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K字签证正式推出。网上舆论反弹激烈,在“民粹”情绪下,几乎是“一边倒”的反对。
8月14日,国务院公布《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条例〉的决定》,自2025年10月1日起实施,此次调整之一就是新增“K字签证”。
根据相关部门公布的信息,这一签证主要发放给入境的外国青年科技人才,签证申请人需满足以下任一条件:从境内外知名高校或科研机构STEM专业毕业并获得学士及以上学位,或在上述机构从事相关专业教育、科研工作 。持证人入境后可从事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交流及创业、商务活动,且无需国内用人单位邀请发放,即不需要雇主即可申请。
K字签证,显然是我国人才战略的重要部分。
科技人才,是中美博弈胜负手
2016年特朗普政府第一次上台,彻底撕下了遏制中国的遮羞布,在与中国开打贸易战的同时,同步推进了科技战与人才遏制战略,三剑齐发。当时美国政府在封锁芯片技术打压华为同时,推出中国行动计划,对与中国有科技教育交流的所有科学家发起调查,先后启动2000多起调查,抓捕了近20人。寒蝉效应下,中美科技交流彻底归零。
与之相配套,2017年底,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对所有赴美学习“敏感专业”的中国留学生与访问学者进行签证限制,精准打击我们拔尖科技人才的培养。2023年我国新当选中科院院士中,约超76%的人有海外学习背景,美国深知,我们的拔尖人才培养上,到西方发达国家学习曾经是重要渠道。
十年过去,虽然拜登政府废止了中国行动计划,但美国对中国的科技封锁与人才遏制有过之而无不及。
2018年,对中国赴美留学人员的签证限制主要还限于少数敏感专业与博士等高层次人才,现在则已经蔓延至几乎所有理工科专业,从层次上也开始蔓延到部分硕士,甚至部分本科也拒绝录取中国内地学生。
在今年中美关税战最敏感时期,美国国务卿卢比奥甚至喊出“取消所有在美中国学生签证”的要求。上届政府常务副国务卿坎贝尔去年6月在一次智库会议上公开表示:欢迎中国留学生,但只能学文科。
在美国带领下,西方其他国家也开始系统围堵中国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培养。在这一系列围堵下,我国著名大学理工科本科生出国留学比例大幅腰斩,甚至跌去2/3。根据美国门户开放报告的数据,最近4年中国赴美留学人数大幅下挫,净减少10万人。
在这一背景下,2020年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被提级召开,首次明确提出“自主”培养人才质量和能力的问题,随后快速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2022年,党的二十大全面提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明确提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同时,教育强国建设则明确提出“要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近年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上,明确提出提高理工农医占比,在基础教育,则提出了要做好青少年科学教育的加法。
除了提高自主人才培养能力与质量,另外一个重要做法就是“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建设全球人才高地”,尽可能吸引全世界优秀科技人才到中国。
争抢科技人才,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窗口期。
近年美国出于遏制中国的目的,将中美教育科技交流全面政治化、污名化,寒蝉效应下,一些科学家尤其是华裔科学家出现新的“回国潮”。同时,美国新政府上台后大幅削减美国科研机构与大学科研经费,限制外国留学生签证,加速了在美科学家的出走。
著名学术期刊英国《自然》杂志在美国科研人员中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结果显示,约75%的受访者考虑离开美国。美国科学家成为世界争抢的重点。日前,法国总统马克龙在“选择欧洲科研”大会上宣布,法国政府将通过“法国2030”国家投资计划,提供1亿欧元额外资金来吸引外国的科研人员,特别是来自美国的科研人员。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也同时宣布,欧盟将在2025至2027年期间设立一项新的5亿欧元资金计划,以吸引出走的美国科学家。
几乎就在我们推出K字签证的同时,美国突然收紧了工作签证H-1B的要求。从9月21日起,美国对持有H-1B签证赴美的人员收取雇主10万/年的费用,否则不能入境。此举引起轩然大波,美国一些舆论激烈批评此举是“自废武功”。
显然,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争抢科技人才的战略窗口,我们必须加速这方面的步伐,这也就是K字签证推出的战略背景。
此前我们也曾根据发展需要推出了针对海外人才的各种签证,比如针对外企的Z字签证,以及针对高端人才的R签证,但这些签证限制都比较多,门槛高。比如R签证需要高端人才确认函。这次K字签证则大幅降低门槛,甚至不需要雇主,工作满5年后还可以转居留。此举可能也和我国新生儿大幅减少,人口老龄化加剧有一定关系。
吸引全球青年科技人才,曾经是美国保持领先的重要经验
K字签证和美国的H-1B很类似。H-1B签证主要发放给美国公司雇佣的外国籍有专业技能的员工,最长可以在美国合法居留6年。H-1B签证,是美国引进高技能人才的主要途径,每年新发H-1B签证的名额上限为8.5万个(其中2万个定向给理工科留学生)。
