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专栏
考研报名人数连降3年:价值与理性全面回归
文 / 陈志文
2025-11-24
无论从哪个维度来说,考研报名人数的连续下降,是研究生报考理性的回归,也是一次价值的全面回归!

  考研热出现关键转折!教育部公布2026考研报名人数继续下降45万, 仅有343万人。这是自2024年起连续第三年下降了,此前分别下降36万,50万,三年跌去130余万人。

  这和此前连续暴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016年开始,考研报名人数在短暂回调后开始大幅增长,从2015年的164.9万人上涨到2023年的474万人,连续创下历史最高纪录。

  回顾本世纪我国研究生招生历史,报名人数连续三年显著下跌是第一次出现,宣告了狂热的“考研热”彻底成为过去时,更宣示了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价值与理性全面回归!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首先,盲从的考研泡沫被全面挤出,报名人数下降的同时,实际缺考率也在下降。

  在最近几年报名人数快速增长的过程中,显然有大量盲目的成分。一方面面临就业不理想,同时对未来发展感到迷茫,很多同学在没有想清楚的情况下,就“先报名再说”。叠加疫情的影响,这种迷茫与不确定性增加,直接导致疫情三年报名人数增长也是最快的三年,其中2022年一年就净增长80万人,创下单年度增长历史纪录。

  但伴随报名人数的飞涨,缺考情况也在显著增长。最近三年报名人数连续下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类盲从水分被挤出,一些没有想清楚的,或者盲从的人放弃了。事实上伴随最近三年报名人数的下降,缺考率也在不断降低,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种水分的挤出效应。

  第二,更理性了,读研也不一定能保证理想的工作,就业驱动下的功利报考退潮。

  毋容讳言,一批考生报考研究生主要是因为就业。但是,伴随研究生培养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普及化,即便是研究生学历,也并不必然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或者说理想的工作,这时一些人就放弃了。

  近年根据发展战略需要,国家持续推进研究生规模扩张,研究生的稀缺性已经完全改变。2024全国共招收研究生135.68万人,毕业研究生108.36万人,而“大扩招”的前一年1998年本专科合计招生也仅有108万人。

  都是研究生,就业就好了吗?显然,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这不是一个必然关系。受教育权益前所未有扩大,为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提供了可能,但并不等于毕业就必然有体面工作,这也是一个基本常识。

  可以肯定的是,未来研究生会越来越多,研究生的稀缺性在不断降低,想简单依靠研究生学历的稀缺性解决就业问题越来越不现实。花三年时间,还有金钱,最后未必有一份理想的工作,这个投资收益风险让一些人彻底清醒,于是放弃了。

  第三,专硕占比提高,学费也让家长与考生开始理性计算投资效益

  2020年起,根据国家面临的重大发展形势,研究生培养进行了系列改革,其中学术研究逐渐转向博士阶段为主,硕士逐渐转向高层次应用人才的培养。国家在硕士的培养上明确提出两点:1、未来新增硕士点原则上都是专硕;2、专硕占比超过60%。虽然目前研究生总体招生与规模持续增长,但硕士增量主要是专硕。

  专硕与学硕的定位不同,学硕不需要个人承担太多学费,但专硕则不同,个人需承担更多经济成本。近年一些学校开始提高专硕的学费,日前就有媒体报道某高校社会工作专硕的学费高达8万/年。不仅学费高,一些学校还因为校舍资源紧张,无法为专硕提供宿舍,也抬高了生活学习成本。同时,在就业中,一些用人单位对专硕存在一定的歧视,这一系列因素,尤其是经济门槛,让大家开始算投入产出账,更为理性了。

  这一现象也是高等教育普及化后的必然现象,近年西方发达国家的高校入学率普遍在下降。有研究表明,美国高中毕业生就读大学的比例已经从2009年的70%下降至2023年的62%,其中的核心原因就是“投资效益”降低。当学费低廉时,我们往往会忽视投资效益,但学费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就给考生与家长提了醒:是否值得?不仅仅是金钱,还有三年时间与发展机会。

  第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严格管控让一些人知难而退,这也是一种质量与理性的双重回归。

  研究生培养和本科生不同,本科你“混”四年大概率都能有一个本科文凭,但研究生培养,是探索未知,不是所有学生都适合。尤其是现在对研究生质量控制的把关日益严格,比如论文抽检,学校与导师严把质量关,越来越多的研究生出现了延期毕业现象

  也就是说,考上了未必能顺利毕业。不断提升的延毕率与无法完成研究生学业的个案起到了示范效应,也导致一些同学望而却步。从这个角度讲,这既是理性的回归,也是质量的回归。

  第五,这一代人价值观变了,一些人更在意自己的生活质量,而不是盲目卷学历,这也是一种多元选择的进步。

  伴随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日趋完善,00后一部分人的价值观念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更在意自己的生活质量。

  对于当下的一些年轻人,不再是努力奋斗,不再是伟大的成就,而是自己的生活质量,尤其是没有压力的安逸生活。他们可能不想要一个月2万的工作,而是5000,甚至更少,不加班就好。持续的奋斗不再是唯一选项,考研也就不再是部分同学的必然选项。

  人生的发展是扬长避短,而蓬勃发展的中国给了大家更多的选择空间,从这一点讲,这也是一种多元选择的进步。

  总之,无论从哪个维度来说,考研报名人数的连续下降,是研究生报考理性的回归,也是一次价值的全面回归!

  最后想补充两点:

  第一,报名人数的减少,并不会影响研究生的生源质量。挤出的是水分,是盲目成分,一些有志于学术的优秀青年仍然是报考主体。清华北大等著名高校仍然是很难考取的,并不会因为报考人数的下降变得更容易,拔尖的高层次人才的质量是有充分保障的。

  第二,对于专硕学费的提高,我们需要理性看待。研究生教育不属于要保障的普惠教育,也不适合多数人去就读,尤其是专硕,费用也必然是一个市场化调节的门槛,MBA教育就很典型。对于那些学业优秀有志于学术研究的同学,或者是国家有战略需要的学科与专业,实际都是“免费”的(学硕、直博等),我们不必担忧,更何况还有庞大的奖助学金制度的全覆盖。

简介
陈志文,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多年重点从事教育改革与治理研究。
联系
手 机 扫 码 查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