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长安大学:以兴业报国为己任 助力港珠澳大桥建设

   中国教育在线    2018-10-24    

  烟波浩淼的伶仃洋海域,自古就是海上交通要道;也因其海面宽阔、入海口水急浪高,而成为现代交通建设的一大难题。而今,一座宏伟壮观的大桥已经横卧在这片水面之上,如一条蜿蜒辗转的巨龙一般,连接了香港、珠海、澳门三地,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它就是港珠澳大桥。自1983年提出建设理念、2003年进行建设论证,到2009年开工建设,直到近日建成通车,这座史上建设里程最长、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桥梁项目凝聚了千万建设者十余年的心血,建设过程中克服了无数难以想象的困难。如今,大桥通车之日,举国欢腾,在曾经深度参与大桥建设的长安大学师生和校友心中,激动之情更是难以言表。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E16沉管浮运安装取得圆满成功

  港珠澳大桥跨越我国珠江口伶仃洋海域,东接香港特别行政区,西接广东省珠海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是“一国两制”框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设的超大型跨海集群工程。港珠澳大桥是我国继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南水北调、西气东输、京沪高铁之后又一重大基础设施项目,2015年英国《卫报》将港珠澳大桥评为“新的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在港珠澳大桥建设过程中,长安大学科研团队及校友全面参与了包括设计、科研、施工、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工作,为大桥的建设运营做出了突出贡献。

  以科研优势力量 助力大桥建设科技攻关

  在大桥建设过程中,长安大学充分发挥公路桥梁隧道方面的专业优势,根据工程建设的需求开展多项技术难题攻关,为大桥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助力“中国标准”走向世界。据悉,长安大学共有六个科研团队参与港珠澳大桥建设科技攻关:沙爱民、陈华鑫教授团队承担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岛隧工程“节段式沉管隧道路面关键技术”研究,贺拴海教授团队承担青州航道桥主桥的施工过程精细化分析及控制研究,谢永利教授团队承担了“外海厚软基大回淤超长沉管隧道基础沉降控制技术”研究、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通风物理模型试验研究,刘健新、李加武教授团队承担港珠澳大桥江海直达船航道桥结构抗风性能试验研究工作,王元庆教授团队承担大桥建设职业健康、安全、环保一体化管理实践后评价专题研究,杨志强教授团队承担岛隧工程深水深槽长距离沉管隧道最终接头测控技术研究。

  港珠澳大桥地处台风、航运、海事、环保、景观、航空管制等诸多因素约束的伶仃洋区域,为保证航空和航运不受影响,经过研究论证,大桥采取“桥—岛—隧”结合的建设方案,其中海底沉管隧道长达6.7公里,并采用海平面以下45米的深埋方案,无论从建设长度还是水下施工难度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长安大学的沙爱民、陈华鑫教授团队承担了“节段式沉管隧道路面关键技术”研究任务,这一科研项目针对节段式沉管隧道管节之间变形大的突出问题,设计提出了合理的路面结构和沉管接头的路面材料设计方案,良好地适应了管节之间的变形;开展了实验室和足尺沉管隧道路面燃烧试验,设计了阻燃路面材料,其燃烧时间比普通路面燃烧时间减少150秒左右;气场温度比普通路面降低30℃,阻燃效果十分明显;基于对隧道中“灯—路—人”照明系统中的照明接收端的研究,提出了抗滑、高亮度的海底长隧道路面沥青混合料材料组成设计要求以及路面施工工艺要求和组织方案。谢永利教授团队承担了“外海厚软基大回淤超长沉管隧道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项目中的两个专题研究:“基于回弹再压缩特征的天然地基沉降分析与控制技术”和“沉管节段接头构造性能研究”,研究成果给出了沉管隧道的沉降计算方法及相应的参数取值,建立了沉管隧道地基沉降计算模型,揭示了沉管节段接头剪力键在地基差异沉降条件下的作用机理,为准确评估港珠澳沉管隧道在多工况条件下的基底回弹、沉降、纵向刚度变化情况以及沉管隧道剪力键的优化设计提供了重要支撑。杨志强教授团队承担了岛隧工程深水深槽长距离沉管隧道最终接头测控技术研究,借助长安大学自主研发的高精度磁悬浮陀螺及受限空间定向技术,攻克了港珠澳大桥长距离海底沉管隧道的精准对接难题。

