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航空学院化工与材料学院以“科学三步曲”打造科普大思政课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并阐明了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系。在“两翼理论”的指引下,化工与材料学院立足学科特色,创新性地以“科学研究、科学交流、科学普及”为核心的“科学三步曲”,构建起科普大思政课体系。这一体系将专业知识传授、科学精神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不仅为学生搭建了成长成才的广阔平台,更向社会传递了化工与材料领域的科学力量,彰显了学院的育人担当与社会责任。
一、科学研究:筑牢科普大思政课的“知识根基”
科学研究是科普的源头活水,也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学院鼓励教师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民生热点问题开展科研攻关,积极推动学生参与科研项目,通过“科研+思政”双引领,将科学家精神、爱国情怀、责任担当融入日常科研指导,让学生在科研实践中既提升专业能力,又接受思政熏陶。在2025年度“挑战杯”中国青年科技创新“揭榜挂帅”擂台赛“新材料领域”主擂台赛斩获全国一等奖的王淼、陈佳平等同学,不仅在教师的带领下攻克了解决锂电池热失控的技术难题,更在科研和竞赛过程中认识到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行业企业发展的痛点难题,明白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和服务社会民生的重要价值。

二、科学交流:搭建科普大思政课的“互动桥梁”
科学交流是促进知识共享、思想碰撞的重要途径,也是科普大思政课延伸育人触角的关键环节。为了实现“以交流促科普、以科普育思想”的目标,化工与材料学院定期举办“渤海学术沙龙”和“尚学讲坛”,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行业领军人物和优秀校友分享科研成果、行业动态和成长经历。2025年10月,我院围绕新一代离子交换膜组织开展的“渤海学术沙龙”上,来自高校与企业的5位专家学者不仅讲解了“含氟材料膜构建与资源化利用成果”、“膜法高盐废水资源化技术”、“高性能MOF气体分离膜研发”等专业内容,更结合自身科研历程,讲述在国外技术封锁下如何攻坚克难、自主创新,在行业低谷时如何坚守初心、砥砺前行的故事。这些生动的案例,让学生在了解学科前沿的同时,深刻感受到科学家的爱国精神、敬业精神和创新精神,激发了学生为我国科学事业发展贡献力量的决心。

三、科学普及:拓宽科普大思政课的“育人边界”
科学普及在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推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化工与材料学院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一方面,与企业共建“科普教育实践基地”,组织学生走进企业生产线,与企业技术人员交流科研成果转化经验,了解企业在推动产业升级、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方面的举措;另一方面,与中小学开展“大手拉小手”科普宣讲交流活动,师生通过趣味实验、科普讲座等形式,为中小学生普及化工材料知识,培养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在科普过程中提升表达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强化“科学传承”的思政意识。我院“学海领航”团队定期前往滨城区第八中学开展科普志愿活动,在为中小学生演示实验和互动答疑过程中,大学生志愿者通过讲述我国化工行业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发展历程,传递“科技自信”和“民族自信”的思政内涵,让科学普及成为了弘扬正能量、培育爱国情怀的重要载体。

化工与材料学院以“科学三步曲”打造的科普大思政课体系,将科学研究、科学交流、科学普及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形成了“科研筑基、交流搭桥、科普拓界”的育人闭环。未来,学院将继续优化完善这一体系,不断创新科普思政形式与内容,为培养具有深厚科学素养、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坚定爱国情怀的科学事业接班人,为推动科学普及事业发展、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作出更大贡献!(文/张岩冲 李芳 王建)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SRC-2104518207
2025-11-10 14:53
2025-11-10 14:10
2025-11-10 10:01
SRC-1299159063
2025-11-10 08:59




中国教育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