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由厌学到乐学——疫情背景下中学生厌学心理原因探析及学习自主性培养建议
2020-08-06 14:20:00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

由厌学到乐学——疫情背景下中学生厌学心理原因探析及学习自主性培养建议

  本文系2020年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疫情与教育”专项课题“学习心理处方——提升学生居家学习自主性的新路径设计与校本推进”(课题编号:2020YQJY430)阶段性成果。

  课题主持人:杭州第十中学,陈积粮

  课题组成员:董萍,楼红霞,朱思颖,骆冰

  摘要:疫情期间,杭州市中学生线上直播教学和返校复课后的学习,都遇到不同程度困难,产生厌学问题的学生较以往学期增多。他们对学习感到厌恶,进而产生回避课堂、回避学校等行为,长期以往对身心发展不利。笔者结合案例,探析中学生形成厌学心理的个人认知、家庭教育、学校环境因素,从“认知塑形”、“动机提升”、“行为塑造”、“成就驱动”四个方面,提供提高学习自主性的建议。

  关键词:疫情期间    中学生   厌学   原因    对策

  疫情期间,杭州市中学生从2月10日起开始进行线上教学,自4月13日起,逐步返校复课。学习任务并未减少,而学习形式却更复杂,心理压力之下,不少学生出现厌学情绪:他们对学习表现出无兴趣,沉溺于网络游戏或视频,无视学习任务,难以完成作业,甚至直接缺课于直播间,返校复课后回避到校学习。疫情背景下的学习形式转换,给所有中学生的学习都带来了挑战与压力,而厌学心理的产生,是学生应对压力能力不足的表现,与长期心理资源的积累有关。注重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也是学校日常教学时,亟待考虑的点。

  一、中学生厌学心理原因探析——以某初二男生为例

  小张在疫情期间处于初二下学期,在线课程开始后三周,小张开始长时间进行网络游戏,逐渐出现晚睡、缺课于直播间等行为,课后也难以完成作业。随着课业的逐渐落下,在返校复课后,小张在班级人际关系和学业要求上,开始回避:基本不参与班级活动,经常因身体不适而请假,上课时睡觉,作业基本不做,与同学相处易激惹,在家亲子关系恶劣,冲突频发。

  了解小张的成长历程,笔者发现,小张自小学低年级起,父母经常因教育方式不一致而产生言语甚至肢体冲突,后离异,小张与父亲一起生活。母亲因为工作繁忙缺少对孩子的陪伴关爱,父亲对小张学习要求严苛,教育方式比较简单粗暴,言语之间常有指责和贬低。

  小张的案例具有普遍性,在疫情期间出现厌学心理的学生中,都有与小张一致的表现,相似的成长背景,探究其厌学心理发生的过程,存在以下原因:

  (1)糟糕的自我形象

  正如小张在对学习形成回避行为时,认为自己并非自暴自弃,而是天生就百无一用,他内心稳固的自我形象是失败的、糟糕的一样,很多厌学青少年,内心都对自己感到失望,他们没有发展出稳固的自我同一性。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尝试把与自己有关的各方面综合起来,形成一个自己决定的、协调一致的、不同于他人的自我,是对“我是谁”、“我将来的发展方向”以及“我如何适应社会”等问题的主观感受和意识。青少年在形成自我意象过程中,如果过度依赖单方面的学习成绩因素,会导致在学业遇到挫折时,就主观认定自己是失败的;如果在此过程中父母给予孩子的期望过于单一和过高,孩子也会感觉“无论自己如何努力,也不能达到父母的期待”,从而对自己悲观失望,放弃自我探索;此外,疫情期间,父母与孩子被迫长期相处,孩子身上不被认可的特质,更容易被父母以语言指责和贬低的方式予以强化,进一步加固了孩子糟糕的自我意象。

  (2)从家庭教育中积累的心理保护性资源不足

  学业发展是一项社会能力,而在家庭成长中积累的心理资源——安全感、信任感、积极适应与探索、心理韧性等,决定着个体社会能力发展的程度。小张在面对学业挫折时,内心感觉到自己被外界严苛对待,环境是极度不安全,自己对外界是无法信任的。这种不安全、不信任,最早是从家庭环境中内化形成的。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要经历与父母关系的发展历程,与母亲依恋中的积极回应、温暖、抱持,成为孩子安全感的源泉;而父亲则成为“父性”的象征,意味着对社会规则、竞争性的积极适应,以及遭遇挫折时的恢复能力。因此,探究厌学青少年背后的家庭因素,都存在或轻或重的家庭功能失调:父母因为某些现实原因,而难以“心理在位”,孩子缺少相应关系的内化与认同。这种匮乏,极易让青少年形成神经症性冲突,也因此,伴随着厌学心理的被关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被检出罹患抑郁症、焦虑症、双向情感障碍等。

  (3)社会支持系统匮乏

  “社会支持系统”指的是个人在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所能获得的、来自他人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和支援。出现厌学心理的青少年,因为情绪的困扰,导致他们人际关系状况更糟糕:或者过度回避社交活动,或者因为情绪易激惹而容易引发与老师、同学的关系冲突,从而使得他们在人群中时常不受欢迎,人际支持系统会进一步欠缺。回避课堂教学、回避班级活动是厌学青少年普遍的行为表现,这也导致他们拒绝了社会网络所能给予的支持。