一航津泰4000吨起重船完成墩台吊装

  在海面上遥望港珠澳大桥,长龙卧波,优美壮观,主体工程的三座通航孔桥:青州航道桥、江海直达船航道桥、九洲航道桥颇为惹人注目。长安大学贺拴海教授团队承担了青州航道桥主桥的施工过程精细化分析及控制研究,进行了世界首座斜拉桥主塔“中国结”造型横向支撑体系的预制、拼装、吊装、安装、焊接过程的精细化分析及控制,为港珠澳大桥青州航道桥钢结构结型撑与混凝土桥塔完美连接提供了技术支持;采用无应力控制法完成了钢箱梁下料、初拼、组拼、运输、安装的全过程分析,为港珠澳大桥青州航道桥的顺利合龙及线形控制提供了技术支持;进行了海洋气候条件下的复杂结构体系施工过程风险分析并提出保障措施,确保港珠澳大桥青州航道桥施工过程中的结构安全;进行了港珠澳大桥青州航道桥合理成桥状态及索力优化分析,确保桥梁在建成后达到理想工作状态。刘健新、李加武教授团队承担了江海直达船航道桥的结构抗风性能试验研究工作,得到了主梁风致振动的特性,提出了有效且经济的主梁涡振抑制措施,提供了斜拉索减振方案,给出了桥塔施工的渡台风指导建议。团队经过研究提出的主梁涡振抑制措施大幅降低了该桥主梁风致振动减振费用,实现了台风期间桥塔施工的安全,确保了主桥工期。优化的斜拉索减振方案,节约了拉索减振装置的成本,提高了拉索的疲劳寿命。

  在大桥建设过程中,工程施工之外的研究工作,同样关键而颇有成就。评估海底沉管隧道工程的安全性时,除了基础工程建设方面的考量外,运营期间的通风、防灾、救援也是很重要的考量因素。在沉管隧道通风技术的研究中,曾经承担“秦岭终南山特长公路隧道通风技术研究”重大项目的谢永利教授团队给予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为港珠澳大桥运营120年的目标提供保障。作为一项世纪工程,施工理念和技术需要不断创新,管理理念同样要与时俱进。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实施了一体化的职工健康、工程安全与环保管理体系,以保障建设过程中健康(Health)、安全(Safe)、环保(Environment)效果。长安大学王元庆教授团队承担了大桥建设中的职业健康、安全、环保一体化管理实践后评价专题研究,总结和归纳HSE管理实践成果,评估HSE管理体系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合理性、有效性以及适用性,梳理HSE管理成果的先进特点并分析其应用的边界条件,提出推广改进建议,为大桥建设过程中实现职工健康、工程安全与环境保护目标做出了突出贡献。

  而今历经十余年的艰苦奋斗,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终于华丽亮相,博得了全世界的关注,也得到了连绵不绝的喝彩声。身为“青州航道桥主桥的施工过程精细化分析及控制研究”科技攻关项目的负责人,长安大学教授贺拴海百感交集:“在参与青州航道桥科技攻关的过程中,我曾经多次踏上这座大桥的施工现场,也畅想过它将来通车时的壮观景象。如今看到曾经的想象变成了现实,心里非常激动。港珠澳大桥作为一项世纪工程,它的建设凝聚了无数建设者的非凡智慧和辛勤劳动,它的开通也是我们公路交通科技工作者的骄傲。相信在未来,我们会建成更多像港珠澳大桥一样的超级工程,为实现交通强国的梦想贡献力量。”

  优秀校友云集 为大桥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自1951年建校之日起,长安大学就一直致力于公路交通、国土资源、城乡建设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为公路交通行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行业发展付出了智慧与汗水。在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过程中,随处可见长安大学优秀校友的身影。从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总工程师苏权科,到港珠澳大桥前期规划设计论证专家、施工中沉管隧道项目技术专家、中交公路规划院副院长徐国平,从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局长助理高星林,到江海直达船航道桥桥塔“海豚塔”的设计负责人文峰,从桥面铺装施工项目部项目经理杨东来,到港珠澳大桥管理局三地联合办公室负责人门小雄,无论是总体规划、前期施工方案制定还是管理、设计、施工、监理、运营、环保等各个环节,到处都有长安大学优秀校友的创新智慧,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过程也凝聚了他们忘我的付出与深厚的情感。

