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文华学院与光谷第21小学“百校联百县”活动
2021-11-08 17:06:00
作者:
  中华民族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有着优秀且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为进一步加强与完善对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文华学院人文学部积极响应湖北省“百校联百县”政策的号召,人文团学联部分成员在分团委书记王亚伟的带领下于11月4日上午九点前往光谷第21小学,开展了以“炎黄儿女,龙的传人”为主题的“龙”相关文化科普活动。
  在班主任的带领下,来自光谷第21小学的八十位同学陆续在报告厅落座。为了更好地调动同学们的热情,杨灏宸与王江龙在活动开始时一步一步地教大家折一条“纸龙”,在老师与团学联工作人员的耐心指导下,现场每一位同学都拥有了一条自己制作的“龙”。
  在充满欢乐的折纸环节后,孙瑞君正式开始了她的讲课。“想一想我们中国的“龙”是什么样的,大家可以回忆一下看过的动画片以及听过的关于龙的故事。”台下举起一只只小手,有同学分享了他曾经在动画片里看到的龙,他说:“龙有长长的身体,有犄角,还会变身!”还有的同学则描述了他们想象中龙的样子,同学们千奇百怪的“童言童语”让在场的大人们忍俊不禁。龙的形象源于中国古代的图腾,被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孙瑞君通过讲述炎帝和黄帝的故事让同学们了解龙的起源,强调龙是中国的先民创造的,是不同族群部落所崇拜的图腾的综合提炼,并告诉同学们:“我们都是龙的传人,是炎黄子孙,要学习龙的文化,弘扬龙的精神。”
  “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龟,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孙瑞君带领同学们大声地朗读了书中描写的龙的形象。随后,她展示了两张两千多年前古玉石龙的照片,并且提问:“你们可以根据古玉石龙描述一下两千多年前的龙吗?”同学们积极发挥自己的奇思妙想,来自507班的一位同学说:“我觉得很像常见的带鱼,而且黑色的龙看起来很有气势!”孙瑞君肯定了同学们的答案,接着告诉同学们龙的形象经过很长时间的演变才成为现在认知中的样子。随后一段由王江龙带来的古琴演奏让现场洋溢着浓厚的文化氛围,也让在座的同学们切身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与古琴一样,中国的舞龙运动历史悠久。孙瑞君向大家介绍中国的舞龙文化,列举了恩施的板凳龙、杨店高龙和黄陂舞龙等多种多样的舞龙形式,一位来自湖北黄陂的同学也分享了从前他与家人看舞龙表演、体验舞龙的经历。为了让同学们近距离地观察“龙”,崔雨晨将一个制作精美的龙头展示给大家看。在同学们争先恐后观察龙头的同时,孙瑞君科普到:“很多中国人居住的地方把舞龙作为一项祈福的重要活动,在节庆、贺喜、祝福、庙会等期间,都有舞“龙”的习俗。随着中国人移民到世界各地,现在舞龙文化已经推广遍及全世界。舞龙文化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欢乐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课程已到最后阶段,龙的精神就是中国人的精神——勤劳、勇敢、善良、团结,孙瑞君传达了人文学部全体师生的衷心祝愿:“希望在座的同学们都能够牢记自己是“龙的传人”,努力做一个勤劳、勇敢、善良、团结的人。”在活动结束后,光谷第21小学谈文静校长对人文学部老师同学的到来表示感谢,同时说到期待未来能够有机会再次开展此类活动。
  光谷第21小学校长蔡家富在采访中感慨到:“这次科普活动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让孩子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也是“中华文化进校园”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他表示在将来也会增加一些课外拓展的活动,尽力满足学生的需求,努力践行素质教育以及多样化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各项能力。
  龙的文化是深厚的,龙的精神是伟大的。通过本次“百校联百县”活动,文华学院人文学部充分发挥学部特色,使更多的青少年了解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让传统文化默默地在少年心中生根发芽。(中国教育在线 通讯员:刘含 程诗懿 宋雅格 瞿伊晨 陈莎莎 张雨婷)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