与适合岗位。

  当然,还有很多专家提出了小班化教学的应对策略。小班化教学的确是一种应对办法,上海就曾在生源短期下降时采用过。但小班化首先就受制于资源的支持,没有普遍意义。事实上,目前教育的支出已经成为地方政府最大的财政支出之一,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各地财政已经捉襟见肘,地方政府对这一措施没有积极性。因此,除了北京、上海等财政充裕的少数发达地区,其他多数地方没有太大可行性

  关键是不能只看眼前小学教师这点问题,更大的麻烦还在后面

  目前还只是这波断崖式下降的第一阶段,更大的跌幅还没有传导过来。考虑到这波生源危机必然像潮水一样传导至初中、高中,以及大学,中小学教师“过剩”的现象必然也会快速波及整个教育阶段,甚至越来越突出。到底会“过剩”多少?根据不同专家的不同预测方式,到2035年,中小学老师“过剩”人数将达上百万甚至数百万人不等。

  不要忘记了,2035年后大学也难逃这一难题

  所以,这就不是一个小学“过剩”教师到哪里去的问题,而是伴随新生儿的下降,生源的同步下降,全教育阶段未来陆续都将面临“过剩”教师到哪里去的问题。

  隔壁的日韩等国也经历了这一过程,他们也想了很多办法,包括小班化,甚至增设课程内容,以增加教师岗位。但做加法容易做减法难,最后核心手段还是两个。第一,控制现有老师的总体规模,在培训的基础上进行转段,包括跨地区的转移来解决“过剩”的问题;第二,就是苦熬,让时间去解决,等候老师逐渐退休,实现自然减员。

  对于跨段转岗任教,很多家长质疑,担心教育质量。其实现在大量年轻教师都是本科以上文凭,又有着长期的教学经验,经过专门培训还是可以胜任的。

  更重要的是,我们有自己的体制优势,在各地因地制宜的探索中,解决办法可能会多一些,比如一些地方已经开始统筹跨行业转岗,这是其他国家很难做到的。但无论采取哪种手段,我们现在都必须按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的要求未雨绸缪,根据生源变动对教师的总量进行控制了。事实上,伴随生源的显著下降,近年各地在中小学教师的引进上已经全面萎缩,个别县市已经停止新教师的招聘与引进。

  当然,中小学教师为核心的教育资源的配置调整,除了考虑绝对生源的下降,也必须考虑城乡之间生源的单向流动的叠加:伴随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学校生源快速流失,部分城市学校面临学位不足的复杂局面。

  所有这些预测,还只是基于目前的新生儿数据。在三孩政策以及疫情结束红利的释放下,2024年新生儿数量在连降7年后出现反弹,增长52万达到954万。但一些人口专家悲观地预测,如果生育刺激措施不见效,未来新生儿数很难大幅反弹,甚至会进一步深度下跌,长期低于700万

  也就是说,现在只是开始,也只是第一波。从这个角度,广大老师不必观望,积极走出舒适区,晚转岗不如早转岗,这是迟早的事情。

简介
陈志文,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多年重点从事教育改革与治理研究。
联系
手 机 扫 码 查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