苏权科——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

  出生于陕西岐山的苏权科在1985年考入原西安公路学院(长安大学前身),攻读桥梁与隧道专业研究生。毕业时,他婉拒了当地企业的高薪挽留,选择了广东省交通科研所。“我是学桥梁的,之所以选择广东,是觉得这里地处沿海,江多河多,修桥的机会也多。”他说。几十年间,苏权科一直以桥梁为伴,主持、参与了汕头海湾大桥、厦门海沧大桥等多个重大桥梁建设工程。2004年起,苏权科担任任港珠澳大桥前期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技术负责人,负责工程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的组织管理工作,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成立后担任总工程师。与港珠澳大桥建设历程相伴的十四年里,苏权科始终记得当初踏足伶仃洋时,心中的愿望:在这里造一座桥。经过研究论证,他们为这座桥制定了三个建设标准:世界一流的跨海大桥、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成为地标性建筑,研究制定了一套完善的港珠澳大桥专用技术标准体系,确定了大型化、标准化、工厂化、装配化的“四化”建设原则,有力地确保了大桥建设的顺利进行。基于港珠澳大桥建设所形成的技术标准、研发的施工设备、施工工艺等多项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对于国内外其他工程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将“中国标准” 有力地推向了世界。

高星林——港珠澳局长助理兼计划合同部部长

  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局长助理兼计划合同部部长高星林1999年本科毕业于原西安公路交通大学(长安大学前身)桥梁工程专业,2008年参与港珠澳大桥建设,至今已过去了十年。性格开朗热情的高星林天生喜欢挑战,但是在建设之初,面对一片汪洋的作业现场,他们还是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他和同事所从事的工作是参与整个项目管理模式的构建,他们建立了一个工作方法思维模型,首先是确定目标,根据目标去寻求最佳的实现模式,并从制度、资源、合同机制、招标队伍等方面提供保障,把一个复杂的事情分解为若干个简单的事情,有力保证了大桥建设的顺利进行。参建港珠澳大桥的经历让高星林感触颇多:“现在走在大桥上,看到耸立的桥塔,看到优美的桥梁的线型,看到成功施工的沉管隧道,经常会想起我参建大桥的这十年。这个项目给了我们一个平台,给了我们工程管理和施工的国际视野,也给了我们可以为国家做点事、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同时,也给了我们快速的成长。能够参建这样一个伟大的世纪工程,我们感觉到非常自豪。”

文锋—江海直达桥航道桥设计者

  港珠澳大桥三座航道桥的桥塔造型都非常优美,同时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海洋文化元素,非常具有美感。其中江海直达船航道桥的所在地是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因此该航道桥的桥塔设计成线条流畅的海豚造型,意寓海洋动物与人的亲密关系。这个造型的设计者文锋本科就读于长安大学公路管理专业,研究生就读于桥梁专业,2011年加入港珠澳大桥建设项目,负责江海直达船航道桥桥塔的设计工作。桥塔的设计过程既是一项发挥艺术造型能力的工作,同时也要结合造价、安全、工期、后期维护等客观因素,对设计图进行可行性论证与改进。文锋始终坚信:只有把工程和艺术充分结合,才能做出精品。为了确保桥塔的安全与可行性施工,文锋对每一部分的每个细节,包括螺栓、焊缝、铆钉板项目的应力受力都进行了精确的计算,并独自完成了有线源的立体分析建模,甚至连过焊孔都是他一个一个掏出来的。为保证曲线形桥塔的每一个腔室在检修时都达到“可检可达”标准,文峰要求设计组人员深入到同比例模型之中,亲身体验每一个角落的可到达,并以此进行桥塔的设计。正是基于前期所做的大量精细工作,文锋对于自己的设计方案有着高度的自信;也正是由于他在设计施工过程中的坚持,才造就了这一座造型惊艳、设计精密的海豚塔,也正是由于他的高标准严要求,才确保了自重3000吨的海豚塔顺利完成了一次性吊装。

长安大学部分校友合影

  十年大桥梦,今朝方始成。参建世纪工程的宝贵经历让长安大学人在磨练中获得成长;相信在今后的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中,将会有越来越多长安大学人,以拼搏奋斗践行长安大学精神,以无私奉献助力交通强国梦的实现。

关注中国教育在线陕西站
掌握最新教育资讯

分享到 更多

推荐给好友    我要收藏    我要纠错    我要打印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内容推荐
热点资讯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招聘信息 | 京ICP证140769号 |京ICP备12045350号|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赛尔互联(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CERNET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