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周恩来、邓小平等人留法勤工俭学,在这里居住过两年多。周恩来所住的小屋,当年也是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的“党部”,它见证了那个时期旅欧党团组织的许多重要活动。
“1920年11月7日,22岁的周恩来在南开大学的恩师严修的资助下,赴法国勤工俭学。一个多月后,周恩来到了巴黎。他最初住在郊区,后来搬到了戈德弗鲁瓦街17号(现改为15号)的海王星旅馆。当时,旅馆一般会对常住客人提供优惠,算下来价格很便宜。周恩来在这里一住就是两年……”旅馆女主人杨艳春向我们滔滔不绝地讲起这段历史。
尽管课程很紧张,但周恩来白天仍然坚持做社会调查,晚上则常常通宵地给天津《益世报》撰写旅欧通讯。他有时还会去雷诺汽车厂打工贴补生活。跟不少勤工俭学的学生一样,他往往只靠啃面包、喝凉水度日。
周围邻居总会注意到,海王星旅馆有一间靠窗小屋的灯常常彻夜通明。当时,旅馆里其他住客对他的印象是:这是一个从东方来法国求学的有抱负、勤奋好学的中国青年。
苦难留学经历——认清资本主义
在当时恶劣的工作条件下,邓小平每星期都要工作50多个小时,而且还时常上夜班,而工资却少得可怜。中国学生固定工资每天14个法郎,仅是法国工人的1/3,而邓小平当时只有16岁,按法国规定,不满18岁的只能当学徒工,每天工资只有10个法郎,而他每天吃饭就要花9个法郎。此外,工厂的食宿条件也很差。除早晚两餐在宿舍吃外,中午他只能带面包在工厂吃,渴时就喝点自来水,肉菜的享受那就简直做梦了。可是繁重的苦工压得他筋疲力尽,可怜的工资连饭都吃不饱,再想攒钱上学那就只能是幻想了。
在克鲁梭的工厂里,邓小平和他的同学中间有一首极为流行的顺口溜,叫“散工曲”:做工苦,做工苦,最苦莫过“马娄五”(法文,杂工)。“舍夫”(法文,工头)光喊“郎德舅”(法文,专干干事的魔鬼),“加涅”(法文,赚得)不过“德桑苏”(法文,10个法郎)。这首顺口溜深刻地反映了邓小平和他的同学们对资本主义的重新认识,是他们对这种罪恶制度发自心底的反抗和他们所受痛苦的控诉。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兴衰
五四运动时期,经过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和反帝爱国斗争的影响,中国青年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知识和真理,大批赴法国留学。由于自费留学费用很高,除极少一部分官派的留学生外,绝大多数中国学子都半工半读,在法国的工厂中和法国工人、华工等一起劳作,获得了法国舆论界的赞誉。
1912年,以“输世界文明于国内”为宗旨,李石曾、吴玉章、吴稚晖、张继等在北京发起组织“留法俭学会”。当时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力赞此事。俭学会在北京成立留法预备学校,送80多人赴法俭学,1914年受袁世凯政府的阻止,被迫停办。以后保定人李石曾在巴黎华工中试验工余求学,1915年发起组织留法勤工俭学会,1916年3月,在巴黎成立华工学校,为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创造了条件。 [详细]
范会国长达10年的留学生活
1919年,20岁的文昌青年范会国从琼崖中学毕业。1920年3月,范会国赴法国里昂,开始了长达10年的留学生涯。
1925年至1928年,范会国在里昂大学学习,先后获得了物理学硕士、数学博士学位。据张奠宙著的《中国现代数学史略》记述,范会国是中国第11位数学博士学位获得者。
1930年,怀着一颗“科学救国”的赤子之心,范会国回到中国教授数学,他的学生中有钱学森(有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之称)、吴文俊(世界著名数学家,中国数学机械化研究的创始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健雄(核物理学家,素有“东方居里夫人”之称)、吴新谋(数学家,中国偏微分方程研究事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等。
邓小平女儿讲述父亲的留学岁月
父亲邓小平生前谈起在法国勤工俭学的经历时,话题也总离不开他的同学和战友们。他常常谈起周恩来、陈毅、聂荣臻、李富春、李维汉、李立三、何长工、傅钟、李卓然、萧三,谈起在新中国没有建立以前就英勇牺牲的烈士们:蔡和森、向警予、王若飞、赵世炎、陈延年、陈乔年。他曾告诉我们,他们那个时候生活很艰苦,只能吃面包、煮点面条。但他们那时候的人不搞终身制,没有地位的观念。比如说,在法国,赵世炎比周恩来地位高,周恩来比陈延年地位高,但回国后陈延年的职位最高。大家都不在乎地位,没有那些观念,就是干革命。他说,这就是早期共产党员的特点。他还感慨地说:“在那个时候能够加入共产党就不容易。在那个时代,加入共产党是多大的事呀!真正叫做把一切交给党了,什么东西都交了!” [详情]
法国留学:那些年我们一起留学法国
法国人总是有种很霸气,很自豪的神情挂在脸上。除了有着与中国不相上下的悠久文明历史,法国人的文明素质也是值得骄傲的。比如说,很少看见有人随地吐痰和乱丢垃圾的。以至于到现在,回到了中国,我还是会把垃圾拿在手上,直到找到垃圾桶,才扔进去。除了大街上,就是在家门口,也都会按照垃圾的可回收性,分别放在不同的垃圾桶内。 [更多]
巴黎被评为世界最佳学生城市
近年来,留学法国的外国学生越来越多,巴黎更成为众多外国学生的首选之地。
国际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介绍,巴黎高校学生总数近24万人,其中17%为外国留学生,约4万多人。
法国高教与研究部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法国共接待留学生28.5万名,同比增长2.3%,占法国学生总人数12.3%。其中摩洛哥留学生人数最多,占11.3%,其次为中国留学生,比重从2002年的5.2%增至2010年的10.3%。 [更多]
海外高校毕业季 留下还是回来?
5、6月份是海外高校的毕业季。毕业季的结束意味着人生就业选择的开始。一边是国外良好的工作条件,一边是国内熟悉的生活环境。留下还是回国成为站在人生岔路口的毕业留学生最大的纠结。
毕业后究竟留在海外还是回国发展,留学生的选择是由多方因素决定的。这不仅是个人意愿,也跟周围环境有关。选择无关对错,不管是留下还是回国,最重要的是选择适合自己的,并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