  综合以上分析,疫情背景下青少年厌学心理,虽然是在学习大环境充满挑战的压力之下形成,是应对社会挑战遭遇困境的表现,但究其个人发展而看,还是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心理发展历程遇阻所致。在帮助青少年应对厌学困境,形成学习自主性上,更需要多方协同努力,个体、家庭、学校与社会,都需要发挥自己的角色职责。

  二、中学生学习自主性培养——以杭州第十中学疫情背景下的活动实践为例

  针对厌学青少年的心理帮扶,除了医疗机构与家庭相配合,给予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之外,学校在教学活动中,调动一切资源和力量,丰富学生的在校生活,为学生创设“乐学”的氛围;帮助学生在各个领域取得成功的经验;拓展学生评价体系,培养学生更健康稳固的自我认同和校园文化认同,都是提升青少年学习自主性的有效尝试。疫情期间,杭州第十中学,从“认知塑形”、“动机提升”、“行为塑造”、“成就驱动”四个方面,在提升学生学习自主性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实践:

  (1)认知塑形

  疫情期间,学生脱离学校环境,校园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要求难以像常规在校学习一样起到作用,这是自我约束意识和自主学习意识淡漠的原因。因此,要营造一种“乐学”的氛围,需要发挥校园文化的认知塑形作用,在青少年内心,引领一种积极向上的内在标准。

  杭州第十中学拥有皕年文化传承,学校以“宗文 明理 尚义”为文化指引,在疫情期间,学校组织举办系列线上活动,引领学生结合疫情大背景,解读“宗文”“明理”“尚义”内涵,将“好读书,善表达,乐研究”、“明是非,懂道理,讲礼仪,守诚信”、“关爱他人,家国情怀,正义质朴,感恩责任”等学校文化内涵,结合中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形成疫情居家学习期间的“网上公约”,以内化出青少年的理想形象标准。

  校园文化的引领作用,还需要在日常践行中得以体验和塑形。习惯养成研究专家詹姆斯?克利尔认为,培养一种好习惯,需要从让身边充满好习惯的提示线索入手。而厌学的发展,往往从逃避学习线索开始,打破逃避模式的最好方法,就是拆解目标,从微小的事情上进行坚持。学校发起“‘e’日计划”活动,引导学生制定个性化的计划,将青少年所认同的“宗文 明理 尚义”少年内涵,通过读一本书、做一项家务、坚持一项锻炼、承担一种责任、为他人提供一个帮助等细小的活动得以体现,也丰富青少年的居家生活,塑造出更丰富、更自我认同的形象。

  (2)动机提升

  激发青少年的内在学习动机,是提高中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动力源泉。除了在学校教学活动中创设多元化的学习情境,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不协调”,激发认知兴趣和求知欲等方式激发内在学习动机之外,学校更需重视对青少年的价值引领作用和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的朋辈引领效应。

  疫情期间的空中主题晨会内容积极正性,形式富有仪式感,是激发学生自主性驱力的强有力方式。致敬逆行者的主题讨论,可以引领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疫情期间情绪话题的探讨,可以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及时疏导疫情引起的情绪困扰;增进师生关系、亲子关系的主题活动,可以增进人际之间的情感链接,帮助青少年强化社会支持系统。

  青少年时期具有特殊性,这一类群体对教师和父母的认同逐渐下降,而对朋辈群体的认同则逐步上升,因此,在学生群体中建立朋辈学习型小组,充分发挥朋辈群体的引领、激励、管理、评价作用,对促进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提升,是除班级管理外的更有效方式。在朋辈关系中形成的归属感和价值感,对发展青少年的多元依恋关系,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行为塑造

  为青少年搭建可以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给予青少年丰富愉快的学习生活体验,帮助青少年形成各方面成功的经验,这对建立青少年的自我认同感,培养积极适应和进取的态度,也极有价值。疫情期间,各种线上平台层出不穷,“后浪”们的创造力也备受瞩目。课堂和课外实践活动,可以成为学生发挥自主性的乐园,通过“课堂主播”、“微课视频录制”、“心理漫画天地”等开放的、自主实践的空间,让学生从被动要求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学习输出知识点,从而丰富学习的形式。

  (4)成就驱动

  青少年的学习成果,多为结果性评估,在评价机制中,过多依赖学业成绩的结果。而影响学业成绩的因素很多,除了努力程度,学生自身的智力因素、考试的难易程度变化、运气等,都具有一定作用。而单一成绩的评价结果,容易促使青少年形成不良归因模式,损伤学习热情。因此,注重过程性评估工具的建立,从德智体美劳等不同方面评价学习成果,让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都能够被看见和肯定,才是激发学生成就感的最有效方式,成就感是治疗厌学情绪,驱动学习自主性的有力量药。

  厌学心理的产生是青少年和社会的共同困境,青少年需要的是帮助。正如加缪所言,“不要走在我的后面,因为我可能不会引路;不要走在我前面,因为我可能不会跟随;请走在我的身边,做我的朋友。”对于厌学青少年而言,无论是父母、教师,还是学校,都要走在他们身边,做他们的朋友,了解困难背后的原因,给予帮助。

  【参考文献】

  [1]张红.中学生厌学心理的成因及解决策略[J].黑河教育,2019(02):6-7.

  [2]李兰香.由厌学到乐学:三个细节重构不可或缺[J].课程教育研究,2020(14):212-213.

  [3]韩越.家庭教育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影响及改进策略[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06):73-75.

  [4]詹姆斯·克利尔(James Clear)[美],掌控习惯[M],2019年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在线 2020-03-18 13:54
微信图片_20200925101829.jpg
中国青年报 2020-07-31 09:35