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梦起长安·探知地球——长安大学8位杰青校友荣回母校共话青春故事

   中国教育在线    2019-01-06    

  现场提问环节,针对同学们提出的学科交叉、野外考察安全性、大数据与环境研究等问题,八位校友给予了详细的解答。

 访谈结束后,同学们纷纷上台与校友合影。整场访谈掌声不断。

    八位“杰青”校友资料:

  一、徐柏青个人简介

  徐柏青,男,1969年01月生,博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青藏高原气候环境变化研究,近二十年来率队对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冰川开展了系统的科学考察,在海拔5000 ~ 7000米成功对10多条冰川进行深冰芯钻取,为我国青藏高原冰川与水资源、冰芯与气候环境变化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自行研制仪器的基础上,对青藏高原冰川与气候环境变化某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具体包括:① 研制了5套不同用途的冰芯包裹气体提取与分析技术,开展了青藏高原冰川气泡的封闭过程、冰芯包裹气体甲烷含量、冰芯包裹气体氧稳定同位素等研究,获得了全球中低纬度2000年来大气甲烷含量变化的唯一记录,揭示了过去2000年的自然变化时期中低纬度为全球大气重要的甲烷源及1850AD以来人类活动的甲烷排放是驱动大气甲烷含量变化的决定性因素;② 研制了雪冰黑碳样品前处理装置、分析装置以及冰芯热钻机,首次在青藏高原获得海洋性冰川深冰芯,较早地开展了青藏高原雪冰黑碳研究,揭示了青藏高原雪冰中黑碳含量与年通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南亚与欧洲为青藏高原黑碳的两大来源贡献区,阐明了过去50年来青藏高原黑碳含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青藏高原冰川加速融化的影响;③ 面向青藏高原高海拔环境观测研究的需求,研制了气溶胶采样器等3种专门仪器,为青藏高原野外台站高海拔地区环境观测研究和成果产出提供了技术支撑。

  发表SCI研究论文150余篇,获得专利8项。有关青藏高原冰芯黑碳的研究成果入选中国科学院2010年度科研进展,2篇论文被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引用。研究成果多次被Nature、Science Daily等报道评述,并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作邀请报告。基于研究成果与贡献,徐柏青于2005年获第五届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获、2011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5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二、金章东简历

  金章东,男,浙江永康人,1971年出生,博士, 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2年)。1993、1996年获西安地质学院学士和硕士学位,1999年获南京大学地球化学专业博士学位,同年到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出站后被聘为副研究员留所工作。2003年11月至2005年12月为英国剑桥大学的Research Fellow。2006年初回到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为创新研究员。2007年4月调入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现为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8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A类),2014年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6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主要从事流域化学风化的研究工作,在流域化学风化对高原隆升和亚洲季风响应机制方面做出了优异成果。首次将Rb/Sr等指标引入我国湖泊流域化学风化和环境变化研究中,明确了湖泊沉积物Sr及其同位素比值指示湖泊流域化学风化机理;深入探讨湖泊介形类壳体C-O-Sr同位素反演水化学的制约机理,揭示早-中更新世高原流域气候条件和化学风化方式的变化;通过高原湖泊流域现代化学风化过程的地球化学示踪,明确指出粉尘对亚洲内陆湖泊研究的重要性。

  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保持密切的国际合作,主持过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球变化专项二级课题,参与了重大基金、973、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等多项国家级科研任务。主持表生过程与化学风化研究室,配备有Neptune MC-ICP- MS、ICP-MS和沉积物捕获器等先进仪器和超净实验室,领导一支由地球化学、盆地构造学、分析化学等学科人员组成的化学风化为特色的研究团队。在Science、JGR、Holocene等杂志上发表论文180余篇(第一作者SCI论文24篇),他引2000余次。曾参与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国际合作伙伴奖等。

  三、曹军骥个人简介

  曹军骥,1971年生,中科院特聘研究员,国家基金委杰青获得者(2009),1990-1997年在西安地质学院和西安工程学院获得本科和硕士学位,2001年在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现任中科院气溶胶化学与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气溶胶学会秘书长、Springer-Nature期刊《Aerosol Science & Engineering》创刊主编等。曾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所长(2012-2014)、亚洲气溶胶学会主席(2011-2014)。发表SCI论文400余篇,包括在Nature、Science、PNAS等期刊发表论文。论文被SCI引用~1.6万次,高被引H指数58,Google引用2.3万次,Google-h指数74,入选2018年全球高被引学者名录(Highly cited researchers)。获得国内外多个重要奖励,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地学天文和空间科学奖,国际气溶胶学会IAFA奖(国内唯一)、Frank A. Chambers 国际空气污染控制杰出成就奖(亚洲唯一)、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科学院杰出青年等。

  四、祁生文个人简介

  祁生文,男,1975年生于宁夏彭阳,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页岩气与地质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学会岩土体结构性委员会主席、国际地质灾害减灾联合会终身理事等职。1996年获西安地质学院学士学位,1999年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学位,2002年获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岩体工程地质力学研究,在岩体地震动力响应及破坏评估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承担杰青、优青等项目20余项。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63篇(一作&通讯SCI论文34篇)。

  获2008年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2014年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学会青年科技奖Richard Wolters Prize、2016年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入选2018年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计划。