美国推出这一政策,一方面是为了吸引科技人才,另一方面,也是迫不得已。
在教育理想主义叠加对私权以及人权的绝对保护下,美国基础教育普遍推行走班选课的一个恶果,就是学习数理化的学生寥寥无几,无法为大学提供必要的理工科生源。日前,美国前驻华大使伯恩斯在接受采访时强调不要低估中国,他谈到中国发展的原因时讲了一个数据:美国大学每年读STEM(理工科)的学生仅占5.6%,但中国是34%。(美国的数字是对的,但中国的数字这位前大使说错了)
基础教育无法提供足够的科技人才,美国就充分利用自身在教育科技上的先发优势,以及移民国家的天然优势,采取了收割全世界理工科人才的策略。
首先就是美国高校大开校门,广泛吸引全世界最优秀的理工科学生,这和英国仅仅把教育当生意不同。根据美国门户开放报告显示,最近5年赴美留学的国际学生,超过一半以上是学习STEM(理工科),研究生中理工科占比甚至超过60%,仅工程与计算机(含数学)就超过40%,而博士中占比则更高。
另外一个渠道就是利用其移民国家的优势,大规模直接引进全世界的专门技术人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H-1B签证。事实上,二战结束后,美国就有目的地从欧洲大规模引进全球顶尖的科技人才到美国,奠定了美国在科技领域长期领先的优势。
积极吸引全球科技人才建设美国,是美国在科技与其他领域保持领先与霸权的重要战略。
推行K字签证吸引青年科技人才的三条建议
当下的确是我们吸引境外科技人才的绝佳机会,但我们在推进K字签证吸引全球青年科技人才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因地制宜,尤其是注意国情文化的区别,绝不能简单照搬美国等西方国家做法。
第一,要认识到中美人口差距悬殊,我们有14亿人,不缺普通劳动力。
美国目前人口仍不足3.5亿,但国土面积和我们差不多,叠加经济的发达,因此长期缺乏足够劳动力,这也导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国家。美国人口2023-2024年净增长了330万人,其中合法移民仅117万。
但我们恰恰相反,我们有14亿人口,我们并不缺少普通劳动力。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高达1222万人,超过城镇新增劳动力的90%,今年政府就业目标也仅仅是1200万以上。目前青年人失业率也居高不下,8月份不含大学生的16-24岁青年人失业率近19%。
第二,美国缺乏最基本的技术人才,但我们不缺普通技术人员,我们需要的是高层次技术人才。
前面说了,在极端强调个人兴趣爱好的教育理想主义政策影响下,叠加对私权与人权的保护,导致美国中小学生大多变成了文科生,美国普遍缺乏最基本的技术人才,也因此才有了H-1B签证政策的出现。
但我们不同,目前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中,超过50%是理工农医专业,而且占比仍然在提高,也就是说,当下我们每年毕业的科技人才超过了600万。在这一点上,美国和我们是无法相比的。
第三,人工智能必然将进一步减少劳动力需求,青年人就业矛盾将进一步加剧。
人工智能必将影响所有行业,伴随“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各行业用工需求被遏制。清华大学张钹院士公开表示,和历史上其他技术不同,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存在替代效应,创造的新岗位远远少于互联网等技术。全世界都必然面临就业需求下降的困境,就业这个民生问题将越来越艰难,我国也不例外。
鉴于此,一方面我们要做必要的宣传,让普通人明白吸引境外科技人才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另一方面,也需要结合中国国情文化,对K字签证把好关,提高要求,并掌握好节奏。
第一,对K字签证的毕业要求提高至博士,不宜仅限于本科;鉴于一些国家教育质量把关不严,“水文凭”泛滥,宜对K字签证毕业学校进行严格的限制。如果简单看排名,建议采用我国主导的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行榜,坚决不能采用过于市场化的一些排名,比如QS等。
第二,掌握好引进节奏,短期不宜大规模引进。
从现在开始,未来1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仍将持续增长,最高达到1500万。与之相关,适龄城镇新增劳动力还将继续增长,就业问题将进一步突出。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不宜过多引进海外科技人才,应掌握好节奏,2035年后可以考虑逐渐放开,降低门槛。
第三,采取必要限制,避免个别国家与族群过度聚集。
最近十余年,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为了遏制中国,全面扶持印度替代中国,导致印度人全面涌入西方发达国家。比如美加等国家,印度留学生已经成为第一国际生源。美国H-1B签证超过70%被印度人获得。目前加拿大的印度人超过700万,占总人口12%以上。过多的印度人为争取权益,已经给当地造成了复杂的社会问题,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不得不采取措施限制印度人的过度流入。
同样,在欧洲,比如法国,大量伊斯兰国家人口的涌入,已经根本性上改变了国家的人口结构,威胁到其传统的社会结构与治理模式。
因此,我们在吸引境外科技人才时,除了层次上提高要求,节奏上把握好之外,仍然需要对国别与族群进行必要控制,尤其是局部地区的聚集,避免因此带来的社会治理矛盾,甚至社会稳定问题,并外溢为外交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