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同济大学接连成立中德经济与管理研究院、中德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中德汽车联合研发中心、中德机械工程中心等一批对标高水平学科融合和产教融合的中德合作新平台,进一步拓展同济大学与德国合作的广度与深度,由此开创了同济大学对德合作交流新局面。校党委书记方守恩、校长陈杰高度重视、亲自谋划,分别出席中德合作研讨会及相关合作平台的揭牌仪式并致辞。德国学术交流中心秘书长多萝特娅·鲁兰德(Dr. Dorothea Rüland)也出席了多个中德合作新平台的揭牌仪式及研讨会。
10月16日,在同济大学中德学部协同下,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中德学院共同建设的“同济大学中德经济与管理研究院”揭牌。研究院将依托经济与管理学院工程管理、创新创业、科技金融等学科优势,设立金融研究所、项目管理研究所、工业工程研究所、城市管理研究所、创新创业研究所五大研究所,致力于为中德两国的经济技术合作和“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科学理论支撑,为解决两国企业在跨国经营中面临的重大问题提供决策支持和整体解决方案,为推动中德全方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输送大量拔尖经济管理人才。
同日,同济大学中德学部与同济科技园共同建设的“同济科技园中德众创空间”揭牌成立。该众创空间将充分依托同济大学中德合作资源,为大学科技园区企业和创新创业人才建立对德交流的渠道,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服务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是大学科技园区推进科技创业国际化服务功能建设的有益尝试。
同日,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中德学院共同建设的“同济大学中德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揭牌。研究中心将设立控制学科、计算机学科、微电子学科、信息与通讯学科、电气学科等5个分中心,致力于构建前瞻性、战略性的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平台,融入上海市科创中心建设和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建设;围绕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联合德国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联合攻关,促进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牵头共建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承担国家科技项目、上海市及地方重大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开展双学位联合培养等教育,以及面向“一带一路”需求的高端人才培养和培训工作。
10月18日,同济大学汽车学院、中德学院共同建设的“同济大学中德汽车联合研发中心”揭牌。联合研发中心将围绕汽车动力电动化、驾驶智能化和整车平台化等核心主题,努力建设成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和影响力的中德汽车前沿科学研究和核心技术开发的中心、高层次人才的聚集地、高科技成果的发源地和高水平国际交流的窗口。
同日,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中德学院共同建设的“同济大学中德机械工程中心”揭牌。中心将加强中德两国在机械工程领域的学术往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及人才培养:借鉴德国机械工程基础学科教学模式,贯通本、硕、博联合教学,培养具有同济特色的一流人才;围绕工业4.0本土化研究与应用,与德国高校和工业界积极开展合作科研,引领中德机械工程合作项目;与德国高校联合建设智能创新实践基地,服务于教学、研究和企业。
我校副校长吴志强表示,学校成立新一批以四所中德研究机构为主的对德合作新平台,是为了进一步整合力量,加强与德国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紧紧围绕中德两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着力提升中德教育和人才资源之间的协同效力,推动对德全面深度合作取得更大实效,以创新性联合成果携手为建设更美好的世界贡献力量。
作为中国对德教育、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同济大学现已形成对德交流的传统、优势与特色。多年来,同济大学与德国合作交流的广度、深度不断拓展,成效十分显著。在2014年10月中德两国政府联合发表的《中德合作行动纲要》中,同济大学中德学部被称为“是共同落实高校紧密合作的成功典范”。在2015年10月28日德国联邦教育与科研部推出的首个《中国战略2015-2020》中,同济大学中德学部框架下的中德工程学院以及中德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再次作为中德高校合作的典范被写入战略文件之中。
同济大学现已与德国38所大学、32所应用技术大学、5所商学院、4所设计学院和艺术大学建立了校际或院际之间的合作关系,设有28个本科双学位项目、27个硕士双学位项目和4个博士双学位项目。中德青年互访交流活跃,每年前来同济大学留学的德国学生近千人,其中八成为长期生。同济大学每年赴德国学习交流的学生也近千人,其中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
近年来,同济大学在继续巩固和发展对德教育、科研等领域合作交流的同时,还积极推进对德人文交流。2017年3月,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成立,被列为教育部中德人文交流研究基地之一。中心成立以来,在加强中德人文交流研究、推进中德人文交流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致力于为中德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