  五、张拴宏个人简介

  张拴宏,男,1974年5月出生,构造地质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基础地质研究室副主任。1993年考入西安地质学院(现长安大学)学习,1997年获工学学士学位。1997年考入中国地质科学院学习,分别于2000年及2004年获理学硕士及博士学位。2000年7月起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工作至今。2009年起任研究员,2012年获博士生导师资格。曾先后入选“国土资源部百人计划”(2007年)、中国地质调查局首批“青年地质英才计划”(2011年)及“高层次地质人才计划”(2013年)。2011年获“国土资源部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称号。2014年获中国地质学会“第十四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2016年获“第八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201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并入选科技部2017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及“自然资源部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工程(土地资源、地质矿产、地质环境领域)领军人才”。

  2004年以来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国土资源地质大调查项目1项、国土资源部百人计划项目1项、公益性科研机构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2项;作为骨干参加科技部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项目1项、科技部973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地质大调查项目5项、深部探测专题1项。在Geology、Earth Planet. Sci. Lett.、Earth-Sci. Rev.、Geol. Soc. Am. Bull.、Precambrian Res.、Lithos等刊物发表SCI论文近50篇,其中第一兼通讯作者论文25余篇,SCI引用>2000次。

  六、汤艳杰个人简介

  汤艳杰,男,1973年生于河南南阳,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导。1997年获西安地质学院学士学位,2000年获长安大学硕士学位,2003年获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地幔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以火山岩及其捕虏体为主要研究对象,将新兴的锂同位素体系与传统的岩石地球化学方法相结合,发现大陆岩石圈地幔锂同位素的不均一性,揭示了地壳衍生熔体和软流圈熔体对华北岩石圈地幔的改造作用;发现全球大陆岩石圈地幔普遍遭受了熔体改造,古老、难熔的岩石圈地幔由于熔体改造而变得相对年轻和饱满,为进一步认识大陆岩石圈地幔的演化规律提供了新证据。

  已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重点基础研发计划项目13项。在Earth-Science Reviews、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和Contributions to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等刊物发表论文80篇(SCI收录57篇),被引用2800次。获2010年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侯德封奖、2014年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主要完成者)、2017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四)。

  七、范一中个人简介

  范一中,男,1977.4生于重庆梁平,2000.7毕业于长安大学测绘工程系、2003.7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2006.3在紫金山天文台获得博士学位。2005.11-2010.3先后在以色列,丹麦与美国从事博士后研究,2010.4被聘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在暗物质间接探测、引力波事件电磁辐射对应体的认证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进展,在Nature, Nature Communication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等杂志发表论文90余篇。

  获2004中科院院长奖(特别奖)、2009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15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7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2018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现担任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又名“悟空”号)地面科学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领导该卫星的科学团队;入选2017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名单。

  八、韩永明个人简历

  韩永明,男,博士,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黄土与第四纪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6年)。任职美国Columbia University(哥伦比亚大学)Adjunct Senior Research Scientist、西安交通大学双聘教授、GEIA(国际排放清单联合会)中国工作组委员、中国颗粒学会青年理事等。主要研究兴趣:气溶胶、沉积物黑碳及全球气候与环境变化。在国际上从测量方法上区分了两种不同类型黑碳-焦炭和烟炱,国际卫生组织(WHO)有关黑碳健康影响报告全文引用我们的焦炭、烟炱定义,并评价为“最佳区分焦炭和烟炱方法”;建立通过沉积物重建大气烟炱历史新方法;在古火研究中区分明燃和闷烧不同燃烧方式,使得火与气候关系更加明晰。已在ES&T、ACP、GBC、SR、Chemospher、AE(以上为第一作者,下面是合作者)、Nature、QSR、JGR等期刊发表SCI论文7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SCI论文21篇,被SCI引用3500余次,第一作者单篇最高SCI引用600余次。主持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科技支撑计划、基金委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科学院重大项目、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子课题、973国家重点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子课题、国家重点研究发展计划全球变化子课题、中国科学院资源和环境领域重要方向性项目、“西部之光”人才类项目、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项目等。获王宽诚西部学者突出贡献奖、中国气溶胶青年科学家奖、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奖,第一作者论文入选Elsevier颁发的环境科学领域高引用中国作者论文。

  教育背景

  2003.9-2006.7,中国科学院大学,第四纪专业,获博士学位。导师:安芷生院士,博士论文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奖及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

  2000-2003,长安大学,地球化学专业,获硕士学位,导师:杜佩轩教授;

  1988-1992,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矿产勘查专业,获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16.1-至今,黄土与第四纪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西安交通大学双聘教授;

  2013.5-至今,美国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Adjunct Senior Research Scientist(客座资深研究员),其中2013.6-2013.10在Columbia University访问研究;

  2010.12-至今,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创新研究员;

  2008.9-2009.9,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GISS研究中心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访问学者,合作者Profs. James Hansen and Dorothy Peteet;

  2008.9-2012.11,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

  2008.5-2008.8,香港理工大学,研究助理;

  2006.7-2008.8,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92.7-2000.8,新疆地矿局,助理工程师及工程师(1997年9月起)

关注中国教育在线陕西站
掌握最新教育资讯

分享到 更多

推荐给好友    我要收藏    我要纠错    我要打印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内容推荐
热点资讯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招聘信息 | 京ICP证140769号 |京ICP备12045350号|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赛尔互联(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CERNET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